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坎尼会战双方部署:汉尼拔采取以战养战攻掠罗马

坎尼会战双方部署:汉尼拔采取以战养战攻掠罗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259 更新时间:2024/2/4 19:44:49

兵力

两位执政官共有七万名步兵、二千四百名罗马骑兵与四千名同盟骑兵(在会战里上阵的),并在两个军营留守二千六百名重装步兵与七千四百名轻装步兵(合计一万名步兵),所以罗马在战场上的总兵力达至八万六千四百人。而迦太基军则有大约三万名重装步兵、六千名轻装步兵与八千名骑兵,这包括了主战场上的兵力与分队兵力。

罗马战术

当时传统的阵形是步兵置中军,骑兵置两翼。罗马人依照此法摆阵,但选择加厚中军的纵深而不是加阔其战线阔度(这是因为其军队数量多于迦太基的,所以其战线可以与迦太基人的等长),并希望以此迅速击溃汉尼拔的中军。其第二队小队(principes)紧接着第一队小队(hastati),当罗马军队前进时可以确定其具有统一的战线。但就如波利比奥斯所述:“罗马的小队(Maniple)一个接一个,结果中间的走动空间少了……而每个小队的纵深皆比前线的还大。”然而面对发罗的阵形,汉尼拔没有可调配的空间或撤退的可能,因为其背后为河流,而罗马人的优势兵力却会逼使其军队会后撤,最后其可能被切割并逐个被击溃。坎尼这个战场不同于此前的战场,一目了然,没有可以伏兵之地,而发罗知道汉尼拔此前两仗均以诡计与花招取胜,所以其主动寻求发动战役,以防被算计。

此外,发罗亦知道罗马步兵当初在特拉比亚会战里成功穿透了汉尼拔的中军,所以其打算再次制造此结果并且要更为从容地取得更大的战果。汉尼拔为了应付罗马军的优势兵力,选择了不同于传统的阵形,其将最低素质的两万五千名的高卢新兵放于中军,并辅以八千名久经沙场的西班牙重装步兵,而一万二千名骁勇善战的非洲重装兵则分列两边。而两翼则分置骑兵。汉尼拔依据各兵种的特性与战斗素质来布阵。其使用了各兵种的优势与缺点来实行其计划。其计划首先命令其两翼的精锐骑兵先击溃较弱的罗马骑兵并从后攻击罗马步兵,此时那些罗马步兵会因数量上占优而将汉尼拔的中军逼后撤,而汉尼拔此时则可将原先安放在两侧的非洲重装兵向中间进攻,对罗马军队形成包围

汉尼拔战术

汉尼拔接着逐渐扩展其中军战线,如波利比奥斯所述:“当其中军变为一条直线后,其将中军的西班牙重装步兵高卢新兵放前,而其后部队则逐渐后退,但保持与中军的接触,结果形成了一个新月状的阵形,侧翼的战线则会因为战线延长而变薄,而其部署非洲兵在此,而作支援,并与西班牙重装步兵和高卢新兵互相策应。”波利比奥斯形容迦太基的中军在新月状布阵里是薄弱的,并突出向罗马中军,而两侧则作梯形排列。普遍相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阻延罗马步兵前进的步伐,并让汉尼拔有时间部署对其非洲兵作出最有效的部署。汉尼拔亦确定罗马军队面向南方,而其军队则面向北方,所以早晨的光线照向罗马军,而且罗马军亦会受到夹杂着沙尘的东南风的吹袭。此外,奥非都斯河在汉尼拔的战略部署里亦占了重要席位。因为其背靠著奥非都斯河,所以可以确保迦太基军的后方不会受到罗马军的进攻。此外,罗马军因为背靠坎尼城的山丘,右靠奥非都斯河,所以其只有从左方撤退。汉尼拔对军队的布阵,及对军队能力的了解程度,成为其在坎尼会战里获胜的最主要的因素。

这是因为迦太基军队远离本土作战,给养是个大问题,虽然汉尼拔的确像《孙子兵法》中说的那样“取食于敌”,但毕竟不能长期稳定的获得战争资源。公元前216年6月,汉尼拔发现普利亚平原平原上有一座叫坎尼的城市储存着大量罗马军粮,而且坎尼的周围有大片耕地,粮食即将收割,他便率军占领了这座城市。罗马执政官发罗和保卢斯率领罗马野战军驻扎在附近,他们拥有比迦太基更多的兵力,而且熟悉当地环境。双方在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冲突后开始准备大规模的会战。8月2日,轮到发罗执掌兵权,他便留下一支警戒部队守卫大营,率领其部队在奥菲杜斯河北岸扎营(南岸还是北岸,有争议),而汉尼拔则背水列阵。根据美国作家杜伊普的说法,罗马列入战阵的兵员组成大约为步兵六万六千人,骑兵七千人。留守营地的罗马军约有一万人。汉尼拔可能有大约三万二千步兵与一万三千骑兵,余下大概有五千人守卫大营。

解:罗马人依旧采用传统的三线编队,罗马骑兵在右,其盟国的骑兵居左。轻武装部队也按规部署在主战线前方。罗马共和国的精华-----步兵军团位居轻装部队之后。最前面是青年枪兵,这是些经验不足的新兵,他们配备两根标枪和一把短剑以及一面盾,他们的作用在于消耗敌人战斗力。青年枪兵之后是第二列,也就是成年战士,这些人战斗力强,正当壮年,有着良好的战斗技巧。最后一列是老兵,这是罗马常年征战的精英部队,他们手持重矛冲入战场,这些人已经风华不再,但他们丰富的经验是罗马取得胜利的最终保证。与密集的希腊方阵不同,罗马方阵士兵之间的间隙较大,给每个士兵都提供了足够施展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士兵之间相互合作,刺杀敌人。

标签: 坎尼会战汉尼拔迦太基

更多文章

  • 坎尼会战战前插曲:汉尼拔成功激怒了罗马指挥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坎尼会战,汉尼拔,迦太基,

    在公元前316年春天,汉尼拔取得战略主动权并占有了阿普利亚平原的坎尼城。坎尼为一个巨大的补给仓库,汉尼拔因此将罗马与其重要补给来源断开。据波利比奥斯所述,“坎尼被夺取使得罗马军队发生骚乱,若只是失去了一处地方与仓库并不足以引起骚动,但坎尼是对各被夺省份的控制点”。罗马的两位执政官为了迎击汉尼拔,亲率

  • 坎尼会战战略背景:汉尼拔在罗马境内多次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坎尼会战,汉尼拔,迦太基,

    公元前3世纪,在地中海西部的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一个崛起的新势力——罗马。公元4世纪初,罗马人进入征服意大利的战争,他们先向北征服特刺里亚、阿尔卑斯山南的高卢和拉提乌姆;继而又染指意大利中部的康帕尼亚和萨姆尼乌姆。到公元前290年,罗马人终于征服了意大利中部。接着罗马势力向南部意大利渗入。公元前27

  • 坎尼会战历史背景:罗马军队试图直接击败汉尼拔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坎尼会战,汉尼拔,迦太基,

    据现有仅存的资料显示,迦太基(Carthage)的建城时间比罗马要早,据认为曾有居民七十万人,占地三百一十五公顷(3.15平方千米)。但确切时间无从考据,而现代学者一般采用公元前815年建城之说。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时,迦太基将军汉尼拔在冬季时率领大军经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并迅速地连败罗马军两次(

  • 坎尼会战简介: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军事生涯的顶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坎尼会战,汉尼拔,迦太基,

    坎尼会战,发生于公元前216年,乃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主要战役。此前迦太基军队主帅汉尼拔入侵意大利,并且屡败罗马军队。而为了截断罗马之粮食补给,进一步打击其士气,汉尼拔于是进兵至意大利南方之罗马粮仓坎尼城。8月2日,迦太基军与罗马军相遇,大战爆发。汉尼拔运筹帷幄,成功地以少胜多,击溃了由罗马执政官保

  • 伊苏斯战役前的布局:波斯军队严阵以待亚历山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亚历山大大帝,伊苏斯战役,马其顿,

    西方史学家考证,皮纳罗河就是今天的帕亚斯河(Payas River)。这条河发源于阿曼山脉,全长大约四公里,上游一公里多的河段在山谷中穿行;进入海岸平原最初的500米只能算是一条溪流;中游将近两公里的河段加宽到35米,河床上石头密布,河岸由于山洪冲刷而高耸陡峭,只有几处平缓地段可以涉渡;下游入海的5

  • 伊苏斯战役背景:亚历山大被大流士三世截断后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亚历山大大帝,伊苏斯战役,马其顿,

    公元前333年8月底,亚历山大征服小亚细亚腹地以后,立刻南下进军波斯帝国在小亚细亚最后的据点西里西亚(Cilicia)。波斯西里西亚总督阿萨姆(Arsames)继续诱敌深入,弃守金牛山脉上的险要山口,使得马其顿大军轻易进占首府塔苏斯(Tarsus)。与此同时,波斯王大流士亲率数十万大军从巴比伦出发,

  • 伊苏斯战役简介:亚历山大灭亡波斯的最关键一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亚历山大大帝,伊苏斯战役,马其顿,

    伊苏斯战役是公元前333年秋季,在亚历山大东征中,马其顿军队(3—4万人)和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军队(12—13万人),在奇里乞亚(小亚细亚)古城附近的伊苏斯(今土耳其伊斯肯德仑北)进行的一次交战。马其顿军队攻占了几乎整个奇里乞亚后,沿海岸向叙利亚北部,朝腓尼基进发。波斯人通过阿曼山口前出至其后方,

  • 马拉松战役战前插曲:雅典对与波斯开战犹豫不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马拉松,马拉松战役,波斯,

    值得雅典人庆幸的是,在投票赞成决战的五位将军中有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将力挽狂澜,领导雅典军队史无前例地击败波斯大军。米提亚德(Miltiades )出生于雅典一个最古老的家族。他的祖父曾经取得了一个色雷斯小国切索尼(Chersonese)的宗主权,因而米提亚德既是雅典公民,又是切索尼的王子。几年前波

  • 马拉松战役的交战双方:波斯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拉松,马拉松战役,波斯,

    古波斯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帝国。公元前550年波斯王居鲁士(Cyrus)统一波斯全境,开始大规模扩张,在短短的五十年间,除中国以外的所有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腓尼基,巴勒斯坦,亚美尼亚和北印度等都被波斯征服,沦为波斯的行省或附庸。到希波战争前夕,波斯帝国已经控制了所有小亚细亚的希腊

  • 马拉松战役背景:波斯国王大流士试图吞并希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拉松,马拉松战役,波斯,

    马拉松平原坐落在雅典东北四十二公里的爱琴海边,面朝阿提克海峡,背后群山环抱。马拉松平原呈新月形,有九公里长,中间最宽处约有三公里。波斯经过波斯、希腊两代帝王三十年的征战,公元前522年,当波斯王冈比西斯逝世时,波斯帝国的国境东达印度边境、西至爱琴海、北抵黑海、南及努比亚和印度洋。这份庞大而又难以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