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锡诺普海战:俄军大胜英法海军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锡诺普海战:俄军大胜英法海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28 更新时间:2024/1/16 0:23:49

整个10月俄土两军都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相对于对手有利的态势,1853年10月28日土耳其军队战场指挥官奥马尔·卢特菲帕成功的率军从多瑙河南岸宽大的正面渡过多瑙河。1853年11月4日,土军在奥尔特里查击败匆匆赶来的俄军。补给是双方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巴尔干战场远离俄国的政治中心,尽管俄国已经有多次对土战争的经验,但补给仍然是限制俄军行动的主要问题。对土耳其而言,虽然君士坦丁堡距离战场较近,但巴尔干山脉当地居民的叛乱使得运输也十分困难。多瑙河航运发达,利用海运成为双方补给的必然选择。争夺黑海制海权显得尤为重要。

11月27日,一只土耳其小型舰队到达希诺普港。土耳其舰队指挥官命令部下不准首先开火。不久他就发现六艘俄国战列舰在港外巡弋。他发出急件请求增援,但杳无音信。这些俄国战列舰从一百英里外的塞瓦斯托波尔赶来,属于俄国黑海舰队,由海军中将帕维尔·斯捷诺维奇·纳希莫夫指挥。11月30日早晨,俄国舰队进入希诺普湾要求土耳其舰队升起白旗投降,土耳其指挥官拒绝投降并下令开炮,几分钟后俄国战列舰开炮。当早晨结束时,俄国舰队取得完全的胜利。俄国俘虏土耳其指挥官奥斯曼—帕夏,土耳其7艘护卫舰和2艘轻巡洋舰被击沉,土军死伤3000人。

这是木制风帆战列舰最后的辉煌也是俄国黑海舰队最后的辉煌,本次海战也作为帆船舰队时代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交战而载入史册,正是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蒸汽动力战舰被英法广泛使用,技术兵器的优势大大体现出来。而战前拥有4艘120门炮战列舰,12艘84门炮战列舰和4艘60门炮巡洋舰以及大量辅助舰的俄国黑海舰队不久就消失了。消息很快传到伦敦和巴黎,两国的舆论迅速升温(在英国,锡诺普海战被更是渲染为锡诺普属杀),两国民意高涨,要求政府采取行动。

锡诺普海战的胜利,是俄国在战略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俄国的胜利就意味英国和法国在地中海地区利益的损失,因此两国很快参战。

1854年1月4日,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为土耳其运输船队护航。这只舰队规模十分可观。英国舰队拥有11艘主要战舰,而法国舰队拥有14艘,并且装备了更多的舷炮,超过100门舷炮的军舰共有8艘(法国5艘,英国3艘)。英法舰队战舰由风帆和蒸汽混合驱动,机动优势非常明显。一天之后,土军在西塔特击败俄军的进攻,这是俄军的一翼。

1854年2月6日,俄国宣布与英法断交,作为英法联合舰队驶进黑海的回应。10日,英国和平代表团到达俄国作最后的外交努力并面见了沙皇。双方分歧很大,沙皇担心与英法开战,但也不愿意就此退让,尼古拉对英国特使讲:“你们不要以战争威胁我,而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维也纳。”以此警告英法可能再次引起欧洲大战。然而神圣同盟早已貌合神离。普鲁士对1850年俄国在普奥争端中袒护奥地利早有怨言,此时更不会为巴尔干这个与自己毫无利益瓜葛的问题为俄国火中取栗。而奥地利就更加高深莫测了,尼古拉一世万万没有想到几个月之后奥地利的背叛。21日,俄国政府宣布与英国和法国处于战争状态。

俄国被迫以70万兵力与拥有约100万军队的同盟国进行战争,在军事技术装备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战斗在几个战区同时展开。

1854年2月23日,第一批英国陆军上船前往土耳其。1854年2月27日,英法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在4月30日之前撤离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沙皇置之不理。3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成同盟。3月19日,法国陆军也登船前往土耳其。一天后,俄军渡过多瑙河。法国于3月27日,英国于3月28日相继对俄国宣战。当时的三大列强一齐登场,战争扩大了。

更多文章

  • 克里米亚战争简介:欧洲大陆第一场高科技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国

  • 克里米亚战争背景:俄国同英法争夺近东统治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一度称霸欧洲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到19世纪上半期迅速衰落,中央政权不断削弱,被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的地区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或名存实亡,已成为昔日帝国的“遗产”,这为早已觊觎的欧洲列强大开了争夺的方便之门。俄国自神圣同盟建立以来,不得不抑制自己在中东欧和东南欧、乃至巴尔干地区和中近东地区的扩张,向奥斯曼帝

  • 黎巴嫩战争中的停战谈判:巴解组织撤出贝鲁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黎巴嫩战争,中东战争,巴勒斯坦,

    1982年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28日,巴解组织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个条件:(1)、以军从贝鲁特南部后撤5公里;(2)、在黎巴嫩军队中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巴勒斯坦军事单位;(3)在贝鲁特

  • 黎巴嫩战争战斗经过:巴解武装无力阻挡以军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黎巴嫩战争,中东战争,巴勒斯坦,

    作战部署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早有预谋。自1973年 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它实际上就在考虑解除北面驻黎叙军和巴解武装的威胁问题。1981年4~7月叙以导弹危机发生后,以更是蓄谋发动侵黎战争。它为此制定了三年“总体作战计划”,企图歼灭在黎的巴解武装主力及其总部,削弱驻黎叙军,扶植亲以政权。1982年6

  • 黎巴嫩战争背景:以色列试图彻底清除巴解武装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黎巴嫩战争,中东战争,巴勒斯坦,

    黎巴嫩战争的起因,总体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

  • 党锢之祸的影响是什么?党锢之祸造成哪些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党锢之祸,东汉,汉朝

    东汉后期,有一批官僚、士人因出面反对宦官专政,被罢官禁锢,甚至株连杀害。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和帝以后,东汉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桓帝即位后,借用宦官之力,将长期把持朝政的外戚梁翼诛灭。此后宦官集团又起来操纵朝廷大权达30年之久。这些宦官,广树党羽,到处安插亲信,“兄弟姻戚

  • 两次党锢之祸的经过和发展:党锢之祸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党锢之祸,汉朝,

    东汉的“党锢之祸”,是指专权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将反对他们的士大夫和太学生诬告为“党人”而加以禁锢。大规模的“党锢之祸”共有两次,分别发生在桓帝、灵帝时。公元166年,朝臣李膺、陈蕃和太学生郭泰、贾彪等联合,猛烈抨击宦官乱政。操纵桓帝的宦官就矫诏以“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的罪名,把李膺等二百多名“党人”

  • 东汉党锢之祸的背景:引起党锢之祸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汉,党锢之祸,

    东汉党锢之祸的背景原因:东汉的政治自明、章以后,因外戚、宦官之争,日益黑暗。一些士大夫对此痛心疾首。他们对于宦官的专横尤其痛恨,并时加抨击。宦官见自己的“尾巴”被踏著,乃对士大夫作出反噬,遂酿成“党锢之祸”。东汉的“党锢之祸”,是指专权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将反对他们的士大夫和太学生诬告为“党人”而加以

  • 东汉党锢之祸:士大夫政治抗争的第二次大惨剧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汉,党锢之祸,士大夫

    东汉党锢之祸,是东汉桓、灵时的两次打击士人和太学生的事件,影响深远。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虚设。他们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敢豪夺;同时又把持官吏选拔大权,滥用亲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的仕途。当时民间流传着嘲讽官吏选拔制度的打油诗:“举秀才

  • 赎罪日战争战后影响:阿拉伯国家停止了主动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戴维营合约原本希望藉由战争夺回西奈半岛的萨达特,则对和平的进展缓慢而感到洩气;在1977年11月,他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举动——前往以色列访问,成为了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这同时也等于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萨达特的访问加速了和平运动的进展,美国总统吉米·卡特邀请萨达特和贝京前往戴维营(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