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王伐纣 周武王是怎么率领联军讨伐纣王的?

武王伐纣 周武王是怎么率领联军讨伐纣王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341 更新时间:2024/1/3 9:19:33

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领八百诸侯讨伐殷商,史称武王伐纣,牧野一战,商军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此后周取代商,成为天下共主,开了八百年的大周王朝。那么伐纣之战是怎么进行的呢?

周武王伐纣前的动员大会上,照例进行了封建迷信的占卜活动。打仗讲究天时地利,天时好不好,就是这占卜的东西说了算,也就是乌龟壳和蓍草说了算。如果领导的意见、乌龟壳的意见、蓍草的意见、卿的意见、以及庶民的意见,全都一致,那就是大吉。如果蓍草的意见、卿的意见、庶民的意见,与领导不一致,那就要好好掂量一下了。

周武王占卜显示,天时却很糟糕,乌龟壳和蓍草都说“大凶”。雄心勃勃的新兴王朝领袖们面面相觑,姜子牙老头儿当场耍赖,呸呸地吐唾沫:“不算数!枯骨死草,知道什么凶吉!不算数!命令集结在城外待命的部队拔营出征,进攻中央go-vern-ment。”

公元前1046年隆冬,西北高原风和日丽的万里长空下,一个新兴王朝久经积蓄之后,崛起在苍茫地平线上,浩浩荡荡的队伍,在一个忍者的儿子和一位世故老人率领下,预备渡过黄河,把他们的龙旗插到几千里以东那个腐朽的旧王朝坟墓上去。

就在这个时候,还多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插曲:一对老哥俩,伯夷和叔齐俩大贤人,急急慌慌从养老院追出来,抱住周武王的车辕,说了一大段“子不可以背父,臣不可以叛君”、“不可以暴易暴”等等令人费解的人间第一大道理。

左手持黄铜大斧子,右手攥着白牦牛尾巴的周武王,给说哑巴了。回头看左右,左右拔出青铜宝剑,往这两个罗嗦老头儿脖子上比划。姜子牙抬手说:“都是义士啊,放他俩走了吧。”大军带起滚滚遮日的黄土,从两个发愣的老头子面前碾过去了(这个联想却是错误的,当时的黄土高原一片苍翠,森林密布,并没有黄沙)。

伯夷、叔齐老哥俩当然懂得,大周兵旗上的图案,是龙,因为大周崇尚文采,殷商则是虎,因为他们崇尚威武,而再古远的夏代,旗子上是日月,因为他们崇尚光明。龙旗和虎旗的一场恶斗就要来了,俩老头该站在那一方呢?当然,不食周粟的两个倔老头以饿死首阳山的实际行动,向历史交上了他们的答卷。

周武王的军队逼近了商王朝都城,据说另外还有八百同盟国辅助出兵,担任配合作战。姜子牙命令说:“请大家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欢迎领导讲话。”(矛的根部有铜钉子,可以扎进泥土,像旗杆那样竖起来)

“嗟,呜呼——”周武王说,“各位友邦执事、各位诸侯领导,各位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长、千夫长、百夫长,各位战车兵、徒兵、虎贲,大家好——大家辛苦了。古话说,‘牝鸡无晨’——什么意思呢?母鸡不应该打鸣!如果母鸡负责打鸣报晓,这家人就要倾家荡产了。而今,商纣王听信妇人之言(是美女“妲己”吗?),蔑视祖先兄长,用奇技淫巧取悦妇人,真是个独夫!

“纣王作威作福,恶贯满盈(成语出处),荒废政事,自绝于天,结怨于民,上帝都不照顾他。我父亲西伯好比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顺应天意。虽然纣王有亿兆之人,但是离心离德,我有能臣十人,而同心同德,诸侯拥戴。我要执行老天的惩罚,率领熊虎之师,吊民伐罪,永清四海。”这篇记录于《尚书》的誓词,光成语就出了一大堆,什么“离心离德、同心同德、恶贯满盈、牝鸡司晨”,还有“独夫”“革命”,以及“自绝于人民”。

标签: 武王伐纣姬发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十大著名战争:春秋第一战之柏举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战国,柏举之战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吴国大军深入楚境,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进而攻破楚都郢(今荆沙北)的远程进攻战。自周敬王五年吴王阖闾即位后.吴、楚争夺江淮霸权的斗争,转入吴国掌握战略主动的新阶段。鉴于楚国虽然内政腐败,但地广兵多,阖闾在行人伍子胥、太宰伯嚭、将军孙武等人辅

  • 吴楚为何发生大战:柏举之战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柏举之战,春秋战国

    一、战争前因说来话长,简单说,晋楚争霸,吴国崛起,为牵制楚国,晋派人带着战车来到吴国帮助吴军排兵布阵、骑马射箭,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称王。最有戏剧性的是,训练吴军的教官是原楚国大臣屈巫的儿子,屈巫因与楚国令尹争夺夏姬耍尽手段逃奔晋国,楚令尹杀了屈巫族人激怒屈巫,发誓要让令尹不得好死,让楚国不得安宁

  • 柏举之战为什么称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柏举之战,东周,战争

    阖闾,姬姓,吴氏,名光,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公元前514至公元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部分史书认为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师会蔡、唐之师伐楚,柏举之战,五战五捷,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战争过程:公元前506年冬

  • 莱特湾海战战略背景:日军希望确保菲律宾的安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莱特湾,二战,航母,,莱特湾海战

    1944年的太平洋战场上,盟军在攻克了马里亚纳群岛和比阿克岛等战略要地后,开始考虑他们的下一步作战计划。海军上将切斯特·威廉·尼米兹建议进攻台湾,将日军阻挡在菲律宾。这样盟军可以控制联系日本和南亚的海路,切断日本与它南亚的驻军的联系。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主张在菲律宾登陆,菲律宾也位于日本的生命线上

  • 莱特湾海战发生的时间点:日军试图进行最后一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莱特湾,二战,航母,,莱特湾海战

    日期:1944年10月20日—1944年10月26日战役地点莱特湾海战是发生在菲律宾莱特湾(莱特岛东部和萨马岛南面)附近的一次海战。交战各方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指挥官:威廉·哈尔西、 托马斯·金凯德兵力:17艘航空母舰,18艘护卫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24艘巡洋舰,141艘驱逐舰,其它舰只、鱼雷艇、潜

  • 莱特湾海战简介:二战最大规模的一场海上对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莱特湾,二战,航母,,莱特湾海战

    莱特湾海战(英文:Battle of Leyte Gulf,日文:レイテ冲海戦),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以两军投入战场的军舰总吨位而言,莱特湾海战堪称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海战进行的时间从1944年10月20日持

  • 崤山之战是怎么回事?揭开崤山之战的战争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崤山之战,春秋战国

    公元前629年,晋国、秦国联军兵围郑国,郑国有亡国之患。郑大臣烛之武出城面见秦穆公,告诉他,秦国离郑国远,而晋国离郑国近,若郑国灭亡,有利于晋,于秦国无益处。秦穆公认为烛之武言之有理,于是与郑国结盟,命秦国大将杞子、逢孙、杨孙等戍守郑国。秦军退去,晋军也无奈而退去。公元前627年,晋文公去世,晋襄公

  • 崤山之战简介:晋秦争霸战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崤山之战,春秋战国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xiao二声”)(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

  • 秦晋崤山之战:秦国名将孟明视卧薪尝胆败晋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孟明视,崤山之战,复仇,

    秦国的军队灭了滑国,在公元前627年4月经过东崤山(今河南洛宁北)时,先头小部队遭遇晋军将军莱驹的阻击.莱驹假装败走,把孟明视率领的大军引入埋伏圈.孟明视领着部队过了东崤山,后边忽然传来擂鼓的声音.他们跑了一段山路,好像挤进一条死胡同,走不过去也退不回来,只见山道上横七竖八地堆着不少大木头,当中立着

  • 珊瑚海海战的作用:成功遏制了日军的进攻势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珊瑚海海战,二战,日军,

    这是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海战,双方舰队都是在双方视距之外进行交战的。从战术上看,珊瑚海海战可以说是日军略胜一筹。虽然日军飞机和伤亡人数多于美国,但他们以损失1.2万吨“祥凤”号和在图拉吉岛外围被击沉几艘小舰的较小代价,换取了击沉“尼奥肖”号、“西姆斯”号和3.3万吨大型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