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克里米亚战争的意义:最早的野战医院应运而生

克里米亚战争的意义:最早的野战医院应运而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413 更新时间:2024/1/18 21:54:50

技术进步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大多数人已经将这场战争遗忘了,但它从军事上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在19世纪的欧洲历史中,它与随后的巴黎条约是继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的第二大重要外交事件。克里米亚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对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许多新的战争手段登上历史舞台,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人力被认为是决定因素。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舰、铁路、无线电通讯等科技发明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法首脑和军事部门利用无线电从千里之外指挥战争,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无线电也使得大众传媒可以实时传递战况,战争距离大众不再遥远,民意对战争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军事后勤体系发展为一个独立部门,工程保障、战地医疗、后勤运输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法军统一对表校正时间进攻马拉科夫要塞是指挥艺术的重大发明。各军事强国在这次战争后都加速淘汰旧装备,摒弃滑膛式武器及木制帆力战舰,进行新技术军备竞赛,企图以不对称的技术优势击败对手。而在这之前,除了海军,没有国家特别在意陆地上的技术优势。各国对战争理解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英国认为蒸汽动力战舰具有巨大优势,为捍卫海上霸权,英国一直走在海军军备革新的前沿。法国认为新式步枪最具战斗效能,因此大力研究新式步枪。到了1870年普法战争,法军相对于普军仍然装备有更好的后装填步枪,因此法军在普法战争中的伤亡低于普军。普鲁士看重的是铁路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普鲁士发展铁路的同时就规划了高效率的战时使用方案。奥地利注意到大炮在战争中作用降低,因此加强了火炮的改进。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奥地利拥有更好的火炮。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注意到这一点,到了1870年,普鲁士用优良的大炮逼迫拿破仑三世投降。俄国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军队基数庞大,因此在新军备竞赛中是最落后的,但俄国在陆战兵器的发展上也取得不小的进步,总体看和其他列强差距不大。相比于军事技术的进步,军事战术却停滞不前,甚至低于拿破仑战争时的水平。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没有军事家能够适应这种技术进步,有些人甚至表现拙劣。这也是军事史上一直存在的问题,战术总是落后于技术,两次大战的惨痛悲剧都和这个问题有关联,特别是一次大战。可不可以这么看,从哲学上讲,客观实在决定主观意识,而技术是客观的,战术属于主观的东西。因此战术落后于技术是必然的。

战地记者

战地记者首次参加并可以在同日将战况报告给家乡的报纸。由于一个英国军官的错误,使得在一次不到20分钟的攻击行动中,就造成了约900名英国骑兵的丧生(之后有学者专家指出,当时英军骑兵的死伤并不若外界所想像的多,事实上有八成左右的士兵最后安然抵返家园,九百多名的伤亡人数全是英国报纸渲染夸大后的数字)。当晚《泰晤士报》就报道了这个损失,在英国掀起了一场危机。此外在这场战争中记者还第一次使用了摄影技术来记载战争实况。

野战医院

在这场战争中共约50多万人死亡,其中法军的损失最高。大多数士兵不是阵亡,而是因饥饿、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和野战医院的条件差而死于其战伤。弗罗伦斯·南丁格尔改善了野战医院的卫生条件,仅此一项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伤战士的生存率。战后南丁格尔在伦敦创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

南丁格尔即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优裕家庭,因在克里米亚进行护理而闻名。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开创了护理事业。“5.12"国际护士节设立在南丁格尔的生日这一天,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

天气图的诞生

当英法联军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陆战队准备在黑海的巴拉克拉瓦港登陆时,黑海上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英法联军不战自溃,几乎全军覆没。

按照军方的要求,巴黎天台台长勒弗里埃研究这次风暴。他各国气象学家发信,收集风暴发生前后的气象报告。之后,他依次把同一时间各地的气象情况填在一图上。将不同时间的图联系起来分析,他发现这次风暴是自西向东移动的,在到达黑海的1~2天,已经先影响了西班牙和法国。

勒弗里埃分析后认为,如果当时欧洲设有气象站,风暴情报就可以及时电告英法舰队,使英法舰队避免这次风暴的袭击。1855年3月,他向法国科学院建议,组织观测网,迅速地将观测资料集中到一地,分析绘制天气图。[2]

设立勋章

克里米亚战争同时催生了在1856年设立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这是英国军队首次为英勇作战者设立的国际奖项。

俄国改革

通过克里米亚战争,俄国看到了农奴组成的军队与英国、法国自由民组成的军队之间的差异,俄国军队的训练与武器与英法也有很大差距,这促使俄国进行农奴制与军事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也促使俄国认识到农奴制需要改革。

拉斯加易手

因为此次战争,俄国担心在北美的阿拉斯加属地可能会遭到英国的报复而被抢走,因此迫切希望刚立国不久的美国能出价接手,一来免遭白白损失,二来可让美国牵制英国在北美的势力。美国最终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微薄代价获得了后来被认为史上最划算的不动产交易。

香烟生产

烟草被用来做香烟产生于近代,大量生产出现在克里米亚战争。这次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香烟的大量泛滥。而在一战和二战间,各国的军方将香烟大量分发给官兵。二十世纪后半期,香烟的危害开始被广泛宣传,在烟盒上出现了吸烟有害的提示 。

更多文章

  • 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俄国最后接受了最后通牒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1854年,交战双方在奥地利的调停下开始进行停战谈判。俄国认为同盟国所提条件无法接受,和谈于1855年4月中断。1855年12月16日,埃斯特哈兹伯爵带着奥地利帝国的最后通牒到达圣彼得堡,要求俄国接受停战。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促使俄国决定停战的关键,俄国已经无力拒绝奥地利的最后通牒。1856年1月1

  • 克里米亚战争的终结:塞瓦斯托波尔被联军所攻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塞瓦斯托波尔自开战以来从未被完全包围过,从北方和东方俄军可以自由进出。联军还是计划用大规模炮击来削弱要塞防御体系。到了2月,大批法国援军到达战场,法军增加到90000人。而英军只有11000情况良好的军人,另外23000人不是有伤就是生病。土耳其军队则有20000人和30门大炮。法军是攻击主力。此外

  •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意外事件:俄军援军遭遇大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到了24日,战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缅希科夫率领俄军援军出联军的东北方,他的意图是切断连接巴拉克拉瓦与塞瓦斯波托尔的沃龙佐夫大道并威胁巴拉克拉瓦。因此爆发了著名的巴拉克拉瓦战役(详见该词条),产生了著名的科林·坎贝尔的浅红色队列和卡迪根伯爵轻骑兵死亡冲锋。战后的第2天,俄军在霍姆山脊向英军第2师发动了

  •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联军登陆战:双方海军激烈交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英法土三国军队在瓦纳相处的很融洽。但是健康问题却越来越让人担心。潮湿、小昆虫和血吸虫侵袭军营。英国后勤组织的缺陷非常明显:没有人知道邮局在哪里,野战医院在哪里,甚至他们的将军在哪里。1854年7月19日,法国军营中霍乱爆发。22日蔓延到英国军营。尽管所有帐篷被销毁,瘟疫仍然没有得到控制。1854年8

  • 克里米亚战争的焦灼:奥皇约瑟夫的停战调停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4月5日,英国陆军在加拉波利登陆。随后联军的作战计划在这里诞生。由6万英法陆军在海军的配合下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6星期内拿下俄国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这个目标很有限,目的是消灭俄国的黑海舰队,结束俄国在黑海的优势。这符合英国的愿望,对法国而言,开战本身就达到了目的。随着更多的部队到达,联军开始向

  •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锡诺普海战:俄军大胜英法海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整个10月俄土两军都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相对于对手有利的态势,1853年10月28日土耳其军队战场指挥官奥马尔·卢特菲帕夏非常成功的率军从多瑙河南岸宽大的正面渡过多瑙河。1853年11月4日,土军在奥尔特里查击败匆匆赶来的俄军。补给是双方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巴尔干战场远离俄国的政治中

  • 克里米亚战争简介:欧洲大陆第一场高科技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国

  • 克里米亚战争背景:俄国同英法争夺近东统治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克里米亚,俄国,英法,,克里米亚战争

    一度称霸欧洲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到19世纪上半期迅速衰落,中央政权不断削弱,被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的地区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或名存实亡,已成为昔日帝国的“遗产”,这为早已觊觎的欧洲列强大开了争夺的方便之门。俄国自神圣同盟建立以来,不得不抑制自己在中东欧和东南欧、乃至巴尔干地区和中近东地区的扩张,向奥斯曼帝

  • 黎巴嫩战争中的停战谈判:巴解组织撤出贝鲁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黎巴嫩战争,中东战争,巴勒斯坦,

    1982年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28日,巴解组织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个条件:(1)、以军从贝鲁特南部后撤5公里;(2)、在黎巴嫩军队中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巴勒斯坦军事单位;(3)在贝鲁特

  • 黎巴嫩战争战斗经过:巴解武装无力阻挡以军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黎巴嫩战争,中东战争,巴勒斯坦,

    作战部署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早有预谋。自1973年 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它实际上就在考虑解除北面驻黎叙军和巴解武装的威胁问题。1981年4~7月叙以导弹危机发生后,以更是蓄谋发动侵黎战争。它为此制定了三年“总体作战计划”,企图歼灭在黎的巴解武装主力及其总部,削弱驻黎叙军,扶植亲以政权。1982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