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18年05月15日:《狂人日记》首发

1918年05月15日:《狂人日记》首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727 更新时间:2023/12/9 17:18:13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2019年4月,以色列独立文学出版社九条命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特拉维夫大学签署协议,将在以色列出版鲁迅经典作品《狂人日记》希伯来语版,由《红楼梦》希伯来语版的译者柯阿米拉教授翻译。

创作背景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这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并在次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轰动了国内文化界,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檄文。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已产生以文艺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付出了许多实际的行动。他在十年前所发表的几篇文章,如《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科学史教篇》和《摩罗诗力说》等,其意旨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基本契合的。

1917年8月9日,鲁迅应钱玄同之邀,答应其为《新青年》写文章,并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记》的创作。在创作《狂人日记》之前,鲁迅曾经看过大约百多篇外国文学作品。《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

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蒙者形象。小说中,狂人异乎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鲁迅明写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作品影响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由于泽东对于鲁迅的极高评价,鲁迅作品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负载新体制意识形态的投枪和匕首。《狂人日记》和其他一部分鲁迅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2021年04月14日:麦道夫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伯纳德·麦道夫,出生于纽约,美国著名金融界经纪,曾任纳斯达克主席,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诈骗案制造者,案发前是纳斯达克OMX集团提名委员会的一名成员。2000年功成名就后,麦道夫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转变。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以稳固的高投资回报率使自己再次成为华尔街的传奇人物,直到2008年

  • 1859年03月16日:亚历山大·波波夫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АлександрСтепановичПопов1859年3月16日–1906年1月13日)俄国物理学家和电工学家,无线电通信发明家,军事无线电通信的奠基人,名誉电学工程师(1900),俄国技术协会名誉会员(1901)。是研究电磁波的先驱。1877年,18岁的波波夫考

  • 1964年06月15日:77国集团成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七十七国集团(Group of 77,G77),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1963年在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问题时,75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了一个《联合宣言》,当时称为“75国集团”。后来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

  • 1991年06月15日:皮纳图博火山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皮纳图博火山(Pinatubo)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经120.35°,北纬15.13°,海拔1486米。1991年6月15日的爆炸式大喷发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喷出了大量火山灰和火山碎屑流。火山喷发使山峰的高度大约降低了300米,并向平流层中喷射了两千万吨二氧化硫,进入平流层的二氧化硫

  • 1994年05月15日:国际家庭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1989年12月8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1993年纽约特别会议提出从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以此提高各国政府决定和公众对于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和进步。发展历史家庭

  • 1941年03月16日: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1941年3月16日-2018年11月),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意大利导演、编剧、制作人。演艺经历1962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死神》,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1964年,执导以意大利的帕尔马为背景的剧情片《革命前夕》。

  • 1695年04月13日:让·德·拉·封丹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年7月8日-1695年4月13日)是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寓言诗人。他的作品经后人整理为《拉·封丹寓言》,与古希腊著名寓言诗人伊索的《伊索寓言》及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所著的《克雷洛夫寓言》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主要著作有《寓言诗》

  • 2000年05月15日:碘缺乏病防治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1993年9月国务院召开“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动员会”,会议并提出:5月5日为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借以加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防治碘缺乏病的认识。1994年起每年的5月5日定为全国碘缺乏病宣传日。国家设立五一长假后,碘缺乏病防治日(5月5日)包含在了五一长假里,不便于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经过卫

  • 2006年03月16日:谭江柏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谭江柏(1911年11月27日—2006年3月16日),生于广州,外号“谭铜头”,是中华民国在1930年代的国家代表队成员,曾于1936年代表中国队前往当时纳粹德国的首都柏林参加奥运足球赛。之后在香港曾效力东方甲组足球队,为香港著名歌星谭咏麟的父亲。获2003年第26届香港最佳足球明星选举的“球坛荣

  • 2001年0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上海合作组织(英语: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俄语:Шанхайскаяорганизация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简称上合组织(SCO、ШОС),成立于2001年6月15日;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