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零敲牛皮糖战术

零敲牛皮糖战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713 更新时间:2024/2/19 10:48:04

零敲牛皮糖,是泽东在我军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前夕提出来的。它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小歼灭战的一个形象化的提法,是毛泽东“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歼灭战思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运用和发展。即通过无数次战役战斗上的小歼灭战,小口小吃逐步扩大的办法,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达到战略上消耗敌人,逐渐转化战争形势之目的。

这种战法,对敌,可以打击其士气,动摇其信心,消耗其力量:对我,则可取得经验,锻炼部队,提高战术、技术水平与指挥水平,不断增强战斗力,为打大歼灭战打下良好基础。

来历

1951年5月,毛泽东听取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和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关于朝鲜战场的情况汇报后,根据志愿军入朝后连续五次运动战的经验和美英军队的作战特点,对志愿军应采取的作战方法作了明确指示。他说:“志愿军总的政治任务是轮番作战,消灭美英军九个师(几个杂牌旅营全体在内),则可解决朝鲜问题。打法上同意彭总提出的不断轮番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即‘零敲牛皮糖’的办法。

每军一次以彻底干脆歼灭敌一个营为目标。一次使用三四个军(也可多一点),其他部队整补待机,有机会就打。如此轮番作战,在夏秋冬三季内将敌人削弱,明春则可进行大规模的攻势。”(《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稿》上卷,第492页)牛皮糖,是中国农村用糯米和麦芽精制的一种黏力很强的传统糖块,用金属器具一小块一小块地敲下来,供人食用。毛泽东以此比喻打小歼灭战。

同年6月,志愿军经过五次战役,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战局。但是,由于敌军技术装备处于优势,掌握着战场制空权,对志愿军的作战行动和后方供应影响极大。加之战线越南移,志愿军供应越困难,两翼也越加暴露,敌登陆威胁亦越大,志愿军作战的不利条件增多。同时,朝鲜是三面环海的狭窄半岛,受地理条件限制,部队难以实施广泛机动和大量歼敌。

当时志愿军一次包围美军1个师,甚至1个团,都难以全歼。根据这种情况,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基本要求是:在战略上实行坚守防御作战的同时,在战役和战术上积极展开攻势行动,在巩固和改善自己阵地的同时,采取“零敲牛皮糖”,打各种小型歼灭战的方法,不断歼灭和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敌经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促使战局不断向着有利于中朝的方向发展。

志愿军各部队广泛采用“零敲牛皮糖”战法,在准备充分、确有把握的基础上,在若干个被选定的战术要点上,集中优势兵力火力,采取突然动作,从歼灭敌班、排、连支撑点,逐渐发展到消灭敌建制营,从而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夺取了防御作战的主动权。仅1951年6月11日至11月底,中朝两国军队就取得了歼敌25万人的战绩。1953年,志愿军在金城以南地区一次突破敌4个师的防御正面,打入敌十几千米的纵深,取得歼敌5万余人的战果,迫敌求和停战。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行军蚁吃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行军蚁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动物中,所有没有固定巢穴,靠集群游荡生活的蚂蚁的统称,主要栖息于南美、非洲、亚洲等地,分成“行军蚁亚科”、“双节行军蚁亚科”、“游蚁亚科”三个家族若干个属种,没有固定巢穴、长期集群游荡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关于行军蚁的传说一直很多,甚至传说它可以吃人,这是真的吗?虽然只

  • 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犹太人大屠杀是指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种族清洗,是二战中最臭名昭著的暴行之一。德国在这场种族清洗活动中屠杀了将近600万犹太人。犹太人大屠杀在英语和德语的名称为“Holocaust”,此字是来自希腊语,意思是用火焚烧祭祀。犹太人则称其为“Shoah”,来自希伯来语,带有“浩劫”的意思。历史背景

  • 禹王碑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神秘的岳麓山禹王碑从岳麓山北麓山顶电视塔附近沿石板路东下,在山东面一侧,远远就能看见一处类似石亭的小景点,这就是静卧山顶近千年的禹王碑。禹王碑是岳麓山的古老文化象征,它的碑文铭刻千年,至今尚无人破译。禹王碑高1.84米、宽1.4米,碑文9行,共77个字,每字直径约0.16米。碑文形如蝌蚪,似篆非篆。

  • 捕虫树和刺蝽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捕虫木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科,有1属,2种,其物种别称捕虫树。叶片具腺体,可分泌粘液,粘性极强。昆虫被粘后,其植株不会分泌消化液。所以刺蝽或花叶蛛会吃食捕虫木所捕的猎物,其排出的粪便,会变成捕虫木的肥料。捕虫树(Roridula)是捕虫树科捕虫树属植物,只有两种,生长在南非最南端的开普地区。它们扎根在非

  • 雅鲁藏布大峡谷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派镇大渡卡村(海拔3000米),经排龙乡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在藏南地区靠近印度阿萨姆邦的地方),主体在墨脱县。从墨脱县甘登乡多卡村往上,一直到米林县派镇加拉村,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全长

  •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是怎么形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Yarlung Zangbo River),狭义上指其最大拐弯即扎曲大拐弯(排龙乡扎曲村)——世界水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方。广义是包括多个大拐弯,主要在墨脱县(千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主体所在),例如墨脱县旁辛乡的雅江拐弯也很大(山体雨林丰富)。雅鲁藏布江,在古代藏文中称央恰布藏布,意

  •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战争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第一次中东战争,是由于1947年由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所引起的矛盾冲突。从1948年5月15日凌晨开始(冲突从1947年11月开始),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它使以色列成为独立的国家,将巴勒斯坦英帝国托管地的剩余地区分成分别由埃及和外约旦控制的地区。战争中有96万

  •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犹太人在公元一、二世纪起离开巴勒斯坦之后,流散到世界各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他们的处境很悲惨。中世纪欧洲各国,基督教居于统治地位,而犹太教被视为异端邪说,它们对犹太人实行种族歧视、迫害甚至屠杀。从13世纪到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特别是19世纪末发生在沙皇俄国的排犹运

  • 至今无法破解的禹王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禹王碑是中国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文字,每字径约17厘米,分为9行篆刻,共有77个字,碑高1.7米,宽1.4米,字体与甲骨钟鼎不同,也与籀文蝌蚪不同,形如蝌蚪,且苍古难辨,但在尾行空白处有楷书“古帝禹刻”四个字,禹王碑字体奇特古老,破译艰难,据说著名历史学家兼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三年,仅破译

  • 为何会巴以分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位于亚洲西部,版图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历史上,巴勒斯坦一直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混居之地,公元前12世纪末,犹太人祖先希伯来部落迁居巴勒斯坦。公元前11世纪,智慧而善商的犹太人在此地建立了希伯来王国,曾经强盛一时。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