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代枭雄王莽的权谋之路:王莽如何快速成就霸业(王莽篡汉)

一代枭雄王莽的权谋之路:王莽如何快速成就霸业(王莽篡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324 更新时间:2023/12/11 1:40:50

王莽其实是个皇帝,而且政权存在长达15年。从一个角度讲,他几乎是个完人,权谋大师,爱民如子,道德高尚,大义灭亲。从另一个角度看看他,他几乎是个魔鬼,篡权多位,坑杀亲人,荼毒百姓,用人唯亲。其他与后来的袁世凯有这诸多的相同点,如果没有最后的十五年,王莽甚至可以被历史称之为可比周公伊尹姜子牙的能臣。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当然我们不是要控诉王莽,或是为王莽翻案,而是从鬼谷子权谋的角度上看王莽是如何上位的。

王莽的上位之路

作为外戚身份,虽然尊但却不贵,因其家道中落。但少年王莽并不气馁,他明白一切都可与向别人索取,但只有自己的修行必须靠自己。所以勤奋,听话,懂事是王莽给天下的第一印象。但乖宝宝是成不了事情的,王莽懂得两个道理,实则上这两个道理让他成一个小人物最终成为一代枭雄。

王莽的智慧一:连接

有人肯定要说了,连接不是互联网时代的?当然不是,2000年前虽然没有互联网,但王莽懂得用书信,用走访亲友的方法取得与他人的连接。当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论语》。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王莽懂一个道理,如果自己想上位,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与他的叔叔连接,与他的姑妈连接。众所周知王莽的姑妈是汉朝太后,他的叔叔则是大司马。而如果自己想上位就必须显得鹤立鸡群,果不其然如此高尚的王莽不仅在天下得到了美名,更是引起了其姑妈,叔叔的注意。

王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朝野的名流都称赞歌颂王莽,他的名声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权在握的叔伯。当他欺骗了所有人的时候,他也在抵戏他的竞争对手,鬼谷子认为谋划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公开的不如隐秘的,隐秘的不如连接结盟的。人是群体动物,仅靠自己是不能成就大事的,所以结盟才是最好的方式。王莽懂得这个道理。

王莽的智慧二:抵戏

王莽的表兄、王太后的外甥淳于长发迹在先,地位超过了王莽,而且他善于阿谀奉承,又曾为汉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出过力,深受汉成帝信任,很快升为卫尉,掌管皇宫的禁卫,成为九卿之一。这时大司马王根准备退休,很多人认为淳于长应继任大司马。王莽为了扳到他仕途上的竞争对手,秘密地搜集了淳于长的罪行。然后王莽利用探望的机会告诉王根,淳于长暗中为接替担任大司马已做好了准备,他已经给不少人封官许愿了;同时又说出淳于长与被废皇后许氏私通之事。王根大怒,要他赶快向太后汇报,王太后让成帝罢免了淳于长,查清了他的罪行,在狱中将其杀死。于是王莽顺理成章的成了大司马。

王莽的智慧三:舍得

作为野心家,权谋大师,布局30年,最终一跃成为开国皇帝,王莽与其他的奸人不同,他懂得反应,甚至也因此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试图为他翻案,就是因为他太懂得欲擒故纵,太懂舍得之道了,为了目的,他舍弃了家产,甚至舍弃亲生儿子的生命。比如为皇帝选取皇后,王莽提出条件,只有自家女儿不能参加,天下人皆可。对于封官问题上,王莽要求把自己的爵位分给其他人,把自己的财产捐给天下百姓。这一招欺骗了他的叔叔,姑妈,皇帝,也欺骗了天下人,认真后世的人。他的舍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江山。为了得到江山,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当所有人都翘首期盼王莽开创盛世的时候,事情却出乎意料。王莽登基后,推行新政时,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出现,由于王莽改制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剧烈动荡,国库也耗费殆尽无法拨款赈灾,造成了民众生存难以为继。因此于天凤四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及绿林大规模的反抗。最终王莽断送了自己和自己一手开创朝代的命运。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在他专权期间,一面大封其亲信,多达395人,一面将刘氏宗族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废黜。我们不禁要问联盟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鬼谷子认为圣人作为引导天下苍生的人,必须懂得阴阳开闭转换的原则,知道存亡之门。懂得万物的规律,通达人心智力,能发现变化的痕迹,而守护门户,所以圣人之道,一也。鬼谷子认为圣人要做到一也,圣人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连接,合纵连横,纵横捭阖的方式为天下苍生谋福祉,而不是为自己。这就是王莽最大的问题,如果不是为了自己,他又为何要做皇帝?心存大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谋略是有欺骗性的,王莽欺骗了所有人,其实也欺骗了他自己,王莽的面具是高尚,伟大,无私,智慧,而他的真面目,却是贪婪,自私,隐忍,愚蠢的。周公之天下,是为天下人而谋天下,其心是善, 王莽之天下,是看似为天下人,实则为己。隐忍,连接,舍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王莽的权谋故事。

标签: 枭雄王莽霸业王莽篡汉

更多文章

  • 相爱穿梭千年王莽汉成帝关系 王莽篡汉成功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相爱穿梭千年,王莽,汉成帝,汉朝,王莽篡汉

    导读:自相爱穿梭千年开播以来,该剧都成为网友讨论热点。很多网友都想知道相爱穿梭千年王莽汉成帝关系如何?相爱穿梭千年王莽历史造反篡位成功吗?小编现在科普下王莽此人历史结局。王莽演员陈翔:王氏一族年轻一代的领导者。与公明从幼时就是挚友。后来因公明帮助许皇后、维护汉室正统,在政治上两人相对立,不可避免地从

  • 王莽篡汉的故事 王莽是怎么篡汉建立新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王莽,西汉,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公元前22年,王莽24岁入中枢开始做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书汉成帝,愿把自己封邑的一部分分给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荐王莽;王莽30岁时,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侍卫近臣)。而王莽的伯叔父王凤、王商、王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汉成帝(刘骜)之世,王氏为侯者九

  • 东京审判的背景介绍:由美国主导的对日审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东京审判,二战,战犯,

    历史东京审判指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1946年1月19日,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根据1945年12月16—26的莫斯科会议规定,发表了特别通告,设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同时颁布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其内容与英、美、苏、法4国在

  • 东京审判简介:一场对日本战犯的最终清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京审判,二战,法官,

    东京审判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是1946年中至1948年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战犯进行的审判,它是在广泛代表性基础上的审判。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为了处置战犯,警示后人,维护世界长久和平,中、苏、美、英等战胜国在日本东京组织了“远

  • 东京审判中的遗憾:美国为了冷战而包庇日本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东京审判,二战,战犯,

    远东军事法庭东京审判于1946年5月3日开庭,1948年11月12日宣布对25名被告的判决,随后闭庭。从审判本身的最初目的来看,其收场方式甚至让人难于理解,审判方面更让人感到有见风使舵之嫌疑。未经起诉便释放一直拘禁着的岸信介 儿玉誉士夫等全体甲级战犯嫌疑者一事便是如此,不出版审判记录也是如此。反观纽

  • 东京审判疑云:为何美国提前释放了日本战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东京审判,日本,战犯,

    日本右翼和其理论家觉得,若要让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变得合法化,那就必须拿东京审判开刀。假如可以把东京审判的历史结论推翻,宣布日本曾经被判刑的战犯并不存在,那么参拜靖国神社也就会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于是,这些人想尽办法制造舆论,意图推翻东京审判的事实。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之下,日本天皇裕仁于1

  • 东京审判之谜:部分甲级战犯为何“无罪释放”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东京审判,二战,战犯,

    国际检察处在1945年底先后分批逮捕了一百余名的日本主要战犯(“甲级战犯”),对他们进行了普遍的侦讯,录取了大量的口供,并且在侦讯过程中还以“罪嫌不足”为借口擅自陆续释放了好几名犯人。同时,对这近百名在押战犯的罪行,检察处从法庭档案室里堆积的大量日本政府档案以及各盟国送来的许多文件中辛勤地做了一番

  • 28名甲级战犯是如何选定的?“东京审判”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东京审判,日本

    国际检察处在1945年底先后分批逮捕了一百余名的日本主要战犯(“甲级战犯”),对他们进行了普遍的侦讯,录取了大量的口供,并且在侦讯过程中还以“罪嫌不足”为借口擅自陆续释放了好几名犯人。同时,对这近百名在押战犯的罪行,检察处从法庭档案室里堆积的大量日本政府档案以及各盟国送来的许多文件中辛勤地做了一番挖

  • 血滴子究竟是什么杀人秘器?血滴子杀人有多快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血滴子,古代,冷兵器

    “血滴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各路专家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有人说它是杀人秘器,也有人说它是致命毒药,还有人说这是一支负有特殊使命的特务暗杀队。随着《血滴子》的上映,这一久远的话题或将引起人们的重新关注。千里之外取人首级清人笔记《十叶野闻》中有个故事,说雍正与太子胤礽争位时,有个从四川来的奇士到雍王

  • 血滴子的简介:中国古代最令人恐惧的冷兵器之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血滴子,古代,冷兵器

    血滴子两个说法,一是雍正登上皇位的时候觉得粘杆处的人知道了太多可能威胁到他皇位的事,所以对粘杆处进行了一次清洗,并另行组建了血滴子,一是增加皇权的力量,二是为了对一切知道他丑事的人的监视。明末清初,中国民众好谈宫闱秘闻,即便识字不多的市民也能读懂的通俗小说,自然成了“讲新话”的最佳载体。在清代十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