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汉武帝的时候有“普通话”吗

揭秘:汉武帝的时候有“普通话”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416 更新时间:2024/2/15 3:14:46

汉武帝的时候有“普通话”吗?有,叫法不同而已,那么,这个“普通话”是怎么来的。

一:古代“普通话”的由来

“起初,天下只有一门语言,人类全说同样的话”,这句话虽然来自于传说,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这么说。

单拿上古来说,也就是夏、商以前,那时候还没有辽阔的疆域,天下也只集中在古中原地区,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带。当时的国与后世的国不同,还只是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统治者又都集中在那几个家族。

这一点五帝本纪当中尤为明显,五帝是谁?黄帝颛顼帝喾帝、舜帝,其中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尧是帝喾的次子,舜,曲里拐弯的攀起亲来,也跟黄帝有亲,因为他的五世祖穷蝉,就明明白白的说明,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儿子。虽然到舜这一辈儿已经没落,但最终还是当了尧帝的女婿。

其后,传到夏,传到商,传到周,不管他们通过哪种方式得到江山,但,哪一个跟黄帝没点关系,总之呢,江山就在这几个家族当中换来换去,辅佐的官员呢,又是所谓的世卿世禄制,老子是官,儿子是官,孙子也是官,如此长久以往,结果就出来了,什么结果?

相同的地域,相同的人群,相同的职业,自然就衍生出了相同的语言,以中原口音为基础的语言,后人称之为“雅言”, 古代的“普通话”就这么来了。

二:有关“普通话”的奢望

原先疆域不那么辽阔的时候,“普通话”是不需要推广的,为嘛?

古代的“普通话”起源于上层,他们一辈辈传下来,自然很容易接受,也不需要怎么去刻苦努力的学习,但天子、官员之下的老百姓呢?这就跟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怎么个有关法?

老百姓自来以农耕为主,农耕意味着与土地有关,土地又是不会流动的,这就意味着,大部分老百姓一生当中,很少走出本乡本土,基本跟外界不会产生什么交流,偶尔跟外地来的商贩做做生意,打几个手势也就够了,哪里还需要专门去学习当时的“普通话”,更何况,学习需要成本。

这种成本,在知识被上层垄断,成为贵族特权的古代,尤其是上古,更是一种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夏商以前,根本不存在什么“普通话”推广的问题,“普通话”只在一个小圈子里交流。

后人之所以将其称之为“雅言”,主要就是因为,这种语言,犹如后世欧洲流行的拉丁语,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贵族、官员才掌握的语言,被贵族、官员垄断,寻常老百姓即便有幸听到,也只是听个稀罕,根本不敢有别的心思,因为那是一种奢望,当然,这种情况不是没法改变的。

三:古代的“文字下乡”

西周建立之后,施行“分封制”,当时所谓“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三”,疆域扩大,为了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西周打周武王开始,分封子弟、贵戚、勋臣为诸侯,而且几乎涵盖整个儿天下。

从文化上来讲,后人将之称为“文字下乡”,什么意思?

字怎么通过这种分封带到地方暂且不论,单说“雅言”,也就是所谓的“普通话”,这些个诸侯下乡,到地方之后,又分封一批子弟、亲信当大夫,大夫又将他的子弟、亲信分封下去,分封到士,如此一层层向下衍申,“普通话”适用范围扩大,终于从天上掉到人间,从天上掉到人间有什么要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广东经济发达,导致广东话成了人们争相模仿的语言,那时候走到街上,能说一句“毛毛雨啦”就成了一件很有面子的事,现代人如此,古代依旧如此,雅言是有身份的人才说的话,那么,为了跟有身份的人打交道,人们便有意无意的开始模仿,古代“普通话”的推广便有了一定的基础。

恰在此时,春秋时期的孔子,孔老夫子非常合适的出现了,孔老夫子都干了些什么?

开私学,编校《诗》、《书》、《易》《礼》、《春秋》等五经,就是以雅言为标准,雅言这个概念,也是他提出来的。

开私学让普通老百姓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以雅言为标准编校《诗》、《书》、《礼》、《春秋》等,古时读书,首先提倡朗诵,讲究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是呢,就在这种朗诵当中,“普通话”逐渐流传开来。

史学家许绰云做过这样的统计,春秋时身份低微的人进入上层的,约占官员总数的26%,战国时达到了55%,几乎是春秋时期的两倍,为什么会如此呢?

跟古代“普通话”的推广有很大的关系,春秋,孔子的学生子贡,在一年的时间内,山东、江苏、浙江,山西跑了个遍,游说鲁、齐、吴、越、晋,能的“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将天下搅个乱七八糟,战国,苏秦、张仪等,楚、燕、魏、齐、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为什么?如果没有“雅言”,没有西周初期的“文字下乡”,没有古代“普通话”的推广,他们说话,人家能听得懂吗?

当然,这时候的推广还是下意识的,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而这一情况,到汉武帝时期,才发生彻底的改变。

四:汉武帝如何推广“普通话”?

也就是说,西周实施“分封制”后,古代“普通话”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时尚,孔子办私学,编《诗》、《书》、《礼》、《春秋》,让普通老百姓有了学习古代“普通话”的机会,从而也造就不少人才,为用人制度从世卿世禄制转向“士族大夫制”,出现一批平民出身的政治精英打下基础。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废除分封,大力推行郡县制,从而让士人进入朝廷成为主流,当时呢,秦始皇为了更多的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除一统文字之外,还一统教材,编发李斯、赵高、胡毋敬等编校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并号召老百姓“以吏为师”,从官吏那里学习字的写法、释义、读音,客观上,为推广古代“普通话”做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制度虽然不错,奈何秦国国运太短,短短十二年即宣告灭亡。

致使好多改革半途而废,其中就包括推广古代“普通话”,当然,当时称之为与“书同文”并列的“字同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汉朝,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面临什么状况。

西汉立国之初,以功臣、宗室为主干力量,吕雉之后又加了个外戚,汉文帝时期,功臣因自然规律的原因大部凋零,汉景帝时期, 宗室也因自然规律的原因与朝廷反目,直至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功臣、宗室都靠不住了,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外戚,汉武帝上台之后尤其如此。

外戚虽然是一家子,但,她也是有私心的, 而且私心还很重,对这一点,汉武帝是深有体会的,什么体会?

老祖母窦太后窦漪房怎么左右朝政,怎么替皇帝做主他是深有体会的,不然的话,心爱的韩嫣能死吗,况且,事事都依靠外戚也不利于平衡,本着这样的原则,汉武帝觉得,自己迫切的需要人才,然而,人才怎么来呢?

前124年,窦太后死,汉武帝亲政约十年之后,听从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什么意思?

京城长安兴办太学,任用董仲舒等一班大儒为经学博士,大范围的传授五经,也就是孔子编校的《诗》、《书》、《易》《礼》、《春秋》,前面也说了,五经以“雅言”,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话为标准,从此,古代“普通话”的推广便从国家层面上予以保障。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一个小小的太学,能对古代“普通话”的推广起到什么作用呢,

五:太学的作用

别小看太学,在推广古代“普通话”方面 ,几乎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而且影响还极为深远,那么,太学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太学生,也就是博士弟子是怎么来的?自愿报名,招来的,考来的?错,太学生的录取方式是:地方郡县推举,而且还有数额限制,起初,一个郡至少50人,后来,觉得50人很不解渴,便发展到200人,1000人,甚至更多,如此一来,太学的规模逐步扩大,到东汉末年汉桓帝时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0000余人。

那么,这30000余人有什么作用呢?

太学生学成之后,一般有两个去向,学习好的自然是朝廷里当官,为天子服务,那么,学习不好的呢,当然也不能闲着,他们另有去处,哪里?本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让这部分差生顶着太学生的身份回到原籍,回到原籍干什么,依旧两个去处。

第一个,从西汉开始,朝廷就有异地为官的原则,要求,地方郡守、县令必须用他郡之人,可问题是,外地人过来之后,语言不通,情况不熟,很不利于开展工作,不利于开展工作怎么办?

朝廷另一项很贴心的规定出炉了:属官必须用当地人。那么,这批当地人该用谁好呢?自然要以到过京城,会讲“普通话”,又熟悉地方事务的太学生为优先考虑对象了。

也就是说,太学生回到地方,照旧有可能进入官场,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实在没有这种运气,或者只想采菊东篱下的高人呢?

也不是没有活路,太学生的身份让他有资格教书育人,太学生在地方上可是了不起的存在,他们当老师,地方上有志于子女成才的家长,能不趋之若鹜吗,古人也会交智商税,更何况,给太学生叫智商税,是不会白交的。

如此一来,这些个太学生怎么着都不吃亏,成了地方上人人争相效仿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成了推广古代“普通话”的种子 ,如此一传十,十传百,致使古代“普通话”越传越广,越传越广,逐步发展成唐宋以后的“官话”。

当然,几千年的时间也不是一成不变,但大体趋势就是如此。

标签: 汉武帝汉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朝臣都倒向了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李世民,历史解密

    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朝臣都倒向了李世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皇帝即位都是嫡长子,可是在唐朝建立第二个皇帝却不是的,李世民通过宣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逼父亲将皇位让给他。那为什么当时所有的朝臣一面偏倒李世民,而不是当今皇帝李渊了呢?对于唐朝历史比较了解的

  • 南宋与蒙元之间的战争,真的是个死局吗?南宋是否有胜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宋,历史解密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其疆域相对北宋而言位置靠南,史称南宋,国祚152年。蒙古铁骑实力强劲,南宋最终败于蒙元的攻势下。面对强大的蒙古铁骑,南宋真的一点胜算都没有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十三世纪,可以说是属于冷兵器时代的巅峰时期,当我们回顾这一百年的岁月时,能够发现,蒙古人的

  • 哪吒背后的大靠山是谁 为什么他能够无法无天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靖,哪吒,历史解密

    哪吒是灵珠子转世,在母亲殷夫人肚里待了三年六个月。他出生的时候是一个肉球,李靖用刀劈开这个肉球,见到了一个可爱活泼的小孩,不忍把他当妖怪杀死,遂和夫人把他养起来。太乙真人在此时收他为徒,并为他取名哪吒。而哪吒的熊孩子之旅开始于哪吒闹海。因为天气燥热,哪吒和家将出去关外玩,就是在关外,哪吒变身熊孩子。

  • 陈友谅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刘伯温两字道出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百多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有被后世人景仰的明君圣主,也有遭人诟病的无道昏 君,当然,还有一些皇帝,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乃至于一直到今天,依然争议不断。其中最有名的代表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不得不说,历史上真正能够从无到有,从弱变强,最终白手起家建立一个王朝的皇帝

  • 吴王诸樊之子:夫概的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夫概,春秋,历史解密

    夫概,姬姓,吴王诸樊之子,吴王阖闾之弟。公元前506年,楚国令尹囊瓦率军围攻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蔡在危急中向吴求救。吴国遂打起兴师救蔡的旗号,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吴军先锋夫概对吴王阖闾说:"囊瓦这个

  • 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揭秘王维的开挂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维,唐朝,历史解密

    在盛唐时期,诞生了李白、杜甫、王昌龄等著名诗人,每一位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就不一一举例了。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人也是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就是“诗佛”——王维。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王维的一生相比于其他诗人简直是太过一帆风顺了,仿佛开了挂一样。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王维幸运的人生。701

  • 定军山一战中夏侯渊战死,对曹魏的影响有多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夏侯渊,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定军山一战中黄忠斩了夏侯渊,彻底震撼了曹军。甚至,就连曹操亲征,都没能稳住军心。最后,曹操只能将汉中白白送给了刘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夏侯渊在曹军中,素有“白地将军”之称。所谓“白地”,就是一片空地,什么都没有,暗谕夏侯渊根本就不懂军事。但是,实事求是的说,这还真冤枉了

  • 新旧党争是怎么回事?对北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新旧党争,王安石,历史解密

    宋神宗熙宁二年,围绕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爆发了一场党争,后世称之为“新旧党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起初由于许多大臣反对新发而不愿意合作,迫使王安石只能用新人来推动变法,此后便分为两派,凡是反对新法的就称为旧党,赞成新法的就是新党。旧党成员多是当时有声望的士大夫,如司马光

  • 杨秀清本是太平天国最为核心的人物,为何会慢慢走向毁灭?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秀清,太平天国,历史解密

    杨秀清是太平天国主要领袖之一,他本是太平天国最为核心的人物,为何后来一步步走向毁灭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完全可以用声势浩大来形容,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内部在早期时,始终都能保持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但是,当太平天国的内讧发生之后,太平天国则自

  • 刘备不看好马谡,为何诸葛亮仍然要重用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刘备是一个很会看人,同时也很会用人的君王。他一生发掘了关羽、张飞等冲锋陷阵的武将,也聚集了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一流的谋士。即便是在永安城的最后时刻,刘备也对前来接受遗诏的诸葛亮说关于看人用人的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刘备说,马谡这个人不堪大任,让诸葛亮千万谨记。诸葛亮连连称是,赶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