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波尔塔瓦战役背景:沙俄要成为强国需要出海口

波尔塔瓦战役背景:沙俄要成为强国需要出海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957 更新时间:2024/2/9 12:55:39

1700至1721年间的“北方战争”。而其中有一场决定整个“北方战争”总结局的鏖战,俄罗斯由此获得了“通西欧的窗户”,大大促进了其欧化进程。然而,参加这场鏖战的另一方则将古斯塔夫二世及其后继者们的基业,尤其是“波罗的海内湖”的光荣输个精光,一个欧洲强国瑞典从此归于沉寂。这场给交战双方带来迥乎命运的鏖战,就是波尔塔瓦战役。至于战役爆发的主要原因,简而言之,一方需要“水域”,而另一方则要保持“水域”的绝对霸权。于是,只能兵戎相见了。

“俄国需要的是水域”

欧洲国家的发展较多地体现出沿海国家的优越性,越往内陆的国家,它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化观念,越相对地保守和落后一些,因此其社会进程也显得迟缓和沉重一点,俄罗斯就是这类国家的代表。

公元862年,北欧诺曼人(瓦良格人)的首领留里克率领亲兵占领诺夫哥罗德,自称公,建立了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留里克死后,其继承者奥列格率部南下,占领基辅,形成以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通称基辅罗斯。基辅罗斯在与拜占廷帝国的交往中,逐渐接受了东正教。这次皈依实为俄罗斯与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真正接触,然而,也正是由于选择了东正教的信仰,在俄罗斯人与信仰天主教的欧洲人之间播下了矛盾的种子。1147年,苏兹达尔王子多尔戈鲁基在莫斯科建立了一个军事殖民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部落性村落从此被载入了俄罗斯编年史。莫斯科兴起于古罗斯国家四分五裂之际,并逐渐变成大俄罗斯的中心,它不仅使整个东斯拉夫民族与欧洲分道扬镳,而且因为在战略上,莫斯科这个地区好像是陆海中的一个岛屿一样,并无可供防御的疆界,出于安全感的要求,它不仅成为一个军事化国家,并且进一步向所有方向进行领土扩张。1204年,十字军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之后,拜占廷帝国日益衰落,所以,到了13世纪,东斯拉夫民族与欧洲之间的接触就更受限制了。成吉思汗及其孙子拔都的征服和统治,对罗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为拔都建立的金帐汗国所控制,此后的两个半世纪里,罗斯几乎与西方文明脱节了。其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战术、文化及社会生活,甚至语言、服饰,都打上了蒙古的烙印。由于蒙古人的统治中心在东方,无力顾及西部,使罗斯与瑞典、日耳曼骑士团、波兰-立陶宛形成复杂的关系;而西北罗斯因被立陶宛长期统治,造成日后白俄罗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民族差异。15世纪末,伊凡三世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从伊凡一世,经过伊凡三世,最后到瓦西里三世,最终完成了俄罗斯的国家统一。1547年1月19日,瓦西里三世的儿子伊凡四世(即俄国历史上著名的“伊凡雷帝”)在克里姆林宫正式加冕为俄国的第一任沙皇。“沙皇”,意为恺撒大帝,表示了伊凡四世重建罗马帝国的野心,他的国家开始以罗马第三自居。为什么把俄国比作罗马第三呢?这是因为伊凡四世认为恺撒建立的帝国是罗马第一,东罗马帝国是罗马第二,他的国家是前二者的继承者,所以是罗马第三。

尽管伊凡四世雄心勃勃,并且他的国家在东面的弱邻眼里已是个庞然大物,但是同西欧的一些国家相比,它却又是一个弱国。正当它全力以赴地吞并弱邻时,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已经发现了新航路,开始了全球性的殖民掠夺。稍后,荷兰、英国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纺织、冶金、采煤、造船等重要工业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甚至连俄国的近邻波兰和瑞典,在生产技术、生产水平和文明程度上也都比它先进。在俄国,虽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封建农奴制社会内部开始萌芽,但障碍重重,发展缓慢。到17世纪末,才有手工工场30多所,手工工场中虽然也有一些水力机械,但主要还是靠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很低。工业品远远不能满足本国市场的需要,大部分要从荷兰、英国、瑞典等国进口,而俄国本身则主要是一个农产品出口国。

俄罗斯的落后当然与它在历史发展道路上起步较晚有关。当西欧已进入封建社会中期时,莫斯科公国刚刚形成。当西欧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时,俄国的农奴制度才刚刚巩固下来;而另一方面,它的落后也与地理位置的闭塞不无关系。虽然早在伊凡三世的时候,国家的疆域就已经抵达北冰洋了,但这对它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南面的亚速海和黑海由土耳其控制着,使它无法进入地中海。而波罗的海的水路又被瑞典封锁着,使它无法进入大西洋。唯一能同外国通商的北方港口是伊凡四世于1584年建立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但一年中有9个月封冻,并且由这里航往西欧,要比经由波罗的海的路程长一倍。所以,当时俄国同先进的西欧之间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联系很少。

俄国要想由弱变强,要想与它西面的强邻相抗衡,就必须向西欧先进国家学习,改革其落后的经济、落后的军事、落后的文化以及腐败的政治,必须加强同西方的贸易往来。而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夺取经过波罗的海和黑海通向西方的水路。这就是俄国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迫切需要增加谷物输出的地主阶级和迫切要求同西欧加强联系的新兴商人阶级的愿望。从这个意义讲,俄罗斯历任统治者为打通出海口所进行的战争均可视为商业战争。“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是彼得大帝的座右铭,而他的先辈们早已为“水域”而努力了。为了据有罗斯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伊凡三世曾在纳尔瓦河口处建造了伊万哥罗德要塞,但很快为瑞典人所占,占领出海口的尝试就这样失败了。在保障了罗斯东面的安全(征服了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和做好其南面的防御(在克里木鞑靼人入侵的通路上建立了鹿砦边界配系)之后,伊凡四世集中主要力量对付立窝尼亚骑士团。1557年侵入了立窝尼亚,接着就与波兰之间发生了一场七年战争(1563-1570),瑞典和丹麦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也曾参加。马克思指出:“他(指伊凡四世)反对立窝尼亚的企图是顽强的,其自觉的目的是为罗斯争得波罗的海出海口,打开向欧洲的通路。”但他没有达成这个目的。由于复杂的国际政治条件(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反对欧洲国家集团和克里木汗国)和极度紧张的国内形势,立窝尼亚战争以失败告终。

商业和战争拉近了俄罗斯与西方的距离,于是自13世纪起的孤立状况被打破了。但此时害怕亚洲人侵入的旧心理在欧洲又重新觉醒了。西欧海权国家的政策是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关系,而东欧诸国则希望把它限制在野蛮界限之外,不让西方的思想和工艺来增强它的力量。波兰国王对英俄间的贸易协定大为震惊,所以不惜向伊丽莎白女王提出抗议说,俄罗斯是一切自由国家的公敌,为了基督世界的利益,不要把军火输入该国。

1580年,伊凡四世在一阵狂怒之下,把他的长子杀了,等到他在1584年逝世时,皇位遂由次子狄奥多尔继承。接着就是30年的混乱时期。狄奥多尔驾崩于1598年,留里克王朝遂告结束。波兰人于1605年占领了莫斯科。8年后,波兰人又被赶走了,大主教菲拉雷特的儿子米哈伊尔?罗曼诺夫(1613-1645)被选举为沙皇,靠婚姻的关系,他与前朝也可以扯得上。这个罗曼诺夫王朝一直延续到1918年7月16日,即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害时为止。

在米哈伊尔的朝代中,与波兰的战争仍时断时续,到了他的继承者阿列克谢(1645-1676)在位时,若非瑞典国王查理十世出面干涉,则俄罗斯可能已经兼并了白俄罗斯。1656年阿列克谢暂停与波兰的战事,转而发动了对瑞典的战争,企图夺回混乱时期被瑞典占领的俄罗斯土地,并获取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通道。由于围攻里加失利,尤其是恢复了与波兰的战争以及乌克兰局势的恶化,只得暂时与瑞典休战,夺取出海口的夙愿再次搁浅。

俄罗斯一心想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但举步维艰,因为此时的瑞典已成为“波罗的海的绝对霸主”。

标签: 波尔塔瓦战役彼得一世沙俄

更多文章

  • 波尔塔瓦战役简介:沙皇俄国一跃成为欧陆强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波尔塔瓦战役,彼得一世,沙俄,

    波尔塔瓦会战是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的军队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军队于1709年6月28日(一说7月8日)所发生的一场战争,是大北方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俄军的决定性胜利终止了瑞典成为欧洲列强的时代。战役于1709年6月28日黎明之前3时45分开始,瑞军开始向俄军防线攻击。起初,战役是以传统的战争风格进行,

  • 君士坦丁堡战役指挥者:土耳其苏丹穆罕穆德二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穆罕穆德二世,奥斯曼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战役

    15世纪初,在中亚崛起的铁木尔帝国侵入小亚细亚。1402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一次会战中,土耳其军被铁木尔彻底粉碎,苏丹巴耶塞特被俘身 亡。由于土耳其在军事上的失败,在小亚细亚地区开始出现地方封建主的严重分裂倾向,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更加频繁。特别是,在小亚 细亚和色雷斯地区,不堪忍受外族统治者剥

  • 君士坦丁堡战役背景:拜占庭帝国被各国逐渐蚕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土耳其,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战役

    公元527年,查士丁尼开始统治拜占庭帝国,他以复兴罗马帝国为终生的奋斗目标,对内加强统治,对外进行武力征服。他先是出兵击溃波斯,随后又出征非洲击溃了汪达尔人。公元534年,汪达尔王国灭亡,领土被纳人拜占庭的版图。非洲广袤的畜牧地区最终落入拜占庭帝国的囊中。接下来连续数十年战事不断,原罗马帝国的地盘大

  • 君士坦丁堡战役简介:奥斯曼土耳其成为欧洲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土耳其,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战役

    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土耳其苏丹,1452年君士坦丁堡周边地区纷纷被土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实际已成孤城。君士坦丁堡战役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攻城战。15世纪初,衰落的拜占庭帝国领土,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若干城市,以及被土耳其军队切断了联系的伯罗奔尼撒地区,君士坦丁堡实

  • 博罗季诺会战历史影响:法军陷入了消耗战的泥潭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博罗季诺会战,拿破仑,沙俄,

    博罗季诺会战,双方未能决出真正的胜负,但为俄军消耗法军和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尽管从战术上看,法军取得了博罗季诺会战的胜利,俄军退出了战场,但俄军并未被歼灭,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唯一目的因此落空了。在交战中双方伤亡惨重,但俄军仍拥有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预备队,而且后勤补给安然无恙;而拿破仑的运输线太长,难以

  • 博罗季诺会战双方损失:双方高级将领死伤多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博罗季诺会战,拿破仑,沙俄,

    在这次战役中,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将近30万人。双方的伤亡异常惨重,特别是高级将领的死伤人数更为惊人。看来很可能有大约30%的参战人员负伤,但谁也不清楚确切的伤亡数字。据西尔·罗伯特·威尔逊将军说,俄军伤亡3.6万人,法军伤亡3.5万人,然而他并没有亲临战场,而是在整个战斗期间都在沙皇的大本营里。 他提

  • 博罗季诺会战经过:库图佐夫成功迟滞了法军势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博罗季诺,博罗季诺会战

    正当巴克莱(当时他尚未被库图佐夫接替)一面向莫斯科撤退,一面寻找立足之地时,拿破仑也在考虑是否在斯摩棱斯克安营扎寨,等到1813年再战。这不仅对部队给养有利(虽然法军严重减员,但给养仍十分紧张),而且还会给法军带来其他好处。然而,这场会战的目的尚未达到,亚历山大拥有强大的民军,时间对他有利。于是,拿

  • 博罗季诺会战双方准备:拿破仑因后勤问题需速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博罗季诺会战,拿破仑,沙俄,

    法军给养问题可以说它是整个会战成败的基础。法军战线过长(300英里),部队成份复杂,交通困难,地形不利,特别是由于法军未能达到进行这场会战所要求的速战速决的目的,给养问题才显得格外重要。拿破仑对入侵俄国一事已考虑数月之久,在俄国边境以西建立了9座兵站,每座兵站都粮草充足,足够法军消耗多日。将这些粮草

  • 博罗季诺会战背景:拿破仑企图一战打垮沙皇俄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博罗季诺会战,拿破仑,沙俄,

    1812年夏,拿破仑从法国本土、欧洲盟国与附庸国中征集了一支60余万的大军,入侵俄国。6月24日,法军进入俄境,第一批三个集团近45万人,很快深入俄国内地。战争初期,俄军面对法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被迫撤退,沿途进行坚壁清野,以阻滞法军前进。8月16-18日,俄法军在斯摩棱斯克激战。俄军抵挡不住法军的进

  • 博罗季诺会战简介:法军打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博罗季诺会战,拿破仑,沙俄,

    拿破仑战争期间,俄法两军于1812年9月7日,在莫斯科以西124公里的博罗季诺村 附近进行了一次重大会战。 1812年夏,拿破仑从法国本土及其欧洲盟国与附庸国中征集了一支60余万人的大军, 决心入侵俄国,以图称霸欧洲。6月24日,法军进入俄境,第一批三个集团近45万人,很快深入俄国内地。战争初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