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黎巴嫩战争背景:以色列试图彻底清除巴解武装

黎巴嫩战争背景:以色列试图彻底清除巴解武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607 更新时间:2024/1/1 19:23:26

黎巴嫩战争的起因,总体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

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黎巴嫩等国。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并构筑军事设施。尤其是在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以色列觉得时机已到:首先,英阿岛战争爆发,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其次,两伊战争继续进行,两国无暇他顾,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内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战争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叙利亚国内形势不稳定,且巴、叙间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内的亲以势力——基督教武装;第五,归还西奈半岛后,埃、以已达成和解,埃及不会介入战争。

即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遇刺为借口,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在6天之内占领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领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大部分基地。从6月14日开始,以色列集中兵力围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9月18日,占领了贝鲁特西区的以色列侵略军,配合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对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无辜平民进行血腥屠杀,激起了世界愤。9月19日,以色列部队不得不撤出贝鲁特西区。1983年9月3-4日,以色列玩弄部分撤军的阴谋,撤出黎巴嫩中部阿莱山区的和舒夫山地,进入贝鲁特以南沿阿瓦河一线部署,继续占领黎巴嫩南部2200平方公里的领土。1984年7月,以色列关闭它驻黎巴嫩的联络处。11月,被迫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与黎巴嫩重开撤军谈判,并放弃了要求叙利亚同时撤军的先决条件。1985年1月14日,以色列内通过从黎巴嫩单方面撤军的计划。4月21日,又通过决议,在同年6月1日以前,撤出在黎巴嫩的所有以色列军队,但仍在与以色列接壤的黎南部边境地区保留一个8-10公里的“安全地带”,在那里支持听命于它的“南黎巴嫩军”。

更多文章

  • 党锢之祸的影响是什么?党锢之祸造成哪些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党锢之祸,东汉,汉朝

    东汉后期,有一批官僚、士人因出面反对宦官专政,被罢官禁锢,甚至株连杀害。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和帝以后,东汉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桓帝即位后,借用宦官之力,将长期把持朝政的外戚梁翼诛灭。此后宦官集团又起来操纵朝廷大权达30年之久。这些宦官,广树党羽,到处安插亲信,“兄弟姻戚

  • 两次党锢之祸的经过和发展:党锢之祸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党锢之祸,汉朝,

    东汉的“党锢之祸”,是指专权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将反对他们的士大夫和太学生诬告为“党人”而加以禁锢。大规模的“党锢之祸”共有两次,分别发生在桓帝、灵帝时。公元166年,朝臣李膺、陈蕃和太学生郭泰、贾彪等联合,猛烈抨击宦官乱政。操纵桓帝的宦官就矫诏以“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的罪名,把李膺等二百多名“党人”

  • 东汉党锢之祸的背景:引起党锢之祸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汉,党锢之祸,

    东汉党锢之祸的背景原因:东汉的政治自明、章以后,因外戚、宦官之争,日益黑暗。一些士大夫对此痛心疾首。他们对于宦官的专横尤其痛恨,并时加抨击。宦官见自己的“尾巴”被踏著,乃对士大夫作出反噬,遂酿成“党锢之祸”。东汉的“党锢之祸”,是指专权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将反对他们的士大夫和太学生诬告为“党人”而加以

  • 东汉党锢之祸:士大夫政治抗争的第二次大惨剧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汉,党锢之祸,士大夫

    东汉党锢之祸,是东汉桓、灵时的两次打击士人和太学生的事件,影响深远。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虚设。他们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敢豪夺;同时又把持官吏选拔大权,滥用亲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的仕途。当时民间流传着嘲讽官吏选拔制度的打油诗:“举秀才

  • 赎罪日战争战后影响:阿拉伯国家停止了主动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戴维营合约原本希望藉由战争夺回西奈半岛的萨达特,则对和平的进展缓慢而感到洩气;在1977年11月,他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举动——前往以色列访问,成为了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这同时也等于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萨达特的访问加速了和平运动的进展,美国总统吉米·卡特邀请萨达特和贝京前往戴维营(Ca

  • 赎罪日战争背后的大国博弈:美苏援助了大量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阿拉伯联军与以色列在两个战线的激烈作战与损失,让双方的装备与储备弹药都下降至危险的程度。作为各方的主要支援国家,美国与苏联分别展开大规模的运补行动。苏联军援苏联在埃及与叙利亚的要求下分别对两国展开军援的行动。苏联除了以运输机将装备与物资输送到这两个国家以外,也自部分东欧国家调动装备支援阿拉伯联军的作

  • 赎罪日战争的转折:以色列抓住战机扭转了战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战争转折埃及在西奈半岛上取得了巨大胜利后,战术上就发生的极其重大的错误:他们没有乘胜追击,给了以色列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以色列接受了大量的美国军援,并集中兵力遏制住叙利亚的进攻,同时使用美国提供的卫星应用于战争,他们观察到了埃及的第二和第三集团军之间存在一个缺口,很快,以色列军队利用这个缝隙打入了苏

  • 赎罪日战争的开端:阿拉伯军队势如破竹攻入以色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

  • 赎罪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埃及叙利亚试图收复失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战争的起因赎罪日战争是阿以冲突的一部分,自1948年以来已经造成多场战争。在稍早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发起战争,攻占了整个西奈半岛乃至苏伊士运河的停火线,并且从叙利亚那里攻占了大约一半的戈兰高地,吞并了整个的巴勒斯坦,占领了约旦的大量领土。在战争前几年里,以色列在西奈和戈兰高地上建立了许多防御工事。1

  • 赎罪日战争的战争评价:中东地区开始了短暂的和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赎罪日战争战争的结果是阿拉伯国家赶上了以色列,扭转了过去接连失败的状态,使双方在战略上恢复了平衡。这一结果的形成是有着历史必然性的,经过三次中东战争,中东地区民族觉醒的进程加快,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中东国家对殖民者保护中东的幻想破灭,也是北非和阿拉伯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起因,埃及革命胜利和收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