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克里米亚战争背景:俄国同英法争夺近东统治权

克里米亚战争背景:俄国同英法争夺近东统治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697 更新时间:2024/1/8 3:00:07

一度称霸欧洲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到19世纪上半期迅速衰落,中央政权不断削弱,被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的地区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或名存实亡,已成为昔日帝国的“遗产”,这为早已觊觎的欧洲列强大开了争夺的方便之门。

俄国自神圣同盟建立以来,不得不抑制自己在中东欧东南欧、乃至巴尔干地区和中近东地区的扩奥斯曼帝国方向扩张成为他的扩张重点,尼古拉一世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奥斯曼帝国的野心。他多次表示“土耳其应该死去,而且一定会死去”,剩下的就是如协调各方立场共同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问题。沙皇一度与英国接近,但英国认为沙皇俄国贪得无厌,企图独占奥斯曼帝国的在西亚北非和东南欧地区的广大的领土和属地乃至藩属国,因此一直小心应对。通过支援希腊独立战争的1828~1829年第八次俄土战争,俄国获得商船自由通过黑海两海峡的权利,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多瑙河公国获得自治,并由俄国保障(亚得里亚堡条约)。但沙皇俄国并不满足,并企图正式吞并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公国,日后的克里米亚战争的第一枪正是在这里打响。1831年,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和其名义上的藩属国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因为苏丹未能兑现希腊战争中答应给帕夏的领土报酬而爆发第一次土埃战争,在法国的支持下,埃及帕夏取得胜利,俄国以受邀保护奥斯曼帝国为借口,直接出兵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丹和帕夏媾和,俄国则获得来自苏丹的丰厚报偿。《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的秘密附约中,奥斯曼帝国有义务在战时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并对俄国军舰开放博斯普鲁斯海峡,沙皇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保护者。然而条约内容很快泄露出来,英法大为震惊和不满,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声称此条约必须被废止,决不能让俄国在海峡取得优势。机会很快到来,1839年英国怂恿苏丹对其藩属埃及开战,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但苏丹再次战败求和,英国因此直接出兵埃及干涉,英国由此巧妙取得取得和会的主导权。1841年《海峡公约》约定,土耳其禁止一切外国军舰在平时通过海峡。俄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安吉阿—斯凯莱西条约》归于无效,俄国在黑海的优势化为乌有。俄国十分嫉恨英国,英俄矛盾激化。

耶稣的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和耶稣的出身地伯利恒的教堂自十字军时代以来一直拥有豁免权和特权。1535年,法弗朗西斯一世破天荒的与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结为同盟共同反对神圣罗马帝国。作为馈赠,法国对圣地教堂的保护权得到确认。到了1757年,圣地保护权被还给了希腊人,这多半出于俄国的压力,直到1850年。1850年,路易·波拿巴派拉瓦莱蒂侯爵去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宫廷明确的承认法国对大部分圣地教堂拥有保护权。在圣地问题上,土耳其依然犹豫,它谁也不敢得罪。拉瓦莱蒂侯爵重申法国几百年来获得的特权,并以武力相威胁。苏丹最终屈服了,1852年12月正式发布敕令将圣地保护权再还给法国。反映迟钝的俄国此时发现自己十分被动,俄国重申1774年的俄土《库楚克——开纳吉条约》,条约中规定正教教会有高于天主教会的豁免和特权。此外还有模糊的条款,俄土解释各异。双方根本无法达成一致,危机一日胜过一日。

就根本而言,圣地问题是拿破仑三世安排的陷阱,皇帝决心让这个矛盾扩大,甚至用战争来解决。自1815年以来,《四国同盟条约》和神圣同盟犹如两道枷锁捆住法国,皇帝认为打破孤立的机会来了。在“东方问题”上,俄国和奥地利、英国都有矛盾,因此他竭尽所能挑拨俄奥和俄英关系。对英国,他主要是献媚,再次承认英国驱赶法国后在埃及的优势,并协调与英国的外交立场。对奥地利,法国一面拉拢,一面利用支持撒丁王国加富尔政府谋求意大利统一的计划来威胁奥地利,奥地利失去梅特涅这样的外交大师后进退两难,只能眼睁睁看着事态发展。拿破仑三世并不具有其伯父的胆略,但也不害怕与俄国一战,俄国与法国相隔普、奥两国,只要普、奥保持中立,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为零。如果在巴尔干或黑海作战,法国拥有技术优势,战场和战争规模都很有限。而且无论战场输赢法国都是赢家,神圣同盟将被拆散,《四国同盟条约》将彻底作古。

英国出于现实的考虑,认为法国在埃及问题的让步表现出足够的友善,并且法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陆军可以加以利用,在近东俄国扩张的势头使得英国十分不安。如果沙皇饮马两海峡,那么英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将受到严重威胁。英国认为两海峡是决不可以放弃的。在背后支持法国反而有助于实现遏止俄国的目标,因此英国决定和法国站在一起。

此时的俄国浑然不知可能发生的巨大灾难,根据以往对土战争的经验,俄国认为如果不能在谈判桌上得到,那么就诉诸战争,1853年2月,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希科夫亲王作为俄国全权特使被派往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认俄皇对苏丹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希腊人等)有特别保护权。就在这时,巴尔干土耳其领地门的内哥罗发生革命,土耳其军队开进门的内哥罗镇压。缅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获得了重大胜利,苏丹答应在圣地保护权上做出一切必要让步。然而,缅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苏丹答应签定一项新条约,土耳其应该从门的内哥罗撤军。这不啻于将巴尔干拱手让与沙皇,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无法答应这个这个苛刻的要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驻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勋爵鼓励苏丹拒绝俄国的漫天要价,和以往一样,英国许诺将在危机中支持土耳其。这次不同的是,还有法国的支持。

1853年5月拒绝了俄国的最后通牒,并允许英法联合分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俄国遂与土耳其断交,并于1853年7月3日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苏丹阿卜杜—麦吉德在大不列颠和法国的支持下要求俄国归还这两个公国。

1853年10月16日,俄国向土耳其开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为保持和扩大在土耳其的势力,参加了土耳其方面对俄作战,所以,这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俄国与同盟国(英、法、土和撒丁王国)争夺近东统治权的战争。

更多文章

  • 黎巴嫩战争中的停战谈判:巴解组织撤出贝鲁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黎巴嫩战争,中东战争,巴勒斯坦,

    1982年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28日,巴解组织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个条件:(1)、以军从贝鲁特南部后撤5公里;(2)、在黎巴嫩军队中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巴勒斯坦军事单位;(3)在贝鲁特

  • 黎巴嫩战争战斗经过:巴解武装无力阻挡以军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黎巴嫩战争,中东战争,巴勒斯坦,

    作战部署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早有预谋。自1973年 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它实际上就在考虑解除北面驻黎叙军和巴解武装的威胁问题。1981年4~7月叙以导弹危机发生后,以更是蓄谋发动侵黎战争。它为此制定了三年“总体作战计划”,企图歼灭在黎的巴解武装主力及其总部,削弱驻黎叙军,扶植亲以政权。1982年6

  • 黎巴嫩战争背景:以色列试图彻底清除巴解武装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黎巴嫩战争,中东战争,巴勒斯坦,

    黎巴嫩战争的起因,总体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

  • 党锢之祸的影响是什么?党锢之祸造成哪些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党锢之祸,东汉,汉朝

    东汉后期,有一批官僚、士人因出面反对宦官专政,被罢官禁锢,甚至株连杀害。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和帝以后,东汉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桓帝即位后,借用宦官之力,将长期把持朝政的外戚梁翼诛灭。此后宦官集团又起来操纵朝廷大权达30年之久。这些宦官,广树党羽,到处安插亲信,“兄弟姻戚

  • 两次党锢之祸的经过和发展:党锢之祸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党锢之祸,汉朝,

    东汉的“党锢之祸”,是指专权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将反对他们的士大夫和太学生诬告为“党人”而加以禁锢。大规模的“党锢之祸”共有两次,分别发生在桓帝、灵帝时。公元166年,朝臣李膺、陈蕃和太学生郭泰、贾彪等联合,猛烈抨击宦官乱政。操纵桓帝的宦官就矫诏以“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的罪名,把李膺等二百多名“党人”

  • 东汉党锢之祸的背景:引起党锢之祸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汉,党锢之祸,

    东汉党锢之祸的背景原因:东汉的政治自明、章以后,因外戚、宦官之争,日益黑暗。一些士大夫对此痛心疾首。他们对于宦官的专横尤其痛恨,并时加抨击。宦官见自己的“尾巴”被踏著,乃对士大夫作出反噬,遂酿成“党锢之祸”。东汉的“党锢之祸”,是指专权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将反对他们的士大夫和太学生诬告为“党人”而加以

  • 东汉党锢之祸:士大夫政治抗争的第二次大惨剧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汉,党锢之祸,士大夫

    东汉党锢之祸,是东汉桓、灵时的两次打击士人和太学生的事件,影响深远。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虚设。他们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敢豪夺;同时又把持官吏选拔大权,滥用亲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的仕途。当时民间流传着嘲讽官吏选拔制度的打油诗:“举秀才

  • 赎罪日战争战后影响:阿拉伯国家停止了主动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戴维营合约原本希望藉由战争夺回西奈半岛的萨达特,则对和平的进展缓慢而感到洩气;在1977年11月,他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举动——前往以色列访问,成为了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这同时也等于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萨达特的访问加速了和平运动的进展,美国总统吉米·卡特邀请萨达特和贝京前往戴维营(Ca

  • 赎罪日战争背后的大国博弈:美苏援助了大量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阿拉伯联军与以色列在两个战线的激烈作战与损失,让双方的装备与储备弹药都下降至危险的程度。作为各方的主要支援国家,美国与苏联分别展开大规模的运补行动。苏联军援苏联在埃及与叙利亚的要求下分别对两国展开军援的行动。苏联除了以运输机将装备与物资输送到这两个国家以外,也自部分东欧国家调动装备支援阿拉伯联军的作

  • 赎罪日战争的转折:以色列抓住战机扭转了战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战争转折埃及在西奈半岛上取得了巨大胜利后,战术上就发生的极其重大的错误:他们没有乘胜追击,给了以色列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以色列接受了大量的美国军援,并集中兵力遏制住叙利亚的进攻,同时使用美国提供的卫星应用于战争,他们观察到了埃及的第二和第三集团军之间存在一个缺口,很快,以色列军队利用这个缝隙打入了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