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天师形象的艺术分析

张天师形象的艺术分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640 更新时间:2023/12/28 3:15:34

张天师是以张道陵的原型所创造出来的具有广泛概括意义的道士形象,是融注道教理想与民众意愿的活神仙。龙虎山流行的天师传说中,张天师是一个“箭垛式人物”,劳动人民在这个形象上加上一个又一个传奇,使之性格特征不断饱满、丰富。这是在一定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借助神奇幻想对天师形象进行夸张虚构的产物,传说中的张天师不仅是一个宗教人物,更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一)人格与神格、平民与权威的统一

张天师形象具有复杂多样性。传说中的张天师具有半人半神的特征。他是食五谷、通人情的人,具有和善可亲、疾恶如仇、关怀百姓疾苦的人性品格。他同百姓一样感受着世俗的人间烟火,有着大众的普遍情感,并且时刻体察百姓疾苦。

然而,同时他的身上又体现着神格特征。他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俨然是玉皇大帝派驻龙虎山,统领人间鬼神精怪的“”,太白金星、观音菩萨等等是他家的客,一些凶神恶熬在他身边接受驱遣认罪受罚。他最动人的故事是驱除兴妖作怪祸害百姓的鬼怪精灵,为民消灾造福。一些地方妖魅逞凶,往往不须张天师亲临,只要请到上清宫一道神符,妖魅即刻闻风而逃,显示出天师的巨大权威。

鬼怪精灵自然是虚构的幻想形象,用科学眼光加以探究,它们不过是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于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与社会暴力的象征性反映,而与这些邪恶势力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张天师就成为了人们反抗邪恶暴力、争取自由幸福的创造精神的外化。

处于重重压力之下的大众也把张天师重构为一个有能力在自己面临灾害时给予希望与保障的并且乐于施以援手的世间神仙。在张天师这个人物形象人格与神格并存,体现着人们对完美“救世主”形象的期待与要求。张天师传说化内涵探究及人物形象分析

张天师不仅是人格与神格的统一,同时也是平民化与权威化整合。龙虎山天师传说的张天师对于当地人民来说不仅是和善可亲的邻里,同时也是为民谋利的肝胆侠士,在他的身上有着平民化的一面,但同时他也代表着一种权威化的道教首领形象。

人们称他为“鬼王”,不仅在传说中展现了他统领人间众多鬼神精灵的法力与权威,还赋予他以威严庄重的长者的风度。如对前来天师府访问的故旧,他和蔼可亲,宽厚相待,然而在他身边端茶送水、看门扫地的竟是一些凶神恶煞,这就于平易中透出令人敬畏的神秘和威严。百姓将其形象权威化,不仅是对法力的肯定和推崇,同时也暗示着存在于人民大众集体无意识中的权力崇拜现象。

中国是一个权力至上的官宦社会,权利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让人们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权力崇拜心理。为了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张天师作为完美的道教人物形象、作为道教统领舵主,就必须集神秘、威严于一身。民众按照自己的审美要求打造了张天师的性格和形象,而使其成为中国宗教人物艺术画廊中最具光彩和意蕴的形象。

(二)封建政府与下层民众的桥梁——以阶级立场观照张天师形象

之前的研究一味将张天师的形象传奇化、色彩化。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归现实,那就是张天师的阶级立场问题。道教与封建政府、农民起义有着曲折复杂的关系。下面就将给予具体的论述。

道教创立之初为了吸纳大量道徒,其旗帜和道义是以反封建、追求平等、共同富裕为主的。《太平经》中说“天地施行得均,尊卑大小皆如一”,认为万物应同样收到天地的养育。又说“或积囤亿万,不肯周穷救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反对聚敛财物,为富不仁。诅咒这样的富人“与天为怨,与地为咎,与人为大仇,百神憎之”。

众生平等的社会政治观点,标榜神奇无比的法术,使得早期道教常常为农民起义所利用,同农民反封建斗争相结合。但是,封建统治者绝对不会置这样一支庞大的力量于不顾。统治者一方面极力打压,另一方面招降使其成为封建统治的附庸。道教组织要继续存活发展下去必须与封建政府取得某种妥协,官方靠拢。

自张盛以后,其居于龙虎山天师府的后代们不断对龙虎宗正一道进行改造和变革以适应封建政府的需要。表现为:其一,提倡忠孝,进一步吸收儒家伦理道德,以使天师正—道更能适合统治者的要求。其二,是打起“佐国佐民”的旗号,以求得统治者的支持和民众的信奉。张天师传说文化内涵探究及人物形象分析

在这种改造之下,天师道渐渐完成由民间道教向官方道教的转变。“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实行两面政策的结果,原来的符篆与丹鼎两大派别经过改造以后,也逐步融合起来,民间道教也逐步变为官方御用的工具。”而张天师这个称号也是经过了皇帝的亲自册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天师承担了沟通封建王朝与底层大众的桥梁作用,成为了一种缓和阶级矛盾的工具。

他即是维护民众权力的,站在民众立场上杀妖初魔的道仙,同时又是权威化的封建势力的象征。例如,《莲花石》的传说,张天师就以封建卫道士出现。镇妖的宝剑成了压制自由的大棒,灵验的法术成了摧残幸福的檄文。张天师处在介于官方与民间的中间地带,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1896年12月10日晚上,诺贝尔在圣利摩的米欧尼德庄去世,终年63岁。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

  • 1830年12月10日:艾米莉·狄金森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传奇诗人。出生于律师家庭。青少年时代生活单调而平静受正规宗教教育。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在孤独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生前只是发表过七首,其余的都是她死后才出版,并被世人所知,名气极大。狄金森的诗主要写生活情趣,自

  • 2003年12月11日:国际山岳日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国际山岳日的首次纪念活动于2003年12月11日举行。“国际山岳日”是2003年联合国设立的以促进对保护山岳生态系统的认识,进一步了解贫困的山区居民的生存需要的节日。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近调查,在发展中和转型经济国家,大约有两亿四千五百万山区居民的生活面临粮食短缺的威胁。“国际山岳日”旨在唤起国际

  • 1911年12月11日:导弹之父钱学森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钱学森,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 1754年12月11日:小说家吴敬梓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

  • 1946年12月11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简称UNICEF),原名“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救助基金会”,于1946年12月11日创建,最初目的是满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与中国儿童的紧急需求。1950年起,它的工作扩展

  • 1803年12月11日:柏辽兹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HectorLouisBerlioz,1803年12月11日—1869年3月8日),法国作曲家,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03年12月11日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拉科特-圣安德烈,1869年3月8日逝于法国巴黎,终年66岁。灵感来源柏辽兹喜欢从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这也

  • 1931年12月11日:威斯敏斯特法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1931年12月11日,英国会制定了英联邦宪章,即《威斯敏斯特法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殖民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直辖殖民地、二是保护国、三是自治领。大战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高涨,自治领的分离运动加强。1931年12月11日,英国会制定了英联邦宪章,即《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白种人统治的自治领

  • 张天师作法为母驱蚊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蚊子,乃肮脏水中而生,雄者吸植物的汁液,雌者吸人畜的血液,是传播疾病的害虫,人人恶之。据传,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所在地,在宋代以前原是倪氏山寨,当时草木丛生,淤泥遍地,蚊子十分猖獗。宋代以后,尤其元明时期,世袭天师地位显赫起来,帝王拨金赐银兴建天师府,并赐联“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倪氏山寨

  • 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上写下了光辉、伟大而悲壮的一页。它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