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阿登战役中的巴顿:力挽狂澜阻止住了德军的前进

阿登战役中的巴顿:力挽狂澜阻止住了德军的前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904 更新时间:2023/12/10 21:22:39

1944年

1944年12月,欧洲的盟军士兵们在风雪中企盼着圣诞节的到来,冰潮湿的衣服安在身上可真是要命。盟军的第3集团军司令乔治-史密斯-巴顿一边诅咒着鬼天气,一边让牧师写祷--他需要好天气,在这种天气里空军无法出动,巴顿的装甲部队在缺乏空中掩护的情况下推进缓慢。与巴顿的焦急相反,德国B集团军群司令官莫德尔元帅正为这恶劣的气候叫好,他将利用这一机会实施元首一直在期待的大规模反击。他的目标是--登。

阿登山区位于盟军霍奇斯中将的第1集团军巴顿的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正面宽约80英里,地形崎岖复杂,由米德尔顿缺编的第8军负责防守。盟军的首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这里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反将其辟为在零星战斗中受挫的各师人员的休整地。在第8军阵地的对面德国人已经乘着夜幕悄悄地集中了14个师的庞大兵力(其中7个为 装甲师)。巴顿觉察了德军异的举动,1944年12月12日他要参谋长盖伊拟订一个计划-第3集团军停止东进,做一个90度的大转弯,北直插卢森堡。1944年12月13日巴顿向欧洲美军总司令布莱德利(是巴顿长年的战友)发出了警告,并提醒他:第8军处境十分危险,必须尽快采取行动。但布莱德利并没有采纳巴顿的意见。

1944年12月15日夜,德军的无线电台开始沉默,巴顿敏锐地感到战斗即将来临。他命部队立即进入战斗状态,随时准备迎击德军。

1944年12月16日拂晓5时30分,2000门德军的大炮打碎了第8军的好梦,德国3个满员的集团军(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第5装甲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总计兵力27.5万人)在隆德施泰特元帅的指挥下,潮水般向美8军扑来。第8军由第101空降师及其特谴队、第28步兵师(缺2个团)、第9装甲师和一些炮兵部队组成,完全不是德军的对手。很快,德军就将其包围在巴斯托尼等几个狭小地域,向美军的纵深推进了30-50英里。

1944年12月18日,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在布莱德利的司令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应付德军进攻的对策,决定于南部向德军发起反击,解救被围困的部队。当艾森豪威尔问巴顿时可以发起进攻时,巴顿毫不犹豫的回答到:“1944年12月22日早晨。”与会将领都以为他在信口开河,巴顿却不动声色的说:“这不是胡闹,我已经作好了安排,我的参谋人员正在拟订作战计划。我可以在1944年12月22日投入3个师-第26、第80步兵师和第4装甲师。几天后可以投入6个师。但我决定用手头的兵力发起进攻,我不能等待,否则会失去出其不意的效果。” 艾森豪威尔同意了巴顿的计划。会议结束后,巴顿立刻给参谋长盖伊打电话,发出了行动命令:第4装甲师经隆维向阿尔隆挺进,第80师经过蒂翁维尔向卢森堡进攻,第26师已做好一切准备待命出发。根据巴顿的命令,第3集团军的指挥部在最短的时间内(20日至22日)完成了大量艰巨的工作;

其中包括

向被围困的第101空降师空投补给的美C-47运输机群

⒈ 作战处做出了新的部署,将3个军有北向南的战线改为4个军由东向西的伸展,整个战线来了个90度的大转弯。

⒉佩里上校组织了1338辆各种运输车辆,夜以继日的将部队和补给支队从前线转运到进攻阵地。总行驶里程达160万英里。

⒊马勒上校领导后勤处建立起一套新的补给系统,在100小时内转运了62000吨物资。

⒋科克上校的情报处绘制和分发了几十万新战场的作战地图,做出了敌情分析报告,及时的改变了战斗序列。

巴顿自己也没有闲着,他和米姆斯中士开着他的吉普车跑遍了全军,独自完成了需要一个连的参谋人员才能做到的复杂工作。大雪中,大衣上粘满了泥浆和雪花的士兵在巴顿煽动性演说的刺激下顶着凛冽的寒风前进。指挥官站在坦克的指挥塔上调度和指挥部队的行进。第3集团军就这样在巴顿的指挥下,面对着德军的阻截和恶劣的天气在短短的几天内,把一支十几万人的军队从萨尔地区快速调往阿登山区,实现了战线由南向北的全面转移。1944年12月22日晨6时,第3集团军所属的第3军准时发起了进攻。

巴斯托尼是一个人口不足4000的小镇,坐落于比利时东部的一个狭小平原上,四周为稀疏的林地和丘陵。由于阿登南部公路网中有7条通过此地,所以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德军原估计巴斯托尼防守兵力薄弱,计划让战斗力不是很强的第26民兵师顺道去占领它,但101空降师的顽强抵抗使德军的进攻受挫。随着战斗的推进,德军统帅部发现巴斯托尼不但成了整个德军战线的“钉子”,而且直接威胁着德军的后勤供应,牵制着德军的有生力量。这一切使德军下决心拿下巴斯托尼,他们派出了拜尔林和冯-卢特维茨将军率领2个军的兵力前来进攻。

1944年12月23日,天气终于放晴了。盟军的7个战斗轰炸机群、11个中型轰炸机群、第8航空队的一个师以及皇家空军的运输机飞抵巴斯托尼上空。机群猛烈地轰炸了德军的目标,运输机投下各种补给物资。轰炸给德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心理压力,迫使德军放弃了24日进攻巴斯托尼的计划。

巴顿指挥的第4装甲师在空军的掩护下,于24日强行突破马特朗格浮桥,占领了沃纳克村进而沿公路向阿尔隆发起突击。第5师将德军赶过了绍尔河,为进攻巴斯托尼做好了准备。

巴斯托尼的战斗也同样艰苦,101空降师的士兵们顶着德军的炮火,趴在积雪的散兵坑里坚守阵地。1944年12月26日16时30分,第4装甲师第37坦克营C连连长查尔斯-博格斯中尉驾驶的M-4坦克第一个冲进了巴斯托尼。在他的后面,美军的装甲部队也涌入101空降师的阵地。身体疲惫却精神饱满的101空降师师长麦考利夫准将连连称赞巴顿麾下“铁轮地狱”的速度和力量。在第9装甲师和第80步兵师的增援下,第4装甲师打通了阿尔隆通向巴斯托尼的公路。1944年12月29日,美军彻底击溃了围攻巴斯托尼的德军,准备集中兵力攻向德军的前进基地-赫法利策。

1945年

1945年就要到来了,巴顿给德军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他命令:第3集团军所属的所有炮兵在1944年12月31日午夜12点整,用最猛烈的火力集中向德军阵地齐射20分钟。在炮火的轰鸣和德军的哀号中巴顿以其特有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

1945年1月,巴顿已经完全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德军的进攻已完全被遏制,胜利就在眼前。1945年1月16日,巴顿命令部队从南北两翼采取钳型攻势,全速向赫法利策推进,将德军拦腰斩断。巴顿部队所向披靡于23日攻占圣维特,27日第3集团军的前锋已攻至乌尔河一线,1944年12月29日巴顿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阿登战役以美军的胜利而结束。

对于第3集团军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巴顿在1945年1月29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这次战役期间,第3集团军比美国历史上,或许是世界历史上的任何集团军都前进得更远,速度更快,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只有如此出类拔萃的美国军官、士兵和装备才可能取得这样的战绩。没有一个国家能与这样的军队相抗衡。”

巴顿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每次重大战斗后记下敌我双方的伤亡和损失数字,这次也不例外,他在日记中记载着美第3集团军至1945年1月29日的伤亡情况:

第3集团军 德军

阵亡 14,879人 击毙 96,500人

受伤 71,009人 击伤 296,000人

失踪 14,054人 俘虏 163,000人

非战斗性伤亡 73,011人

总计 172,953人 总计 582,500人

标签: 阿登战役二战德国

更多文章

  • 阿登战役战斗经过:德军功亏一篑未能达到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阿登战役,二战,德国,

    1944年秋,美、英军逼近德国西部边境,多次进攻齐格菲防线受阻。希特勒错误估计形势,决心在阿登地区美军薄弱防线上反攻,企图重占比利时的列日和安特卫普,切断美、英军补给线,围歼其主力,从而迫使英美与德国单独议和。德军参战兵力为23个师,约27.5万人(另外还有两个师和两个旅作为后备力量),在西线总司令

  • 阿登战役德国的成功可能:盟军对德军反击毫无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阿登战役,二战,德国,

    英国首相卡梅伦后来评价德军的战略意图时分析道:“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计划穿过阿登山脉进行大规模的突击,在肩胛处切断盟军北方集团军的弯曲的左臂。这一行动除规模较大和速度与武器不同以外,很像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突袭普拉赞高原,切断和破坏奥俄联军的迂回运动,并突破其中央阵地。”遗憾的是,这些分析都是马后炮

  • 阿登战役背景:希特勒希望重现1940年闪击法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阿登战役,二战,德国,

    1944年12月16日,“二战”结束前西线最后、也是最大规模的战役“阿登战役”爆发。这次发动攻击的是一直节节败退的德国人。“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致”,一名德国奥宁堡部队的士兵后来回忆说。他们以为能够重现1940年席卷英法军队的情景,然而最终结果,却是西线盟军踏上了直捣柏林之路。1944年深秋,

  • 阿登战役简介:德国在二战中最后一次战略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德国,二战,希特勒,,阿登战役

    突出部之役(英语:Battle of the Bulge或Ardennes Offensive或Von Rundstedt Offensive,法语:Bataille des Ardennes,德语:Ardennenoffensive。当时同盟国媒体原依战役爆发所地称阿登战役或亚尔丁之役,但盟军将士

  • 北洋大学由谁创建的?北洋大学的创建有何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北洋大学,清朝,盛宣怀

    说到北洋大学,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办者盛宣怀。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早年曾中秀才,后经人推荐成为李鸿章的幕僚。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经办洋务事业时,盛宣怀一直追随其左右。当时他认识到当时中国最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会读经史、写八股的学究,在洋务事业中根本没有多大

  • 北洋大学的消失之谜:难逃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北洋大学,清朝

    20世纪50年代,北洋的噩梦来临: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当时校友回忆:“当时对校名问题争论得很激烈,因为有人说不改名是吞并,改名才是合并,因此“北洋”两个字是不能用的,于是天津大学就应运而生了。但我觉得把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我国第一所正规国立

  • 北洋大学开创的真正原因:自强以培养人才为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北洋大学,清朝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中国衰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不良,学术落后,救亡之道应从改良教育入手。1895年“公车上书”时主张改良政体,“废科举,兴学堂”不仅否定科举制度,还指出洋务教育的严重不足。梁启超在《学校余论》一文中就批评洋务教育“至今数十年,未尝有非常之才出乎其间,以效用于天下”,“所学者不过

  • 西汉末代皇帝和篡位者:刘婴与王莽是什么关系?(王莽篡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朝,皇帝,刘婴,王莽,王莽篡汉

    汉成帝是个荒淫的皇帝,即位以后,朝廷的大权逐渐落在外戚(太后或者皇后的亲属叫外戚)手里。成帝的母亲、皇太后王政君有八个兄弟,除了一个早死去外,其他七个都被封为侯。其中最大的王凤还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掌了大权后,他的几个兄弟、侄儿都十分骄横奢侈。只有一个侄儿王莽,因为他父亲死得早,没有那种骄奢的

  • 王莽新政趣解:王莽被很多人“怀疑”是“穿越者”(王莽篡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莽,新政,穿越,,王莽篡汉

    曾经网络上有个调查问的是“历史上哪些人像是从未来穿越回去的?”答案很多,其中有一个是“王莽”。王莽,篡了西汉位子建立“新朝”的权臣,连一代都没过完就亡国了,他为什么是穿越回去的?因为,王莽所建的新朝,实施了一套我们今天这些现代人才听说过的大同社会样板。当然,他没称呼它为大同社会,他把这套理论称呼为崇

  • 靠谶言起家的新朝皇帝:王莽是怎么当上皇帝的?(王莽篡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莽,汉朝,谶言,王莽篡汉

    1.汉代以前,“谶言”只是零零碎碎地出现。如在西周王朝,周历王时期,出现过一个神秘的谶言:“桑弧萁服,实亡周国”。而西周王朝,最后真的亡于“桑弧萁服”者---抱养的女儿----褒姒。春秋时期,鲁国也流传了一个谶言:“季氏亡,鲁不昌。”鲁国是春秋时期一小国,是传说中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周公的封地,被人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