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宪犯了什么错?朱元璋对他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杨宪犯了什么错?朱元璋对他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441 更新时间:2024/2/13 12:07:02

杨宪是明朝初期大臣,为朱元璋的亲信,是检校组织的一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朱元璋是一位性格多疑的皇帝,他出身微末,做过和尚,当过乞丐,这让他与官僚集团一直隔着一个巨大的沟堑。

对官员不放心,手底下就得有特务盯着大臣们,这个职务在明朝中后期叫做锦衣卫、西厂和东厂,在朱元璋时期则叫做检校组织。杨宪便是检校组织的领导人物。

杨宪这人算是.刘伯温的半个徒弟,刘伯温将他领上了仕途,还一直在教他为官之道。刘伯温是什么人?民间传说中半人半仙的存在,他看重的人,能力自然不会差。

朱元璋还没有建立明朝的时候,杨宪就投奔了朱元璋,也算是一位老臣,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不算低。只不过,李善长、刘伯温等人的功劳是打天下,杨宪的功劳是作为使者搞情报工作。

当年朱元璋夹在张士诚陈友谅中间的时候,杨宪就经常出使张士诚等人,从事外交工作,为朱元璋拉拢盟友。

杨宪做事利落,很受朱元璋的信任。刘伯温也对杨宪给予很高的评价,说他有宰相的才能,只是临了补了一句,说杨宪没有作宰相的器量。从后来的事情来看,刘伯温的眼光确实毒辣。

作为情报人员,或者说特务头子,心得狠,手得辣,做事情要秉持着宁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原则。杨宪便是这样的人,他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皇帝的一条忠犬,皇帝让他监督谁,他就监督谁,皇帝让他咬谁,他就咬谁。

朱元璋打败张士诚拿下他的地盘以后,设为浙东行省,并派外甥李文忠担任行省右丞。李文忠是朱元璋的本家,朱元璋却对他仍不信任,任命杨宪为李文忠的属官。说是属官,实际上就是皇帝安插在李文忠身边的眼线。

普通人忌惮李文忠的身份,杨宪却不当一回事。李文忠任用当地的儒生,杨宪二话不说,就把这事上报给了朱元璋。这件事情在当时其实是比较敏感的,因为浙东行省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曾依附于张士诚,如今张士诚已灭,但他在读书人中的影响力还在。李文忠重用曾就职于张士诚的儒生,惹怒了朱元璋。

听完杨宪的汇报以后,朱元璋将李文忠任用的几位儒生全部押往京城,斩头的斩头,流放的流放。

经过这件事,包括李文忠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了朱元璋的能力,不管他们身在何方,坐上了什么位置,朱元璋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

杨宪就是朱元璋的眼睛,他执行这份任务执行得很到位,颇受朱元璋的赏识。如果杨宪不去主动作死,他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代锦衣卫头子。

事实证明,朱元璋也确实是有重用杨宪的想法的。中书省是明朝的权力中枢,朱元璋需要往里面安插一颗钉子,而杨宪就是他心中最好的人选。可惜,正应了刘伯温的那句话,杨宪有才能却无器量,他自从进入中书省以后,就一直在和李善长争斗。

杨宪与李善长死磕可能与兄弟杨希圣被李善长打压有关。可是杨宪是一位情报人员,对于李善长的地位和势力应该十分清楚,他就算想要扳倒李善长,也应该等待时机。

刘伯温看出了这位徒弟的想法,他数次劝告杨宪,让他多忍耐,不要主动挑衅李善长。杨宪向来对老师刘伯温的话言听计从,这一次他却犯了轴,非要和李善长争个你死我活。

杨宪为何犯下这样的错误呢?

他猜错了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态度。

朱元璋将杨宪安插在中书省里,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制衡李善长。李善长的怠政让朱元璋十分不满,他庞大的势力也让朱元璋很不安,所以他才准备重用杨宪,敲打一下李善长。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朱元璋已经决定对李善长动手,杨宪只是一个象征,一个表明我朱元璋盯着你李善长的象征。

可杨宪却会错了意,他以为皇帝要对李善长动手,也自信皇帝对于自己的信任已经超过了李善长。所以,杨宪屡次在朱元璋面前抨击李善长,说他“无大才,不堪为相。”

除了李善长,杨宪还处处与胡惟庸作对。一下子得罪了两位朝中大树,杨宪的处境可想而知。

关于杨宪的死因,史书上的记载语焉不详,只是说他犯了案子,朱元璋下令处死。至于犯了何罪,以何罪名治罪,都没有记载。

就这样,这个曾活跃于明朝政治舞台,深受朱元璋信任的杨宪,迅速陨落。

官方史书对这一段历史讳而不言,民间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李善长和胡惟庸弹劾杨宪唆使御史刘炳陷害汪广洋,再杀刘炳灭口,朱元璋遂下令将杨宪处死;另一种说法是刘伯温担心杨宪迟早会牵连到自己,就向朱元璋告发了他的罪行。

其实,杨宪到底犯了什么罪并不重要,就好像李善长、蓝玉、胡惟庸等人都没有谋逆,却都以谋反之罪被灭门,汪广洋更是因为不做事而被处死。所以,罪名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的态度。

朱元璋一开始对杨宪是寄予厚望的,只可惜杨宪太过冒进,一下子得罪了胡惟庸和李善长两人,这个时候朱元璋还没有打算对李善长动手。所以不管杨宪有没有犯罪,都只能去死。

标签: 杨宪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楚怀王熊槐早期励精图治,为何最后变得如何昏庸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楚怀王,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战国这个时期礼崩乐坏,也出了很多败家子,比如齐湣王和魏惠王,都有着丰富的败家经验。但是真要认认真真比一下谁最败家,上面这两个还真是连号都排不上,战国最为出名的败家子非楚怀王莫属,可以说他把败家已经完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地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楚肃王当政时期

  • 命最硬的王朝,首都曾被攻破六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出现了很多的王朝,比如说明朝、清朝、宋朝等等,不过无论是哪个封建王朝,往往都城如果被攻破了,那么这个王朝差不多就灭亡了,可是有一个王朝,都城被攻破了六次,但是却一直存在着,这个王朝就是唐朝。第一次:安史之乱在唐玄宗的统治期间,出现了一个叫做安禄山的人,他在公元755年发起了兵变,也

  • 古代衙门前的鼓是用来做什么的 古人打官司一定要击鼓鸣冤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击鼓鸣冤,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古代击鼓鸣冤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衙门告状的时候为什么击鼓?古人击鼓真的为了鸣冤?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大家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百姓鸣冤的时候会击鼓。造成一种影响,以为在古代打官司就一定要击鼓鸣冤,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衙门前的鼓原本是用来宣告县太爷下班的。击鼓也

  •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一定要回家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一般情况下,身体出现了严重的状况,实在干不动了,才会向皇帝申请。皇帝同意了,你才可以退休。皇帝要是不同意,你还得继续干。可能有人会说,干不动了才退休,那不是霸占年轻人的岗位吗?其实并没有。古代官员在位置上待的时间,算起来,真正不算长。不长的原因,一是当官的时候,年纪都比较

  • 秦始皇真的杀光了修建皇陵的人吗?那史记中为什么出现皇陵的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朝,秦始皇,史记,历史解密

    很多时候,参与到古代皇陵建设当中的工匠们,最终都会被杀掉,毕竟皇陵里面珍宝无数,皇帝当然不希望这些宝物被人盗取,不希望自己陵寝中的构造或者秘密被外人所知道,所以杀人灭口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参与秦始皇陵构造的人都被杀死了,为什么司马迁的《史记》中还能有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呢?秦始

  • 豪放派: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豪放派,婉约派,历史解密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

  • 蒙恬重兵在手为什么没有造反呢 他是怎么想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朝,蒙恬,历史解密

    蒙恬重兵在手,最终没选择造反,而是束手就擒,小编认为有这几个原因。第一,蒙恬也认为他自己有罪。这个罪并不是他犯的,而是他弟弟蒙毅犯的。因为蒙毅犯了罪,蒙恬因此受到连坐。在刑罚非常严酷的秦朝,“连坐”该死,那也只能死。赵高和李斯派去的使者曾被蒙恬说:“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毅究竟犯

  • 明朝奴儿干都司有多大?但是它存在了25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奴儿干都司,明朝,历史解密

    奴儿干,亦称“耦儿干”、“努而哥”,或作“纳尔干”;是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的管辖黑龙江、乌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水系分布苏里江流域等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合一建制,这有点类似于我们早期的建设兵团一边防护祖国,一边备战边疆。奴儿干都司虽然远,但是意义重大,奴儿干都司是明朝用来管理边疆事务的指挥中心,是明朝边疆事

  • 巴洛克音乐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进一步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巴洛克音乐,浪漫乐派,历史解密

    巴洛克艺术诞生在意大利的罗马,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

  • 白兰国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是怎么建立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白兰国,丁零人,历史解密

    电视剧《孤芳不自赏》里甘婷婷饰演的耀天公主是白兰王小女,白兰国的掌权者。电视剧里的四个国家,编剧一开始也是用晋、燕、秦、凉来命名的,但也许是因为这种命名太容易和战国时期搞混了,才改成了现在的晋、燕、白兰、大凉。当然,中国历史上是有个白兰国的。魏晋南北朝白兰国是公元2世纪开始存在于今天青海省南部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