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联军登陆战:双方海军激烈交战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联军登陆战:双方海军激烈交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374 更新时间:2024/1/16 10:28:26

英法土三国军队在瓦纳相处的很融洽。但是健康问题却越来越让人担心。潮湿、小昆虫血吸虫侵袭军营。英国后勤组织的缺陷非明显:没有人知道邮局在哪里,野战医院在哪里,甚至他们的将军在哪里。1854年7月19日,法国军营中霍乱爆发。22日蔓延到英国军营。尽管所有帐篷被销毁,瘟疫仍然没有得到控制。1854年8月10日,一场大火烧掉了很多军需品,包括16000双靴子和150吨饼干,使得情况更加糟糕。

来自伦敦和巴黎的命令不断催促联军展开行动。联军并不知道克里米亚到底有多少俄军,估计从45000人到140000人不等,实际上俄军此时只有36000人。1854年8月24日,联军开始登船,计划1854年9月2日完成全部登船任务。能够参加行动的部队包括27000英军、30000法军和7000土军。1854年9月7日,联军海军司令英国海军上将邓达斯下令起航。圣诺德因为患上霍乱在5日就出发了,独臂的拉格伦跟随大部队一起行动。拉格伦的旗舰卡拉多克号悬挂俄国军旗前出侦察,最终选择塞瓦斯波托尔以北35英里的卡拉米塔湾的耶夫帕托里亚作为登陆地点。

9月12日,联军舰队到达耶夫帕托里亚。耶夫帕托里亚的镇长同意投降,但鉴于联军带有瘟疫,镇长要求联军必须进行隔离。9月14日黎明,联军开始登陆,登陆一切顺利。每个联军士兵都负荷沉重,19日上午9点,联军主力55000人出发,登陆场交由土耳其军队把守。但是霍乱又使一部分士兵染病。在巴尔干涅克河,联军首次与俄军前哨遭遇。英军骑兵要求追击,被拉格伦拒绝了,因为他发现这是个陷阱。俄国骑兵的远方还有俄军第17师的6000人。双方使用火炮相互远距离攻击,英军获胜。俄军撤退到奥马的主要阵地,他们希望在那里阻止联军塞瓦斯波托尔前进。当夜,联军宿营准备进攻奥马,英军由于没有帐篷只能在寒中入睡,而法军则舒服的多。

俄军方面,黑海舰队被英法联合舰队困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内。俄军统帅缅希科夫亲的打算是利用阿尔马的有利地形给予联军重大打击,然后反攻,将联军赶下海。他乐观的认为只要一场战斗就能实现目标。他的部队有4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大约30000人。但出乎他的意料,他发动的阿尔马河战役被英国主帅格拉伦男爵粉碎了。

联军在奥马的胜利打开了通向塞瓦斯托波尔的道路。拉格伦的工兵指挥官博格涅爵士建议联军修筑一条工事防御来自北方俄军增援部队的进攻。尽管在敌国领土修筑工事非常困难,但建成后将成为日后俄军增援的严重障碍。联军可以从塞瓦斯波托尔的南部发起攻城战。此时已经病重的圣阿诺德元帅支持这个方案。联军的计划很稳妥,但却丧失了从北方直接进攻,快速占领塞瓦斯托波尔的机会。

1854年9月23日,英军在风和日丽中向南进发,部队被允许沿路抢劫因此士气高昂。霍乱的魔咒也减轻了很多。英军穿过波贝克河后塞瓦斯托波尔已经可以看见。拉格伦决定按计划继续向南前进然后从南向北进攻塞瓦斯托波尔。当联军从侧翼行军绕过塞瓦斯托波尔的时候,也丧失了用自己的优势拖延了攻城的时间,塞瓦斯托波尔有一个天然的深入内陆的港湾,可以驻泊大量海军舰只,俄军黑海舰队就以这里为母港。城外是连绵的高地,要塞临海一面有海岸炮台13座,火炮611门,易守难攻。1854年的塞瓦斯托波尔城本身还没有完全要塞化,因为俄军之前还从没有预料过在克里米亚打防御战。使要塞守备部队在居民的参与下构筑了一道长7公里长,由8座棱堡和大量中间工事组成的防线。面对实力强大的联军舰队缅希科夫认为黑海舰队出海作战毫无胜算,因此强迫海军上将科尔尼洛夫凿沉舰队堵塞航道。俄军将水面战舰中的帆力战列舰5艘(共14艘)和巡航舰2艘(共7艘)横向沉没于港口的入海处,以阻止联军的蒸汽战舰突进塞港内停泊场,其的帆力船和所有汽船及蒸汽巡航舰参加塞保卫战,大约有1000门舰炮先后被搬至陆地,海军官兵也上岸充实守城部队。缅希科夫带领俄军主力前往城外的东北方,希望与俄国援军会合从那里威胁联军侧翼。拉坎爵士的轻骑兵追击了这只俄军并在拉格伦勋爵招回之前缴获了一些俄军补给马车。

到了9月25日夜,英军展开于波贝克河与彻那亚河之间的宽大正面上并做休整。26日早晨,英军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向南面的巴拉克拉瓦进发。在一阵并不有效的炮火后,英军进入小镇巴拉克拉瓦。当地百姓拿出水果、鲜花和面包以示友好。一天后,法军沿英军的路线尾随而至。此时圣阿诺德已经不行了,法军由卡洛波特指挥。29日,圣阿诺德不治去世。拉格伦决定将英军指挥部设在巴拉克拉瓦,法军则前往巴拉克拉瓦西面的卡米什和卡扎克海湾扎营。法军的营地背靠大海,可以方便接受来自海上的补给,而英军则补给困难还要直接面对俄国援军。拉格伦的部署应该是为了团结联军,因为他此时是唯一的最高的指挥官。他的人格值得赞扬。联军从三面包围了塞瓦斯波托尔,法军在西南方,英军在东南方和东方。联军舰队在海上游弋。

拉格伦主立即攻城,但在1854年9月27日到10月10日之间他未能说服卡洛波特和工兵指挥官博格涅爵士。博格涅坚持应该先用炮击削弱俄军的防御工事;卡洛波特则认为穿过开阔地直接进攻过于冒险。到了10日,联军决定正式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这些日子里,俄军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工事在一天天加强。另外,从奥德萨和其他地方出发的俄国援军也在赶来。1854年10月9日,28000援军进入塞瓦斯托波尔,使得守城部队达到38000人。到了10月第2周,俄军已经恢复到阿尔马之战前的实力,甚至更强。联军希望炮击能把俄军工事彻底摧毁,经过艰难运输,重炮和攻城器材被运上城外的高地,民房被拆掉用来加固重炮阵地。塞瓦斯托波尔俄军的火炮从172门增加到341门,部分是从军舰上拆下来的海军炮。法军有53门炮,英军73门。法军集中49门炮在罗多非山上,那里正对俄军中央堡垒。联军海军也计划参加炮击,但因为缺乏弹药而被推迟。卡洛波特要求联军海军下锚排成一线近距离炮击,传统上海军为躲避岸炮攻击总是在航行中炮击。英国海军上将邓达斯最后向法国海军上将哈姆林让步,同意了这个方案。1854年10月17日,联军海军的炮击进行了一天,但1100门舰炮收效甚微。相反俄军的炮火却重创联军海军。皇家海军损失了300人,7艘战舰严重损伤,法国舰队也损失不轻。尽管罗多非山上法军一个弹药库被炸上了天,联军陆地炮击要好许多。英军炮击将凸角堡打成废墟,但是当夜俄军又修复了损坏的工事。这样的情况持续了7天。俄军损失惨重,2000人在炮击中丧生,17日当天,海军中将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科尔尼洛夫阵亡。

更多文章

  • 克里米亚战争的焦灼:奥皇约瑟夫的停战调停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4月5日,英国陆军在加拉波利登陆。随后联军的作战计划在这里诞生。由6万英法陆军在海军的配合下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6星期内拿下俄国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这个目标很有限,目的是消灭俄国的黑海舰队,结束俄国在黑海的优势。这符合英国的愿望,对法国而言,开战本身就达到了目的。随着更多的部队到达,联军开始向

  •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锡诺普海战:俄军大胜英法海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整个10月俄土两军都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相对于对手有利的态势,1853年10月28日土耳其军队战场指挥官奥马尔·卢特菲帕夏非常成功的率军从多瑙河南岸宽大的正面渡过多瑙河。1853年11月4日,土军在奥尔特里查击败匆匆赶来的俄军。补给是双方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巴尔干战场远离俄国的政治中

  • 克里米亚战争简介:欧洲大陆第一场高科技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国

  • 克里米亚战争背景:俄国同英法争夺近东统治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一度称霸欧洲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到19世纪上半期迅速衰落,中央政权不断削弱,被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的地区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或名存实亡,已成为昔日帝国的“遗产”,这为早已觊觎的欧洲列强大开了争夺的方便之门。俄国自神圣同盟建立以来,不得不抑制自己在中东欧和东南欧、乃至巴尔干地区和中近东地区的扩张,向奥斯曼帝

  • 黎巴嫩战争中的停战谈判:巴解组织撤出贝鲁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黎巴嫩战争,中东战争,巴勒斯坦,

    1982年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28日,巴解组织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个条件:(1)、以军从贝鲁特南部后撤5公里;(2)、在黎巴嫩军队中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巴勒斯坦军事单位;(3)在贝鲁特

  • 黎巴嫩战争战斗经过:巴解武装无力阻挡以军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黎巴嫩战争,中东战争,巴勒斯坦,

    作战部署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早有预谋。自1973年 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它实际上就在考虑解除北面驻黎叙军和巴解武装的威胁问题。1981年4~7月叙以导弹危机发生后,以更是蓄谋发动侵黎战争。它为此制定了三年“总体作战计划”,企图歼灭在黎的巴解武装主力及其总部,削弱驻黎叙军,扶植亲以政权。1982年6

  • 黎巴嫩战争背景:以色列试图彻底清除巴解武装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黎巴嫩战争,中东战争,巴勒斯坦,

    黎巴嫩战争的起因,总体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

  • 党锢之祸的影响是什么?党锢之祸造成哪些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党锢之祸,东汉,汉朝

    东汉后期,有一批官僚、士人因出面反对宦官专政,被罢官禁锢,甚至株连杀害。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和帝以后,东汉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桓帝即位后,借用宦官之力,将长期把持朝政的外戚梁翼诛灭。此后宦官集团又起来操纵朝廷大权达30年之久。这些宦官,广树党羽,到处安插亲信,“兄弟姻戚

  • 两次党锢之祸的经过和发展:党锢之祸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党锢之祸,汉朝,

    东汉的“党锢之祸”,是指专权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将反对他们的士大夫和太学生诬告为“党人”而加以禁锢。大规模的“党锢之祸”共有两次,分别发生在桓帝、灵帝时。公元166年,朝臣李膺、陈蕃和太学生郭泰、贾彪等联合,猛烈抨击宦官乱政。操纵桓帝的宦官就矫诏以“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的罪名,把李膺等二百多名“党人”

  • 东汉党锢之祸的背景:引起党锢之祸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汉,党锢之祸,

    东汉党锢之祸的背景原因:东汉的政治自明、章以后,因外戚、宦官之争,日益黑暗。一些士大夫对此痛心疾首。他们对于宦官的专横尤其痛恨,并时加抨击。宦官见自己的“尾巴”被踏著,乃对士大夫作出反噬,遂酿成“党锢之祸”。东汉的“党锢之祸”,是指专权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将反对他们的士大夫和太学生诬告为“党人”而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