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代中兴名臣霍光:“昭宣中兴”的幕后推动者

汉代中兴名臣霍光:“昭宣中兴”的幕后推动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87 更新时间:2023/12/23 0:55:59

霍光,字子孟,汉武帝元光年间出生于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霍光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之弟。

武帝时期

武帝时期,霍光担任汉武帝的奉车都尉,负责保护汉武帝的安全。由于他谨慎稳重,负责有为,所以很受汉武帝的信任。霍光跟随汉武帝近三十年,是武帝时的重要谋臣。

汉武帝立幼子弗陵为太子时,为了避免日后政局发生动乱,尤其为了防止太后专权,所以武帝早将太子的母亲钩弋夫人处死。武帝希望幼帝即位后,能由霍光等来能辅政。据说武帝还特地命画工画了一幅周公周成王的像赐予霍光,盼他能像当年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一样,对年幼的弗陵太子给予忠诚和协助。

昭帝时期

武帝后元二年春,汉武帝病死。霍光接受汉武帝遗诏,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政大臣,与金日磾、上官、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朝政,但以霍光权力最大,史书上称:“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霍光辅政之后,首先帮昭帝采取一系列的休养生息政策,把国家管理的井井有条。如此举动,却招来同为辅政的上官桀等人的妒嫉。上官桀为了与霍光争权,便依附于公主之下,再进一步通过公主,将其年幼的孙女送入宫中,封为婕妤,意图通过公主和孙女,来让自己取代霍光的地位。同时,为了逼退霍光,上官桀等人还上演了一出诬陷戏,想要借此来除掉霍光。

昭帝十四岁时(始元六年),霍光检阅了羽林军,后来且把其中一名校尉调到他的大将军府里。上官桀等人就以此为藉口,他们以燕王旦的名义上书给汉昭帝,捏造说霍光在检阅京都兵备时,使用天子的仪式;还自作主张调用校尉,想要擅自调动兵力。并且还造谣说霍光把被匈奴拘留十九年的苏武召还回国,就是想要借匈奴的兵力来造反,意欲推翻汉昭帝,自行称帝。

上官桀故意在霍光外出时,才将这封奏章密送给昭帝。原本他们想让皇帝看过奏章之后,再由燕王以“清君侧”的名义,来帮皇帝抓出“奸臣”。可是汉昭帝看完之后,只是把它放在一旁,不予理睬。

隔天,汉昭帝上朝时没见到霍光,一问之下才知霍光听闻燕王密奏一事,因此不愿进宫来。年仅十四岁的汉昭帝经过细心思考,决定传唤霍光入朝,并对他说:“我知道那封信所言都是假的,是在造谣毁谤你”,又说:“你调用校尉是最近的事,还不到十天,燕王远在北方,怎会这么快就知道呢?况且,如果你真要谋反的话,也不会只单靠调用一个校尉而已吧!所以我相信你。”

就这样,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在小皇帝的聪敏判断之下以失败告终。而霍光在皇帝的信任下,继续辅佐政事长达十三年。昭帝在位十三年当中,也由于霍光的辅佐,为汉朝的巩固及安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宣帝时期

后来,昭帝得病去世。由于生前无子,死后的皇位继承成为霍光等大臣面临的棘手难题。当时尚存的有汉武帝的儿子刘胥,但他行事不检点,汉武帝生前就很不喜欢他。所以霍光等人只好选择了汉武帝之孙,也就是荒淫无度的刘贺。但刘贺在前往登基的途中,竟沿路掠取民间女子、财宝,胡作非为,进宫之后又把皇宫闹的鸡犬不宁,霍光与大臣们商量之后,决定废掉刘贺,改立流落民间的刘询。

刘询年仅十八,是汉武帝的曾孙,即位后是为汉宣帝。霍光继续辅政,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尽心尽力。三年后,霍光病重,汉宣帝亲至家中探访。直到霍光过世,汉宣帝为他举行了隆重葬礼,以感念他做为汉朝两位皇帝的辅政大臣,前后长达二十年的辛苦贡献。

霍光除了对汉室忠心不二之外,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用人,知人善任。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他辅政之初,朝政很不稳定,有一次为了防止宫内生变,霍光把掌管皇帝印玺的郎官叫来,要他交出印玺让自己保管,以免有人盗用它。但这位郎官却不愿把印玺交给他。当霍光想要夺取印玺时,这位郎官愤怒的握着剑说:“我的头可断,但印玺绝不能交出去。”

众人都替这位郎官捏了一把冷汗,想不到,霍光不但不生气,反而很赏识他的忠于职守,还给这位郎官增加了俸禄。还有像丞相田千秋、太仆杜延年、右将军张安世等人,都是霍光知人善任的结果,而这些人后来果然都成为昭、宣治世的中流砥柱。

同时,受到儒家思想影响,霍光也十分注重自身的政治修养,常以儒学之术规范自己。他要求自己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法,所以他很少做出逾越礼法的事情来。

霍光受命为辅政大臣,先后辅佐了汉昭帝与汉宣帝达二十年。由于他的忠心不二及知人善任,昭、宣两世在他的辅佐下,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也让汉朝国运又迈向一个高峰,史称“昭宣中兴”。

标签: 汉昭帝汉宣帝昭宣中兴

更多文章

  • 昭宣中兴的历史评价:西汉进入了最后一个黄金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昭帝,汉宣帝,昭宣中兴,

    在汉昭帝、汉宣帝治理下,大汉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的景象,甚至还有史家说,宣帝统治时期是汉朝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史书对汉宣帝大加赞赏,曰:“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孝宣之治,信赏必罚,

  • 昭宣中兴的具体措施:整顿吏治腐败 与民休养生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昭宣中兴,汉昭帝,汉宣帝,

    政治重视吏治重视地方官吏的选举,补刺史、守、相,必由大臣推举,他亲自召见,询问治安之术。其清政者给予褒奖。公卿大臣多从有政绩的地方官中选拔。刘询早年生活在民间,深知吏治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他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所以,他即位后,除亲自过问政事,省去尚书这一中间环节,恢复

  • 昭宣中兴的历史背景:汉武帝常年征战民怨沸腾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昭帝,汉宣帝,昭宣中兴,

    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攻打匈奴以及严刑峻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罪己诏,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表示与民更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汉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西汉历史进入昭宣时期。昭宣二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

  • 昭宣中兴简介:挽救了一度国力衰退的西汉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昭帝,汉宣帝,昭宣中兴,

    昭宣中兴指的是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 (约为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此时的西汉处于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昭宣二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继续实行汉武帝以来的政策,着力整顿吏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 为维护法律正常行使,汉宣帝设置治御

  • 永嘉之乱的历史影响:南北割据对立长达数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永嘉之乱,五胡乱华,西晋,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史称“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迁都建康。开启五胡乱华之局:永嘉之乱后,北方五胡民族相继建国,匈奴早有夺取中原的野心,酋长刘宣谓:“自汉亡以来,

  • 永嘉之乱的历史背景:八王之乱后胡人趁机起兵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永嘉之乱,五胡乱华,西晋,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年),汉化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

  • 永嘉之乱后经过了多少年隋朝才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是指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期间经过了约277年的时间。在第278年时,隋朝统一,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五胡乱华历史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旷日持久,兵连祸接,中原板荡,几成丘壑。西晋王朝也如残灯孤影,虚弱如衰草,何堪风雨来袭。诸侯王争相引狼入室,五胡以中原为战场,相互攻讦。晋

  • 永嘉之乱是哪个朝代的?永嘉之乱的过程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永嘉之乱,西晋

    永嘉之乱是什么?永嘉之乱是指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西晋初年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

  • 历史上的永嘉之乱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是发生在西晋时代的一个内乱事件,由居於中原的少数民族人发动。西晋惠帝时,朝廷腐败,发生八王之乱。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於离石(今属山西省),国号汉(后来的前赵)。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次年四月其将石勒歼晋军十馀万人於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县),

  • 永嘉之乱是什么 西晋王朝一手导致的亡国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永嘉之乱,西晋

    永嘉之乱是什么?始于贾南风的“八王之乱”,京师洛阳成为诸侯王相互攻杀的战场,让西晋元气大伤、洛阳城受到重创。而随后的“永嘉之乱”,更使西晋王朝倾覆、洛阳城“苍生残灭,百不遗一”。西晋的“八王之乱”,始自贾南风,却是晋武帝司马炎埋下的祸根。司马炎统一天下后,大封皇族为王。曹魏时期,曹丕、曹睿两代皇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