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52年12月4日:卡伦·霍妮逝世

1952年12月4日:卡伦·霍妮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861 更新时间:2024/1/19 22:10:24

1952年12月4日,霍妮逝世。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1885-1952),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生平简介

凯伦·霍妮1885年9月16日生于德国布兰肯内兹(Blankenese)。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亲是具有荷兰和德国血统的荷兰人,泼辣而随和,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父亲比母亲大19岁,和前妻生有四个孩子,均已成人;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哥哥。

在霍妮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同样,她感到母亲偏爱哥哥,对她十分落,因而其童年生活颇不快乐。

9岁时,她改变了生活态度,她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霍妮12岁时,因为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当一名医生的决心。1901年,在母亲的支持下她进入高中,父亲对她想当医生的想法极力反对。在1904年霍妮的父母离婚。

1906年,她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1908年转至哥廷根大学。大学期间,她遇到了已婚的奥斯卡·霍尼(Oskar Horney),他们在1909年结婚并生了3个女儿,但婚后夫妻感情不睦。1909年,由于抑郁症和性问题的困扰,开始接受弗洛伊德的嫡传弟子卡尔·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

1910年,她的父亲去世;1911年,她的母亲去世。

1913年,她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919年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医生私人开业。1923年,奥斯卡得了脑膜炎,生意也跌入低谷。霍妮的弟弟因肺炎去世。一连串的不顺使霍妮的情绪低落,抑郁症再度发作,甚至萌生过过自杀的想法。1926年,她和奥斯卡离婚。

1920-1932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此外还创办了一家私人诊所。在这段时间里,她由于对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看法表示不满而离开弗洛伊德的正统学说,并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论,多为关于女性问题和不同意弗洛伊德观点的文章。

1932年,霍妮接受弗朗兹·亚历山大(Franz Alexander)邀请,担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任期两年。

1934年,霍妮与心理学家弗罗姆相恋。两人迁居纽约。霍妮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任课。数年后两人分手。经过深刻的自我分析,霍妮于1942年著成《自我分析》。

随着她与弗洛伊德理论分歧的增大,霍妮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其他成员的关系紧。1941年,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剥夺了她的讲师资格。随后,霍妮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亲任所长。

1952年12月4日,霍妮逝世。

人物评价

霍妮所创造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基本的焦虑”。她同意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冲动决定人的行为的论点,但坚决反对把人的无意识冲动理解成性本能的冲动。她认为人不是受所谓快乐原则统治的,而是受安全的需要所支配的。

她在进一步论述如满足寻求安全、解除焦虑的冲动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人格形成的理论。霍妮认为儿童寻求安全、解除焦虑主要是在家庭这一天地中进行的,儿童能否满足这方面的冲动取决于家庭、双亲对儿童的具体态度。

假如儿童从家庭、父母中得不到温暖和情爱,就可能产生各种不现实的顾虑,这种顾虑得不到及时清除就可能发展成为神经性焦虑;相反,假如儿童从家庭中的父母那里得到了温暖和情爱,就会感到安全和满足,就不会产生焦虑并导致精神病。与此间时,儿童也必定要对来自家庭的影响作出自己的反应。儿童正是在对家庭的影响作出的反复的反应中形成了人格。由于出身于不同家庭,儿童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格。

霍妮比德勒、荣格更尖锐地批评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局限,她更强调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且更明确地把治疗精神病的关键归之于改变社会环境,这说明她的理论比阿德勒、荣格的理论又有了新的进步。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身世背景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

  • 1870年12月5日:大仲马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1870年12月,大仲马卧床不起,他嘱咐家人去请一位教士。但是,12月5日当昂德里约神父到来时,他已经失去知觉。当晚10时,他死在女儿玛丽的怀中,享年68岁。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人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各种

  •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交流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曾经为了让文化和经济广为交流发生了很多的代表性的事件,就比如张骞的丝绸之路,大唐的玄奘取经等等,这些代表性的事件是在当时并不发达的通讯情况下进行的。不过,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远程文化经济交流就是郑和下西洋这个代表性事件了。相信,有很多的人都会疑惑,郑和自小就生长在华夏大地,自然是只

  • 郑和怎么有后代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郑和,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尤其是他在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的七下西洋壮举更是奠定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当然抛开他航海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有另外一层身份那就是太监,不过郑和的太监身份与人不同的是到如今他依旧有子孙后代留存于世,那么问题就来了历史明明记载郑和是太监,并且是12岁就被阉割的太监

  • 1893年12月5日:中英《藏印续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又称《藏印议订附约》、《藏印续约》,是1893年(光绪十九年)12月5日清朝与英国在大吉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此条约为《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的附约。签约背景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签订后,中英双方根据其中关于通商、游牧权利及文移往来三项内容要“俟后再商另订”的规定,就这三个问题继续进行

  • 1901年12月5日:华特·迪士尼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1901年12月5日—1966年12月15日),全名华特·埃利亚斯·迪士尼(Walter Elias Disney),又译沃尔特·迪斯尼,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美国著名动画大师、企业家、导演、制片人、编剧、配音演员、卡通设计者、举世闻名的迪士尼公司创始人,

  • 1377年12月5日:明惠宗朱允炆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

  • 1650年12月5日:庚寅之劫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庚寅之劫,又称杀人十八甫、填尸体六脉渠,指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平南王尚可喜部清兵在广州的屠城暴行。顺治七年(1650年)11月24日,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指挥的清兵在围城近十个月后,经过惨烈的战斗,包括筑垒相逼,以楼车攻城,及动用荷兰炮手,终于

  •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

  • 郑和下西洋为何会带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曾七下西洋,先后历经28年,最远到达过东非和红海。关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图,在历史上依旧是一个未解之谜,说法众多。有的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有人说是为了跟各国贸易往来,但最合理的一个说法就是郑和是受朱棣的命令去寻找失踪的朱允炆。不管目的为何,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趣事,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