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国史之狱,大神崔浩是怎么被杀的?

国史之狱,大神崔浩是怎么被杀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731 更新时间:2023/12/18 21:00:17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这是当时中国一等一的望族,且不说讲究士族门第的南北朝,哪怕到了唐朝,所谓五姓七望,里面依然还有清河崔氏这一家,可见这家确是望的可以。而崔浩,可以说是这家中最顶尖的人才了。

作为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历经了道武帝、明元帝、 太武帝三朝,辅佐拓跋焘 建立起媲美五胡十六国时期苻坚统一北方的功勋。明元帝时力谏不可迁都,刘裕北伐时提出隔岸观火,太武帝时更是数度力排众议,在破赫连昌灭亡胡夏、平定北凉、击破柔然,平息薛永宗 、盖吴暴乱,征讨吐没骨部落,吐谷浑以及南征刘宋等战争中屡献奇谋,屡建奇功,也因为如此,拓跋焘对他也是十分的信任,曾经对老崔说:"卿才智渊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尽规谏,匡予弼予,勿有隐怀。朕虽当时迁怒,若或不用,久久可不深思卿言也。"

意思就是说老崔啊,你这人聪明有才,跟着我,我爹还有我爷爷干活,三世尽忠,所以我和你亲近。希望你有什么想法就跟我讲,不要藏着掖着,我呢,虽然脾气有时候不好,可能就不听你的话,可冷静下来一想,还是你说的对。。。。。。

这还不止,拓跋焘还经常对着那些投降的高车族老大们说,你们都快看看,这个崔浩别看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开弓持矛,可是他心中所藏,岂是甲兵可以代替的!我这几年厉不厉害,是不是打到哪胜到哪,全是他的功劳!

当然除了降臣,当着本国大臣他也要夸崔浩:“以后的军国大事,要是你们这些尚书啊决定不了,那就让崔浩看看,听他的。”

拓跋焘对崔浩可不仅仅是倚重,而是很亲近。他经常时不时到崔浩家串门,请教各种各样的大小事务,崔浩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次都让拓跋焘满意而归。不过呢有时候拓跋焘来得太突然,老崔也没啥准备,仓促之间就大着胆子用家常菜肴接待,拓跋焘也不介意,一边和崔浩谈论事情,一边大口大口吞食。

同样的,崔浩要找拓跋焘,地点也不限于朝堂,可以直接进入后宫,径奔拓跋焘的卧室。

当年崔浩评论天下豪杰时曾说,如王猛治秦,其人堪称苻坚之管仲;慕容恪辅佐幼主,其人堪称慕容暐之霍光;刘裕平定桓玄祸乱,却是司马德宗曹操!

不过,若是把他本人带进去,那他又何尝不是拓跋焘之管夷吾?

拓跋焘既已完成了统一北方大业,又在崔浩的指导和支持下,于刘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率兵平灭卢水胡人盖吴;于刘宋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攻略南朝兖、青、冀三州;于刘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派大军攻伐西域,灭焉耆等部;于刘宋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出三路大军讨伐柔然;于刘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二月再攻宋国,摧城拔寨,杀戮无数。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扑灭盖吴暴乱的过程中,拓跋焘更听从了崔浩的劝告,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灭佛”行动。

因为这场行动,拓跋焘暴得大名,位列“三武一宗”之首。

“三武一宗”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他们四人,都曾对佛教进行大规模的攻击,因此受到佛家的万世唾骂,但是这四位皇帝,说实话都算得上明君了,可能就唐武宗李炎差点,毕竟那时候的唐朝经安史之乱后江河日下,已非人力可以挽回的。

这四人中,拓跋焘跟宇文邕都是鲜卑人,也就是胡人,而这也是他们支持灭佛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雄才伟略,都想着一统天下,成为统治以汉文化为主的整个中国的皇帝,故而要推崇儒学和道教来标榜自己:我也是炎黄的子孙啊,我们家上数多少代,那也是轩辕黄帝的亲儿子啊。如拓跋焘,他称佛教为“胡神”、“胡经”,以明自己非“胡”。其灭佛诏令中说由于“鬼道炽盛”,致使“政教不行,礼义大坏”;“王法废而不行”,而他自己“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这俨然是一个汉族之王道正统的形象。而宇文邕也有类似的以汉文化为正统的表现。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还是佛教自身的问题,如北魏晚期,上下信佛,整个国家竟有佛寺三万余座,僧人、尼姑更是达到了两百万人,简直可怕。而当时北魏的人数,最高峰约3500万,这僧侣比例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而这些所谓遁入空门的老少爷们,不纳税,不赋役,潇洒的很哪,所谓“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检守真风。”这才是封建王朝灭佛的根本原因。

回到正文,拓跋焘对崔浩,就是这样信任着,基本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然而公元450年七月五日,拓跋焘突然狂性大作,下令诛杀崔浩。

七十岁的崔浩在被押送往城南就死途中,数十个卫士站上囚车,往他的头上撒尿,嬉戏笑骂,呼声嗷嗷。史称,自古宰相被戮,未有如崔浩之惨。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

拓跋焘对崔浩的做法让许多人目瞪口呆。拓跋焘怒斩崔浩的理由,其实很简单,说什么宣扬国恶,但是崔浩的死,原因却不那么简单。

作为一个胡人建立的王国,从开国君主拓跋珪开始,学习汉文化一直是主旋律。不过拓跋珪习惯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更别提手底下的一帮大老粗了。为了部族的前途,洗白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呢他努力结交那些自永嘉丧乱留在中原的衣冠巨族,借助这些文明人,依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信念来洗白队友,然而效果不好,大家该怎样就怎样,反而让他染上五石散。

就这样,带着大家走向文明社会的重任,拓跋焘当上了皇帝,这位统一北方,武功赫赫的皇帝,深知自己办不成这事,不过他手下有大神崔浩,于是呢就把这事交给他了。

作为望族出身的崔浩,首先开始从思想上改变这些鲜卑人:来吧,我的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不能信佛了,拓跋焘本来就反感这些胡教,灭佛立刻开始,鲜卑人对崔浩恨之入骨!

然后,老崔又开始针对大家族进行整治,所谓“齐整人伦,分明姓族”,也就是排了一个家族榜,这下真是把鲜卑贵族气坏了。因为这个榜单不考虑你有多大的功劳,就看你的家族是不是望族。对于北方的汉人来说,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可那些鲜卑人,上去找个先辈,说不定还光腚骑马呢,怎么比!

而且,你要是上不了这个榜单,那不好意思,举荐的人里面就没你或你家人的份,只能是什么那些汉人贵族。信仰终是虚的,放弃一下也就忍了,可仕途关系到荣华富贵、身家性命,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鲜卑人对崔浩更加的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不过,崔浩此时全然不顾,他开始在历史方面着手改革。

公元439年,拓跋焘就授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负责主持撰修国史。

在拓跋焘看来,国史无非就是给皇家人看的,让后代知道本朝开创之不易,借鉴得失,以使本朝延续万年。所以,他特别叮嘱了,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编撰。

崔浩既不虚美,也不讳恶,按拓跋焘的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凡涉及魏王朝先辈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一概照写。于公元450年,历时十余年,完成了记录魏国历史的《国记》。

但是,崔浩将《国记》上呈给拓跋焘的同时,没经拓跋焘允可,于天坛东三里处,构建了一个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将《国记》刊刻在石碑上,以彰直笔。

石碑既树立在交通路口,前来观看的自然是人山人海,当人们读到拓跋氏那些原本见不得光的事迹,什么祖先偷鸡摸狗之类的事情时全都傻了眼,议论纷纷。

好你个崔浩,这岂不是有意暴扬国恶?!

鲜卑贵族终于怒不可遏,大家都是成年人,这种事情要公开说的?!齐声高呼打倒崔浩,成群结队去向拓跋焘告状。

拓跋焘忍无可忍,忘记了自己曾对崔浩说过的“卿才智渊博,又是三朝元老,故朕引以为腹心,卿宜竭尽忠心,直言规劝,勿要有什么隐瞒。朕虽时有盛怒,不从卿言,但是最终还是深思卿所说的每一言每一语”,一声令下,诛灭崔浩九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得灭族。仅此一案,被诛杀的近两千人,北方的名门几乎为之一空, 史称“国史之狱”。

崔浩的用心其实非常良苦,借鲜卑武力的外壳,将华夏文明注入其中,达到华夷融合的效果,以期重振汉人的荣光。毕竟五胡乱华以来,整个北方几乎沦为胡人纵横的地方,不过可惜当时拓跋鲜卑贵族的力量过于强盛,而他的改革过于激进,使得鲜卑贵族与赵、魏等北方大族矛盾爆发。

毕竟崔浩此前的名气、地位,已让鲜卑贵族忌恨不已,灭佛以及按照汉族世家的传统思想,“大整流品、明辨姓族”,在北魏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高下的主张触及到了许多鲜卑贵族的利益,这才引来了杀身之祸。

标签: 崔浩北魏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祖先,也是秦朝统一的大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翦,秦朝,历史解密

    说起王翦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起白起和廉颇大家一定不陌生,王翦就是和白起,廉颇,李牧齐名的"战国四大将"。他是战国著名的军事家,他攻破了赵国的邯郸,消灭了燕,攻破了楚,可以说是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最大的功臣。王翦不仅是军事上的奇才,他也很有政治头脑,当他立下不世之功的时候,生怕功高震主,受到秦始皇的猜

  • 隋朝仅存在38年,为什么配得上“辉煌”二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朝,隋朝,历史解密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用兴衰起伏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史家们也用墨笔记下了不同时期各自的荣耀。当我们习惯把“年代久远与否”看成是衡量一个朝代“成功与否”的标准时,唐、宋、元、明、清无疑就成了其中的佼佼者,其延绵数百年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如果就“对后世影响”而言,有些短暂的朝代又完全可以与这

  • 历史上真实的王用汲是什么样的 他敢用一纸奏章参劾权臣张居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海瑞,张居正,历史解密

    海瑞是个不怕死的硬骨头,不但受到后世很多人景仰,在明朝万历年间,他也已成为标杆,是众人的榜样。朱翊均不说了嘛,海瑞这人,虽然办事能力很一般,但其清其廉,却是我大明所缺的。因此,把他供起来,让人学习,很有必要。也不知道海瑞有没有听到万历皇帝对他的评价,就算听到了,他应该也不以为意。因为他最在意的,就是

  • 乾隆的第一个女人是谁?为乾隆生育第一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哲悯皇贵妃,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乾隆的富察皇后可以说家喻户晓,不过,其实在富察皇后之前,乾隆还有另一位富察氏,这位富察氏是乾隆皇帝最早的女人,她在乾隆还是皇子时就成为乾隆的侍妾了,并且是乾隆的第一个女人,还为乾隆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她就是乾隆的哲悯皇贵妃富察氏。史料中并没有提到哲悯皇贵妃富察氏的具体出生日期,但可以推断出这位富察氏比

  • 皇上不急太监急是怎么回事 这句话是怎么由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皇上,太监,历史解密

    在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流传了很多的俗语,有些俗语广为流传,成了很多老百姓的口头语,其中有一句叫做“皇上不急太监急”这句话的意思我想大家一定都清楚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般用这句话来反驳对方、挖苦对方,但是你们知道这句话是怎么由来的吗?在古代有很多的皇帝在平天下之后,过着荒淫的生活,导致国家逐步走向衰亡,这

  • 雍正朝的重臣李卫,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卫,清朝,历史解密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卫是江苏徐州人,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其出身并不是《康熙王朝》中描述的是雍正的奴才,也并不是《李卫当官》中的街头混混,李卫小的时候的确不喜欢读书,也没有什么文化,其当官也并不是走的科举之路,而是他家里花钱给他买的官,明清时期流行“捐资入仕”算是给有钱有势的子孙谋一个

  • 三国时期的贾诩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贾诩,三国,历史解密

    首先,贾诩能和荀彧荀攸共传,肯定是个不简单的人。道遇叛氐,冒充段颍外孙,应变能力很强。不论是为了自保,还是想着让天下大乱,这人绝对不能算正人君子,早年举孝廉为郎,也算受了皇恩。董卓死后,只言片语,便使邦国黎民受难。诩之罪也,一大何哉!说他是毒士是不为过的。之后护佑朝中大臣,也算是挽回了一些节操。段煨

  • 柳如是死后为什么那么多人祭拜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柳如是,明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柳如是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我们经常说妓子无情,但是在我国历史上却出现过不少有情义的名妓,她们甚至比那些每天自诩高尚的文人还要来的铁骨铮铮。我国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就曾经在他晚年的时候,不惜花费巨大的心力,为这么一位女子

  • 在古代,大臣们被赐死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叩头谢恩?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爱看古装剧的朋友们都知道,皇帝贵为万人之上的天子,手上可是掌握着所有人的性命,皇上要你现在死,你绝不敢说等一会。可是小编却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那个时候的大臣犯错以后大部分都是关押大理寺听后问斩,也有部分人会被皇上赐死,反正结果一样都是死。可是他们在听到皇上要将自己赐死的时候,竟然还叩头谢恩,这是为什

  • 刘玢的在位举措有哪些?揭秘其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玢,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刘玢(920年-943年),原名刘洪度,一作刘弘度,南汉高祖刘龑第三子,母昭仪赵氏,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第二位皇帝,942年-943年在位。为政举措政治刘玢继位后,左右的人有不合心意的往往杀害,没有人敢作劝谏;只有他的兄弟越王刘弘昌和内常侍、番禺人吴怀恩多次进谏,刘玢不采纳。经常猜忌他的几个弟弟,每次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