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恩河战役造成士兵离奇死亡:“炮弹休克”成迷

马恩河战役造成士兵离奇死亡:“炮弹休克”成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217 更新时间:2024/1/3 9:23:57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不久,也就是1914年9月,在著名的马恩河会战中有这样一种传言:士兵们站在战壕里,保持执行任务时的各种姿势,但是他们都死了。1916年出版的《战争时间史》里这样描述:“这些死人有着活人的任细节,幻像是那么真实,以至于周围士兵还会死人说话———在意识到他们已没有生命之前。”据说是当时刚刚出现的大型高能炮弹造成士兵瞬间窒息,形成了以上现象。这种传言获得广泛相信并不出奇,尽管火炮很早就在战争中出现,在美国内战期间自动步枪也出现了,但是如此大口径的、震耳欲聋的大炮首次登场是在一战战场上。当时法国的一个炮兵连能在50秒内扫光10英亩的地方。在马恩河会战的5天期间,盟军和德军双方共发射了43.2万枚炮弹,以上传言充分说明大炮,这一巨大的新杀人工具,给士兵带来的恐惧感。不管士兵的死亡原因具体是什么,可以相信在一瞬间,大炮产生一种黑暗的、看不见的力量,穿过并摧毁了他们的大脑。

一战中大约有970万士兵阵亡,其中有60%死于迫击炮、手榴弹、大炮的霰弹或者弹片。好像要再次证明马恩河会战中发生的怪象,战争中很多经历过大炮爆炸的伤兵被送到医疗中心,他们表面上没有明显伤口,却严重受伤,他们遭受了因爆炸引起的严重休克。一个英国战地医生首次总结这种伤害,他说:“伤害是爆炸本身造成的,而不是炮弹造成的。”也就是说,爆炸发生瞬间,一种看不见的力量通过空气,对人体大脑造成全新、独特的伤害。

用于描述这种特殊伤情的新术语“炮弹休克”(也称“弹震症”)首次出现在英国专业医疗杂志《柳叶刀》上是1915年2月,那时一战爆发仅6个月。在一篇有历史地位的论中,英国皇家陆军军医查理·迈尔斯写道,他在战场上注意到3个症状类似的伤员,他们都经历过大炮轰炸。伤员1:在他身边有6到7枚炮弹爆炸;伤员2:在战壕被炮弹摧毁后被埋在土下18个小时;伤员3:被炸得飞到4.5米空中。3个人都表现出视力减退、视野变小,嗅觉和味觉丧失,失去部分记忆的症状。

早期的医学观点基于识认为这种伤害是“震荡”的结果,也就是颅内大脑受到严重震荡,于是“炮弹休克”被认为是一种生理伤害,所有被“炮弹休克”的士兵在制服上都能有一条“伤兵带”,他们会被遣散并接受战争受伤赔偿。但是从1916年开始,军方的医疗专家注意到,很多士兵出现更隐性症状:突然浑身颤抖就好像摇晃的果冻一样、头疼、耳鸣、头晕、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混乱、失忆、睡眠失调,这些症状看上去更像是神经性的,事实上和神经衰弱的症状几乎完全吻合。有人于是开始推测,“炮弹休克”是因为巨大战争压力造成的神经崩溃。

那的确是个神经紧的年代。20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新技术改变了几百年不变的生活,很多人开始出现神经性疾病。随着战争深入,越来越多医学观点认为“炮弹休克”属于神经性疾病,大多数“炮弹休克”案例被认为是因为出现大炮,士兵对于战壕战的恐惧加大,由于战情和生死完全无法预料,结局会非常可怕,在这样的恐惧下精神完全崩溃。但如果“炮弹休克”被界定为神经性疾病,伤兵不能获得“伤兵带”,他们必须返回前线。

经历大炮的原始力量被记录在当时的很多文字中,1916年一名美国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声音好像是列车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逼近,越来越近,我甚至想那声音会不会爆炸。然后突然它来到我面前,带着摧毁、震颤、大地都在抖动,可怕极了。气流的震荡使我全身感觉被巨大海浪痛殴。最终炮弹在600米之外爆炸,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像小房间那么大的洞。”从1917年开始,前线的军医被下令不要用“炮弹休克”这个术语,而是将类似症状描述成“无法诊断”,随后有问题的士兵会被送到一个专门的神经病处理小组,由专家分辨他们是“受伤”还是“生病”。一开始也没有明确界限区分士兵遭受“炮弹休克”的程度,只是“受伤”的程度比“生病”更严重。这些士兵会被送到英国或者法国的特殊治疗中心接受神经学专家的护理,根据恢复程度不同,有的被遣散回家,有的重返前线。也有部分幸运者能在一些私人资助的乡间疗养院度过一段愉快康复期,那些地方环境优美、安静、远离战场,好像世外桃源,位于英国苏格兰边区的科奈尔庄园就是这样一处私人疗养院。

当时很多英国的私家庄园都被变成了临时疗养中心或者辅助医院,科奈尔庄园拥有一处乡间别墅,几个农场、数片树林。开战之前,这里号称拥有全英国最好的意大利花园,现在这处产业仍然很重要,不是因为花园,而是在一战期间这里集中治疗了很多遭遇“炮弹休克”的伤兵并留下珍贵病例。世事弄人,一战期间英国60%的伤员病例在二战德军大轰炸中被摧毁了,而1912年到1960年期间80%的美军服役病例也在1973年圣路易斯市国家档案局的一次大火中被焚。因此尽管“炮弹休克”是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第一场战争中出现的新伤,尽管症状在今天的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也重复出现,但可供参考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相关病例却非常稀少。科奈尔庄园当年的珍贵病例现在被保存在苏格兰国家档案局。、

科奈尔庄园的男主人沃尔特·沃恩少校曾经是波尔战役的老兵,一战开始后他也一直服役,主要在法国、希腊和摩洛哥作战,因此科奈尔庄园的运作主要是靠女主人克莱蒙汀夫人照顾,正是她协助将庄园转变成照顾神经受创士兵的疗养院。一般来到庄园疗养的都是在伦敦和爱丁堡接受过初步治疗的伤兵,他们受到客人般的欢迎和礼遇。每个士兵都有自己的装饰精美的卧室,窗户朝花园或者树林,一般庄园里同时只接纳12个病人。士兵们的背景各自不同,但都在一战西线战场上负伤,他们在庄园过着平静、有规律的乡间生活,所有起居时间都严格遵守庄园原本的规矩,伤兵和克莱蒙汀夫人的家人相处融洽,夫人的小女儿在战争爆发时只有1岁,成为所有人的珍爱。

白天伤兵们活动丰富,散步、聊天、弹钢琴、打乒乓球、钓鱼、打高尔夫、骑自行车,但是在夜晚他们必须回到房间单独面对孤独。“每天都做噩梦,梦到有关战争的场景,感觉自己的床在沉没”、“晚上梦游,站起来走路,这是入伍前从没有过的”、“因为回忆战争场景而失眠”、“梦里只有德军尸体,因为杀死太多人心里充满负罪感”。这些都是病人病例里的生动记录,庄园为每个病人建立了详细病例,包括他们的姓名、年龄、参军前的地址、入伍时间、军衔、详细作战任务,其中还包括伤员的家族史,注意到他们的父母是否健在,家族里是否有神经病史,是否有兄弟在战争中阵亡等,同时病例也记录伤员们入伍前的教育水平、职业,爱好等,藉此描述他们在受伤前的性格特征,与受伤后的性格做对比。

对这些神经失调伤员使用的治疗方法很多,最吓人的莫过于易斯·伊尔兰医生使用的电击休克疗法。伊尔兰医生表示自己至少为250名伤兵执行了电击疗法,平民的数量则没有统计。据说电击疗法很有效,有的时候只需要一次半个小时的疗程就能治愈很多症状,例如莫名颤抖和口吃。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种疗法过于激烈,可能对病人造成潜在伤害。其他疗法五花八门,包括通电浴、牛奶食疗、催眠术疗法、机械牵引等等,随着战争深入,“炮弹休克”成为最多见、最主要的伤势,更多样的疗法层出不穷。在科奈尔庄园,克莱蒙汀夫人主张的是一种自然、休闲、生活化的治疗方法,虽然也有医生进行指导,但更多的是放松活动,例如夫人要求所有伤兵每天作画1小时,画自己家族的徽章,如果没有就想像一个,最后这些画作都用来装饰庄园的房间。总体来说,不同机构、不同医生对“炮弹休克”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治疗方法,医疗界始终不能完全理解“炮弹休克”是怎么回事。

各种病例记录的症状都非常清楚:昏厥、有窒息感、喉咙干紧、极度疲劳、心脏部位疼痛、头疼、抑郁、失眠、被突然的声音惊吓、害怕枪声、黑暗和死亡、暂时性和局部性失忆等等。但是由于士兵们被炮弹炸飞的程度和次数不一样,症状各有不同,程度也不一。由于在战争中缺乏详细的医疗记录和观察,医生们基本上无法判断炮弹震荡的强度和不同症状的联系。还有一些士兵被炸飞好几次都能坚持作战数日,不由得让人怀疑“炮弹休克”其实也不是很严重。

根据兰德公司的一项调查,如今美军派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士兵中,有19%、大约是38万人因为近距离接触爆炸装置大脑受伤,这让人们联想到“炮弹休克”并将他们与一战中的士兵相比较。200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U .S.D efense A dvancedResearchProjectsA gency)发布了一项为时2年,耗资1000万美元的调查结果,试图揭示震荡力量对大脑的伤害,可是这项研究不仅没有对“炮弹休克”提出现代化治疗方案,反而带出更多新问题。研究最大的发现就是,如果仅暴露于轻度震荡,大脑在结构上可能完全没有受伤,但是已经发炎。这项发现符合一战期间的病例记录,当时很多“炮弹休克”士兵身体上没有伤口,但脊柱取液化验的结果是白细胞大部分变成免疫球蛋白,这是炎症的标志。当时的医生无法理解炎症从何而来,今天的医生也只能将其归结为大脑的一种提前保护反应。大脑在受到震荡的瞬间已经开始进入一种保护程序,但是身体的其它部位还没有反应。研究人员无法理解大脑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以今日医学之发达,我们对大脑受伤的认识仍然是那么局限,尽管这些年来不断有新的名词提出,例如“创伤性脑损伤”(Traum aticbrain injury)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 atic Stress Disorder),症状都和“炮弹休克”类似,也并没有系统的治疗方案,患者往往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受折磨。

伊拉克战场和阿富汗战场上,最常见的士兵受伤还是脑震荡,或者说是程度不同的“炮弹休克”,当然总体数量比一战时的伤兵要少得多。美军在很多州设立了专门的康复中心,用先进的电子脉冲仪器记录并了解大脑受创后的反应,但仍没有满意的治疗方案,各种研究理论都还很模糊。

一战结束时,所有“炮弹休克”伤兵都消散在历史的迷雾中,他们可能在街头推销保险,可能在工厂里混到退休,很少有小说或者纪录片展示这些人的生存情况,唯一的官方记录是英国的社会保险部,根据该部的记录,在战后接受“神经类受伤战争赔偿”的英国士兵是63296人,到1929年的时候增加到74867人。除了这些枯燥的数字外,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命运如何。

只有科奈尔庄园地下室里克莱蒙汀夫人和离开伤兵的通信能让我们了解到那些大脑严重受伤的人,如何痛苦地经历死亡、经历未结束的战争和未完的人生。在科奈尔庄园疗养过的士兵都把在那里的几个月或者几个星期时间视为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克莱蒙汀夫人的优雅、热情、善良和真诚深深感动并吸引着他们,离开后,几乎所有人都会给她写信。在信里,他们像孩子对母亲般诉说心理上的惧怕和肉体上的折磨。他们都希望能分配到一些低级的任务,这样既不会离开战场,保持了荣誉,却又不必再面对死亡前线。很多人盼望着能再次回到庄园,再见到克莱蒙汀夫人,甚至幻想着和她约会。可是他们大多数未能如愿,后来根据不同渠道得知,有人在回到前线后3个月就阵亡了;有人虽然活了下来,但是儿子却阵亡了;有人在飞机轰炸时还在战壕里给克莱蒙汀夫人写信:“飞机在我们头顶,炮弹像下雨一样。昨天晚上下了暴雨,今天还在下雨,天气已经很暖。这里的乡村景色很美,麦子成熟了正等着收割……”

这是一封未完的信,在克莱蒙汀夫人收到时,写信的人已经战死了。出于在战争中的无私奉献,克莱蒙汀夫人战后被授勋,她死于1962年,终身保留着所有士兵的病例和通信。

标签: 马恩河一战法国马恩河战役

更多文章

  • 马恩河战役密闻:被夸大的“马恩河出租车”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马恩河,一战,法国,,马恩河战役

    我们曾得知,1914年9月6日,600辆巴黎出租车挽救了法国免于灾难。它们运送了6000名官兵增援前线,以使法国和英国军队得以进攻在巴黎东侧平原(现在是巴黎迪士尼乐园所在地)犯下大错的5个德国集团军。他们的到来改变了历史上最重要战役之一的力量对比。德军在战争头几周闪电般向比利时和法国北部推进的势头得

  • 坎尼会战中的汉尼拔军队:多是非洲殖民地雇佣兵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坎尼会战,汉尼拔,迦太基,

    哈斯德鲁巴的伊比利亚骑兵和高卢骑兵居左,努米底亚骑兵在右翼,与两侧骑兵相邻的是非洲重装步兵,这些人来自迦太基的非洲殖民地。阵地中央是伊比利亚步兵和高卢步兵。下面是杜伊普书中所述坎尼会战的经过:“发罗命令全军出击,战斗于是开始。当罗马军团快要冲到迦太基主阵地时,两军散兵从战线的空隙中后撤。双方骑兵遂开

  • 坎尼会战双方部署:汉尼拔采取以战养战攻掠罗马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坎尼会战,汉尼拔,迦太基,

    兵力两位执政官共有七万名步兵、二千四百名罗马骑兵与四千名同盟骑兵(在会战里上阵的),并在两个军营留守二千六百名重装步兵与七千四百名轻装步兵(合计一万名步兵),所以罗马在战场上的总兵力达至八万六千四百人。而迦太基军则有大约三万名重装步兵、六千名轻装步兵与八千名骑兵,这包括了主战场上的兵力与分队兵力。罗

  • 坎尼会战战前插曲:汉尼拔成功激怒了罗马指挥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坎尼会战,汉尼拔,迦太基,

    在公元前316年春天,汉尼拔取得战略主动权并占有了阿普利亚平原的坎尼城。坎尼为一个巨大的补给仓库,汉尼拔因此将罗马与其重要补给来源断开。据波利比奥斯所述,“坎尼被夺取使得罗马军队发生骚乱,若只是失去了一处地方与仓库并不足以引起骚动,但坎尼是对各被夺省份的控制点”。罗马的两位执政官为了迎击汉尼拔,亲率

  • 坎尼会战战略背景:汉尼拔在罗马境内多次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坎尼会战,汉尼拔,迦太基,

    公元前3世纪,在地中海西部的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一个崛起的新势力——罗马。公元4世纪初,罗马人进入征服意大利的战争,他们先向北征服特刺里亚、阿尔卑斯山南的高卢和拉提乌姆;继而又染指意大利中部的康帕尼亚和萨姆尼乌姆。到公元前290年,罗马人终于征服了意大利中部。接着罗马势力向南部意大利渗入。公元前27

  • 坎尼会战历史背景:罗马军队试图直接击败汉尼拔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坎尼会战,汉尼拔,迦太基,

    据现有仅存的资料显示,迦太基(Carthage)的建城时间比罗马要早,据认为曾有居民七十万人,占地三百一十五公顷(3.15平方千米)。但确切时间无从考据,而现代学者一般采用公元前815年建城之说。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时,迦太基将军汉尼拔在冬季时率领大军经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并迅速地连败罗马军两次(

  • 坎尼会战简介: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军事生涯的顶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坎尼会战,汉尼拔,迦太基,

    坎尼会战,发生于公元前216年,乃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主要战役。此前迦太基军队主帅汉尼拔入侵意大利,并且屡败罗马军队。而为了截断罗马之粮食补给,进一步打击其士气,汉尼拔于是进兵至意大利南方之罗马粮仓坎尼城。8月2日,迦太基军与罗马军相遇,大战爆发。汉尼拔运筹帷幄,成功地以少胜多,击溃了由罗马执政官保

  • 伊苏斯战役前的布局:波斯军队严阵以待亚历山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亚历山大大帝,伊苏斯战役,马其顿,

    西方史学家考证,皮纳罗河就是今天的帕亚斯河(Payas River)。这条河发源于阿曼山脉,全长大约四公里,上游一公里多的河段在山谷中穿行;进入海岸平原最初的500米只能算是一条溪流;中游将近两公里的河段加宽到35米,河床上石头密布,河岸由于山洪冲刷而高耸陡峭,只有几处平缓地段可以涉渡;下游入海的5

  • 伊苏斯战役背景:亚历山大被大流士三世截断后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亚历山大大帝,伊苏斯战役,马其顿,

    公元前333年8月底,亚历山大征服小亚细亚腹地以后,立刻南下进军波斯帝国在小亚细亚最后的据点西里西亚(Cilicia)。波斯西里西亚总督阿萨姆(Arsames)继续诱敌深入,弃守金牛山脉上的险要山口,使得马其顿大军轻易进占首府塔苏斯(Tarsus)。与此同时,波斯王大流士亲率数十万大军从巴比伦出发,

  • 伊苏斯战役简介:亚历山大灭亡波斯的最关键一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亚历山大大帝,伊苏斯战役,马其顿,

    伊苏斯战役是公元前333年秋季,在亚历山大东征中,马其顿军队(3—4万人)和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军队(12—13万人),在奇里乞亚(小亚细亚)古城附近的伊苏斯(今土耳其伊斯肯德仑北)进行的一次交战。马其顿军队攻占了几乎整个奇里乞亚后,沿海岸向叙利亚北部,朝腓尼基进发。波斯人通过阿曼山口前出至其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