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王伐纣具体时间:根据天象推算为公元前1044年

武王伐纣具体时间:根据天象推算为公元前1044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091 更新时间:2024/1/6 18:18:39

关于武王克商这个历史事件,史料中记载的天文历法信息,除了“甲子”日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两条,这就是“五纬聚房”和“岁在鹑火”。

“五纬聚房”是个比较费解的词。其字面意义就是“五星出东方”。提到五星出东方,就不能不讲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一件国宝级丝织品。

这一件汉魏时期的彩锦护膊。它是射手拉弓的时候系在小臂上的。彩锦护膊一出土,就在中国大地上引起了巨大轰动,原因是彩锦上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样。在今天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腾飞的时代,中国的国旗又是五星红旗,这件精美绝伦的彩锦护膊,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感情。

当然,如果要认真说护膊上“五星出东方”文字的本意,它其实是古代星占学上很常见的占辞。这里的“五星”,就是今天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而所谓“中国”,是星占学分野概念里的“中国”,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中国”之外,就是“西方”、“夷狄”或者“外国”。

“五星积于东方”和“五星出东方”是指五大行星在某段时期内,在日出前同时出现在东方。这种天象非常罕见,所以也引起古人格外的好奇与重视,把这些天象附会上某种“天意”。比如《文献通考》上就说:“周将伐殷,五星聚房”,今本《竹书纪年》中则说“五纬聚房”,等等。这些古代文献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武王克商的时候,天空中能够看见“五星出东方”这种特殊的天象。利用现代天文学技术,回推“五星出东方”的具体时间,就能帮助我们减小武王克商之年的年代范围。

武王克商之战,另外一个重要的天象记录是《国语》中的“岁在鹑火”。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星占学概念,往简单里讲,就是说今天的木星位于南方天空中一个被标明为“鹑火”的区域内。木星作为天空中非常明亮的一颗星星,代表着作战的“神谕”。鹑火,按照星占学是周国的区域,木星在周国的区域里,当然就是神的旨意说,作战一定是周国获胜。

早在汉代,刘歆就以《三统历》为基础,推算武王克商之年是公元前1122年;裴骃以《古本竹书纪年》为基础,推算结果是公元前1027年。近年根据倪德卫(David Nivison)、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和班大卫(David Pankenier)的研究,论争范围被显著缩小到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1045年之间。之所以时间范围能够如此有效率的缩小,就是利用了现代天文学技术回推“五纬聚房”和“岁在鹑火”的发生时间;而武王克商之战的具体时间,就存在于这两个天象回推得到的数据的重叠部分。

“五纬聚房”和“岁在鹑火”在基本概念上有很多模糊性与复杂性,这种模糊复杂性使得人们对于青铜器“利簋”铭文的解读产生了新的想法。美国汉学界三位顶尖专家的工作成果是富于发性的,但是他们的努力未见得就真正解开了利簋铭文中的“岁鼎”之谜。

1044年1月9日:天象学推理出的牧野之战准确日期

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江晓原等人走了另外一条研究途径。他们对武王伐纣过程的天象记录进行了筛选,刻意不使用具有模糊性的“五纬聚房”和“岁在鹑火”这两条天象记录。他们在大型计算机上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行星历表软件,对于所有筛选好的天象进行推算,其推算结果是收敛、唯一的:武王克商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4年1月9日。这个结果,回头来核验“五纬聚房”以及“岁在鹑火”,也都是吻合的。

在经历了大量天文学回推的工作以后,武王克商之战的具体日程终于浮出水面。一次让人惊心动魄古代战争终于可以被人们重新认识。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姬昌)通过毕生的征伐,获取了中原半数以上诸侯国的归顺与臣服。他沿着渭河,将都城从“岐下”(今陕西岐山县附近)往东迁移到丰京、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完成了克商的伟业。

根据江晓原的推算,武王克商之旅始于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那是下着雪的冬天。凌晨,残月挂在东方房宿“天驷”之上;黎明,太阳从银河在东天的尽头升起;黄昏,水星出现在西北天空。这一天,武王的军队祭祀上天和先祖,誓师要承受天定的“大命”(受命于天),去攻取商国。誓师之后,岁星(今称木星)出现在东方,周武王的军队从镐京(今西安市西南)出发,在严寒的冬季沿着渭河、黄河南岸向东日夜兼行。经历了时断时续的风雪和一次月缺,周王的军队抵达孟津。稍做休整后,在公元前1044年1月3日,周人从孟津渡过黄河。雨雪越下越大,周人却东北而上,逆着风雪开始了向商国王都(商邑,今河南淇县)的急行军。商纣王也得知了周武王要自西南方攻来的讯息,在王都商邑附近集结了他所有的兵力。又经历一次月缺之后,公元前1044年1月8日的晚上,周国的军队抵达商邑南郊的牧野,和赶来的诸侯在深雪湿滑的莽原会师。武王布阵还没有完成,牧野天上又落下了凄冷的雨。牧野冷雨中的长夜,周人军阵中燃起繁密的火光,仿似满天星斗。经过一个漫漫长夜,雨和雪都停了,岁星升到正南方上中天,这对周人来说是无比吉利的天象。这是上天用星斗向周人昭示:你们将承受天命,取代商国数百年的政权,拥有中国的土地。

在公元前1044年1月9日这一天的黎明,周武王左手执青铜钺(一种横柄大斧头。钺),右手执白尾旗。武王说:远来辛苦了,西土周国的士兵!和我会师的诸侯兄弟与臣民,举起你们手中的武器,听我宣誓。商国现在是母鸡报晓召唤太阳的升起。商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言语。他昏聩忘本,他背叛祖先,他遗弃亲属,他任用奸人,他残害百姓。今天,我是恭行我身上的天命。我们作战要注意控制,军阵整体向前推进,千万不能混乱。我们要鼓足勇气,像奔扑的虎,像发怒的熊。在这个兵临敌方城下的时候,谁都不许退缩。临阵脱逃的人,杀无赦!

更多文章

  • 武王伐纣并非名正言顺?纣王是否残暴饱受质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商纣王,周武王,暴君,,武王伐纣

    关于商纣王,大家都知道他是暴君,天怒人怨,然而,为什么史上不少人还指责周武王的义举呢?只能说,历史是很复杂的。纣王固然残暴,但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呢?子贡就对此产生过怀疑。武王伐纣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及期弗至,武王怪之。周公曰:“吾

  • 武王伐纣 周武王是怎么率领联军讨伐纣王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王伐纣,姬发

    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领八百诸侯讨伐殷商,史称武王伐纣,牧野一战,商军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此后周取代商,成为天下共主,开启了八百年的大周王朝。那么伐纣之战是怎么进行的呢?周武王伐纣前的动员大会上,照例进行了封建迷信的占卜活动。打仗讲究天时地利,天时好不好,就是这占卜的东西说了算,

  • 春秋战国十大著名战争:春秋第一战之柏举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战国,柏举之战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吴国大军深入楚境,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进而攻破楚都郢(今荆沙北)的远程进攻战。自周敬王五年吴王阖闾即位后.吴、楚争夺江淮霸权的斗争,转入吴国掌握战略主动的新阶段。鉴于楚国虽然内政腐败,但地广兵多,阖闾在行人伍子胥、太宰伯嚭、将军孙武等人辅

  • 吴楚为何发生大战:柏举之战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柏举之战,春秋战国

    一、战争前因说来话长,简单说,晋楚争霸,吴国崛起,为牵制楚国,晋派人带着战车来到吴国帮助吴军排兵布阵、骑马射箭,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称王。最有戏剧性的是,训练吴军的教官是原楚国大臣屈巫的儿子,屈巫因与楚国令尹争夺夏姬耍尽手段逃奔晋国,楚令尹杀了屈巫族人激怒屈巫,发誓要让令尹不得好死,让楚国不得安宁

  • 柏举之战为什么称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柏举之战,东周,战争

    阖闾,姬姓,吴氏,名光,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公元前514至公元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部分史书认为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师会蔡、唐之师伐楚,柏举之战,五战五捷,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战争过程:公元前506年冬

  • 莱特湾海战战略背景:日军希望确保菲律宾的安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莱特湾,二战,航母,,莱特湾海战

    1944年的太平洋战场上,盟军在攻克了马里亚纳群岛和比阿克岛等战略要地后,开始考虑他们的下一步作战计划。海军上将切斯特·威廉·尼米兹建议进攻台湾,将日军阻挡在菲律宾。这样盟军可以控制联系日本和南亚的海路,切断日本与它南亚的驻军的联系。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主张在菲律宾登陆,菲律宾也位于日本的生命线上

  • 莱特湾海战发生的时间点:日军试图进行最后一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莱特湾,二战,航母,,莱特湾海战

    日期:1944年10月20日—1944年10月26日战役地点莱特湾海战是发生在菲律宾莱特湾(莱特岛东部和萨马岛南面)附近的一次海战。交战各方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指挥官:威廉·哈尔西、 托马斯·金凯德兵力:17艘航空母舰,18艘护卫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24艘巡洋舰,141艘驱逐舰,其它舰只、鱼雷艇、潜

  • 莱特湾海战简介:二战最大规模的一场海上对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莱特湾,二战,航母,,莱特湾海战

    莱特湾海战(英文:Battle of Leyte Gulf,日文:レイテ冲海戦),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以两军投入战场的军舰总吨位而言,莱特湾海战堪称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海战进行的时间从1944年10月20日持

  • 崤山之战是怎么回事?揭开崤山之战的战争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崤山之战,春秋战国

    公元前629年,晋国、秦国联军兵围郑国,郑国有亡国之患。郑大臣烛之武出城面见秦穆公,告诉他,秦国离郑国远,而晋国离郑国近,若郑国灭亡,有利于晋,于秦国无益处。秦穆公认为烛之武言之有理,于是与郑国结盟,命秦国大将杞子、逢孙、杨孙等戍守郑国。秦军退去,晋军也无奈而退去。公元前627年,晋文公去世,晋襄公

  • 崤山之战简介:晋秦争霸战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崤山之战,春秋战国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xiao二声”)(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