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永嘉之乱后经过了多少年隋朝才统一天下?

永嘉之乱后经过了多少年隋朝才统一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099 更新时间:2023/12/23 0:56:09

永嘉之乱是指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期间经过了约277年的时间。在第278年时,隋朝统一,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

五胡乱华历史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旷日持久,兵连祸接,中原板荡,几成丘壑。西晋王朝也如残灯孤影,虚弱如衰草,何堪风雨来袭。诸侯王争相引狼入室,五胡以中原为战场,相互攻讦。晋的虚实早已被这些深入过黄河南北的铁骑雄风,扫荡得明明白白。

“八王之乱”,除东海王司马越外,其余尽成了游魂野鬼,司马越笑到了最后,再也没有力量制约他了,遂为所欲为。为了立威,派人在惠帝所食的饼中下药,毒死了毫无用处的、48岁的白痴帝王,立惠帝第25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时年24岁。改元永嘉(307年为永嘉元年)。

永嘉三年(309年),匈奴人刘渊首先起兵反晋,自称汉室之后裔,先称汉王,后称汉帝,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其子刘聪、侄儿刘曜,以及部将王弥、石勒等,都勇猛异常,为一时豪杰。先后两次南下攻晋,其势锐不可当。永嘉四年(310年)春夏之交,刘渊派兵攻打洛阳。司马越征调扬州刺史王敦,率军援救京师,命琅琊王司马睿催促发兵。7月,刘渊病死,暂时撤军北去。10月,刘聪除掉皇太弟刘乂夺得王位后,重新调遣刘曜率兵4万攻洛阳,洛阳再次告急。

稍有起色的晋室,就又像在风雨中守护巢穴的鸱枭,唯有悲鸣。就在此关键时刻,这年11月,司马越为避刘汉锋镝,竟率亲信大臣及精兵出屯许昌,留下晋怀帝和一些老弱大臣,守在洛阳。洛阳宫廷遂无兵守卫,粮食供应中断,宫人大批饿死,尸体相枕藉,惨如人间地狱。怀帝司马炽怒不可遏,于永嘉五年(311年)正月,密诏征东大将军荀晞讨伐司马越,司马越闻知,气急败坏,于3月病死。王衍率兵扶柩还东海国,被游击大河南北的羯族人石勒所阻,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了这支10万晋军,石勒把俘虏或杀死或烧死,其余碾为军粮,制成肉糜。

在洛阳的怀帝,认为司马越死了,是个时机,似乎摆脱了东海王司马越的控制,晋室就可以重整山河了。遂重新对各方镇进行任命,司马睿被委任为镇东大将军,兼督扬、江、湘、广、交五州诸军事之职。但怀帝无力挽狂澜之才,晋室诸将也各怀私心,各为自保,没有人真正尽心效忠王室。

311年6月,汉大将刘曜、王弥攻陷京师洛阳。怀帝被俘。汉兵纵兵烧掠,洛阳宫殿被付之一炬。王公士民3万余人被杀,西晋皇族几百口人,不论老幼,悉数沦为汉国奴仆。史称“永嘉之乱”或“永嘉之祸”。其惨烈只有后世的“靖康之难”可与之比肩而论。

司马炽被囚于平阳一年有余,受尽屈辱。汉帝刘聪为了宣示威仪,让他穿着青衣,裹着襆头,站在自己身后,给王公贵族们行酒洗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青衣侑酒”的故事,刘聪的意思很明白,汉民族不是自认为文化修养高吗,胡人都是未开化的民族吗?看,你们的皇帝在给我斟酒服务,以此羞辱晋臣。司马炽虽然隐忍苟活,但刘聪最终还是在永嘉七年(313年)2月,毒杀了他。时年30岁。

当年4月,其侄子秦王司马邺在长安即位,是为晋愍帝。改永嘉为建兴。司马邺在长安建立的朝廷,实在也是有名无实。朝廷所依赖的只有二王:一是镇守在建业的琅琊王司马睿,一是镇守在上邦(今甘肃天水)的南阳王司马保。为了笼络他们,遂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负责都督函谷关以东诸军事;任命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大都督,负责都督陕西及以西诸军事。这是周初分封周公召公“分陕而治,挟辅天子”故事的再版,愍帝企图通过这种厚封的方式,以激励他们的江山豪情,出兵拱卫王室,阻止刘聪、石勒等胡族军队越过长城,并进而收复故都洛阳。但司马睿以“方平定江东,未暇北伐”(《资治通鉴》卷88)为由,迟疑不进,主要是想保存自己的实力。

就这样,司马邺勉强支撑了4年,建兴四年(316年)8月,刘曜的军队重重围住长安,时间达两个月之久。城内发生饥荒,人们开始易子而食,人间悲剧再次上演。晋愍帝走投无路,大哭一场后,把自己捆在羊车上,“肉袒衔璧,舆榇投降”。

长安遂被刘曜占领。

刘曜将晋愍帝司马邺掳至平阳,交给刘聪。刘聪让他行叩头之礼,一旁站立的晋臣麹允不忍见此耻辱,悲不自胜,伏地痛哭,怎么也搀扶不起。刘聪大怒,把麹允投入监狱,麹允愤而上吊自杀。刘聪再次以王者的姿态,重复导演“青衣侑酒”的故事。他率数万羽林军出猎上林苑,叫愍帝穿着军服,手执长戟,前导引路。路上百姓围观如堵,人们互相指认说:“那位执戟的就是长安来的天子。”西晋的亡国之民、故吏耆老,看着故国的皇帝形同仆役,莫不唏嘘流泪,皆有黍粟之悲。317年12月,刘聪宴群臣于光极殿,又命愍帝像怀帝一样,给群臣行酒洗盏。并在自己入厕时,让他高举仪盖伺候。见此情状,“晋臣多涕泣,有失声者”。尚书郎辛宾悲不自胜,抱着愍帝大哭,刘聪怒斩辛宾。深感汉人难制,不久就将愍帝处死,以绝后患。司马邺时年18岁。

西晋王朝从此灭亡,历时52年。

永嘉之乱,开了北方五胡乱华的局面,北方五胡民族的首领相继建国称帝,刘曜据长安建前赵;羯人石勒在山东建后赵;鲜卑慕容氏与拓跋氏也相继入主中原,建前燕及代国(北魏)。此后又有氐人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羌人姚兴建立后秦,以及后燕、北燕、前凉、胡夏等。中原陷入分裂混战达136年,直至鲜卑拓跋氏统一北方,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标签: 永嘉之乱

更多文章

  • 永嘉之乱是哪个朝代的?永嘉之乱的过程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永嘉之乱,西晋

    永嘉之乱是什么?永嘉之乱是指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西晋初年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

  • 历史上的永嘉之乱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是发生在西晋时代的一个内乱事件,由居於中原的少数民族人发动。西晋惠帝时,朝廷腐败,发生八王之乱。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於离石(今属山西省),国号汉(后来的前赵)。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次年四月其将石勒歼晋军十馀万人於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县),

  • 永嘉之乱是什么 西晋王朝一手导致的亡国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永嘉之乱,西晋

    永嘉之乱是什么?始于贾南风的“八王之乱”,京师洛阳成为诸侯王相互攻杀的战场,让西晋元气大伤、洛阳城受到重创。而随后的“永嘉之乱”,更使西晋王朝倾覆、洛阳城“苍生残灭,百不遗一”。西晋的“八王之乱”,始自贾南风,却是晋武帝司马炎埋下的祸根。司马炎统一天下后,大封皇族为王。曹魏时期,曹丕、曹睿两代皇帝都

  •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 张骞几次出使西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 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张骞只出使了两次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一百多人的出使队伍离开长安,经陇西向西进发,但不久就被匈奴俘虏。匈奴单于长期监禁张骞,并为之娶妻成家,希望他能投降。张骞始终没有屈服,时刻等待时机准备逃脱,并在11年后乘匈奴防备疏松,

  • 张骞出使西域的西域指的是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西域指的是哪里西域,中国汉朝时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唐朝时称碛西。最早指周朝诸地、先秦《国语》有“西方之书”,《诗经》有“西方之人”,《庄子·让王篇》载:“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日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日:‘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楚辞·离骚》有“朝

  • 王莽改制的背景:东汉王莽为什么要改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莽改制,汉朝

    王莽改制的背景:东汉王莽为什么要改制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地起义不断。王莽登基后,意图通过改制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

  •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王莽改制为什么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莽改制,汉朝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开

  • 王莽改制内容是什么?王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莽,改制,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内容是什么?王莽利用外戚势力,于公元8年,登上皇帝宝座,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为了缓和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在第二年下诏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历史上称之为“托古改制”。1、实行"王田""私属"制。王莽认识到土地和奴婢问题是主要社会问题,乃于公元9年依据《周礼》记载的井田制度,实

  • 克里米亚战争的意义:最早的野战医院应运而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技术进步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大多数人已经将这场战争遗忘了,但它从军事上和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在19世纪的欧洲历史中,它与随后的巴黎条约是继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的第二大重要外交事件。克里米亚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

  • 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俄国最后接受了最后通牒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1854年,交战双方在奥地利的调停下开始进行停战谈判。俄国认为同盟国所提条件无法接受,和谈于1855年4月中断。1855年12月16日,埃斯特哈兹伯爵带着奥地利帝国的最后通牒到达圣彼得堡,要求俄国接受停战。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促使俄国决定停战的关键,俄国已经无力拒绝奥地利的最后通牒。1856年1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