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的“回避制度”是指什么意思?

古代的“回避制度”是指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416 更新时间:2024/2/15 3:15:03

乾隆四十二年,老皇帝已然年近七十。对于一个近七十岁的老人来说,眼花耳聋无法避免。但也许是他的操劳引发了上苍垂怜,肉体磨损并未放慢他的思路,在处理繁杂公务的时候他依然能得心应手。而相比于青年时期,岁月的洗礼让他更能洞察藏在臣子背后的心机。在同大臣的交流中,往往一个眼神和一句话就能了然事情原委。

按照惯例,每逢地方官回京述职,皇帝都会在户部的引荐下接见其中的能臣贤吏。这种接见对皇帝和朝廷来说往往只是一种礼仪, 无益于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地方官的执政得失早已被无数封秘密奏折送达御览,该知道的皇帝早已经知道,不该说的地方官也绝对不会在这种场合走漏风声。但是它背后的象征作用却又没有其他方法能够替代,非如此不能显示皇恩浩荡,非如此无法让多如牛毛的地方官相信当朝天子密切的注视着自己一举一动。

但是对于被户部引荐的地方官来说,这种接见却是实实在在的殊荣,而这种殊荣又十分容易成为升迁路上的垫脚石。为了能够博得圣上欢心,他们无不做万全之备,生怕哪一句话不能让圣上满意,断送了大好前程。

这种礼仪性的接见多是在皇帝的寒暄中开场,在臣子的表忠心后结束。古往今来,象征性的仪式都以预想的结局收场,但乾隆四十二年的这场君臣之会却不怎么如人所愿,还差点让接受召见的地方官深陷囹圄。

此次接受召见的是外放绍兴的六品通判张廷泰。在得知自己将要面圣之后,张廷泰做足了功课,设想过每一个乾隆爷会提到的问题,从执政得失,到对中央政策的看法,哪怕是官府吃喝用度的细枝末节他也思考再三。

对于一个六品通判来说,能够一睹天颜十分不易。通判一官在清朝时又名“分府”,工作内容为辅佐知府行政。通判的工作地一般在知府无法亲自管理的偏远边陲。

但是张廷泰与一众通判不同,他的工作地在浙江绍兴。绍兴比邻杭州,非但不属于偏远边陲,还十分富庶。在这里设通判官,是因为江浙一带过于富有,政务太繁忙所致。通判之间官位无高低,但职缺有好坏。在绍兴任通判,必然是众多其中的佼佼者。现在又得到圣上召见,日后必会官运亨通。

绍兴通判张廷泰一睹天尊后开始汇报自己履历,他刚说完自己是顺天府(今北京)人,乾隆皇帝就面漏愠色。原来乾隆皇帝听出了他的江浙口音。唐诗中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除了少数具备极佳语言天赋的人能在几种地方口音之间转换外,平常人一辈子都无法改掉自己牙牙学语时候养成的家乡话。

听出张廷泰的江浙口音之后,乾隆立刻询问他一个北京人为何能说出地道的绍兴话。虽然张廷泰做足了功课,但是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口音会引得圣上发怒。已然哆嗦成筛糠的他只好低头辩解:自己年幼时候随父亲旅居绍兴,所以才学得绍兴口音。这个解释自然不能让乾隆皇帝满意,君臣此次会面不欢而散。

不久之后乾隆皇帝下谕:张廷泰年幼旅居绍兴,属于大清典制中寄籍一项,现在绍兴任职违反了回避制度。虽然通判官微人轻,但是回避制度严肃不可违反。现将张廷泰调往福建任通判,以示惩罚。同时各省官员立刻查明自己辖区内有无类似情况,如果发现立刻同邻省对调。再经发现,严惩不贷。

原来乾隆皇帝对张廷泰这个人到底来自绍兴还是顺天府并不在乎,他关心的是自己祖父康熙皇帝题准的回避制度是否得到遵守。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事回避制度,简单来说回避制度就是某一职位不允许满足特定条件的人担当

我国古代回避制度以地域回避为典型,确立于两汉,完备于明清。在康熙时期,清朝的回避制度就已经形成明文。

清朝的回避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特殊机构回避、地域回避和亲族回避。

特殊机构回避是指军机处、都察院等机构针对特定人员制定的回避制度。

其中广为人知的是军机处的亲王回避制度。出于限制皇族权力的需要,军机处在设立之后的一百二十多年里都不允许亲王担任军机大臣,这种回避制度直到咸丰年间才被打破。除此之外,户部还不许任用江浙一带的人,因为这里是大清粮食的主产区,举国所食仰赖于此,为了防止户部官员同地方勾结,所以回避。特殊机构的回避制度属于回避制度中的特事特办,最重要的还是地域回避和亲族回避制度。

地域回避就是异地为官。

从汉朝开始中央政府就有目的的实行地域回避。清朝从顺治年间开始,总督和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就不允许在籍贯省任职。康熙四十二年定例,官员任职地需要同自己籍贯省相距五百里。地域回避制度各朝各代都严格执行。它之所以格外受到重视,是中央集权的特殊性决定的。

现在人们在谈论古代中央集权的时候总会说一句话,叫做“皇权不下县”,为什么“皇权”无法下县呢?这是因为皇帝的权力必须依靠地方官代理行使,而官员的多寡受人口、经济、土地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数不可能多到深入基层。同时政府层级越多,官员同皇帝的距离越远,受中央的控制就越小。所以皇帝的权威往往只能同政府机构一同止于县级。

县以下,实际上是一个个不怎么受朝廷管理,各自独立的宗族组织。也就是说,古代中国实际上由两个系统构成,上部是以皇帝为中心,地方官为触手的政府系统,下部是无数个独立的地方宗族。政府系统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宗族负责基层自治。两个系统虽然信奉同样的儒家思想,但多数时候平行发展,只在税收、征兵、基建、赈灾等时候产生交集。

这种情况下皇帝最怕什么?当然是害怕代自己行使权力的地方官同地方势力联合起来蒙蔽自己。为了切断基层官员同地方势力的联系,地域回避应运而生。在实行回避制度的同时,清政府还严格规定了地方官的任期。以往人们有三年一任知县的说法,但在实际上,知县的平均任期还不到一年。

清朝的地域回避包括原籍(祖籍)回避和寄籍回避。在宗族组织没有解体的时候,原籍并不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或成长地,也不是父母的出生地和成长地,而是宗族所在地,也就是常说的祖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传统中国是乡土社会,一大特点是人员流动性小。在乡土社会中,土地和血缘往往是绑定的,宗族在固定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只有人口膨胀或者天灾人祸的时候才有部分人离开故土。

而乡土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是血缘关组成了一个人的大部分关系网。一个人可能离开故土几十年,但是有朝一日回到老家依然能轻易的重拾关系网。在现代社会也有不少数代之前离乡的人回祖籍寻祖。

寄籍就是一个人长期生活居住的地方。一个人在寄籍地生活久了自然会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一旦于当地为官,难免同地方势力勾结。无论祖籍、寄籍,都是籍贯省。

知道了大清的地域回避制度之后就不难理解乾隆皇帝为什么对张廷泰的籍贯问题发怒了,张廷泰既然能够说一口流利的绍兴话,自然是幼年时期在绍兴生活过许多年。无论如何都同典制中的寄籍情况相去不远,这就违反了地域回避制度。而除张廷泰外,可能还有更多地方官违反回避制度。按照《大清会典》,违反回避制度最轻也要降级任用。但是张廷泰只是平调异地,可能是张廷泰确实在绍兴居住时间不长,但更可能的是六品及以下官员的回避制度已经快要废弛,张廷泰没有隐瞒籍贯,重责他有点说不过去。他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充当了乾隆整顿基层的导火索。

亲族回避

在清朝,一个候补官员能不能就任职缺,除了要离自己的籍贯地五百里之外,还要看上司里有没有自己的同族,这就是亲族回避。

清会典中载,康熙三年题准:外任官员现在上司中有系同族者皆令回避。但是宗族系统庞杂,许多宗族在数代繁衍之后会发展出许多分支,如果一概而论,亲族回避很难实现。于是康熙十年又下令,五服之外,籍贯不同,散居于不同省府的同姓宗族可以免于回避。

回避制度,特别是回避制度中的地域回避制度几乎贯穿了中国封建社会始终,远远比另一项伟大发明科举制要长。回避制度避免了基层政权同地方势力勾结,有利于皇权对地方实现控制。

但回避制度也有缺陷,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和经济差异巨大,异地赴任的地方官人生地不熟,如何施政只能凭衙门胥吏协助。《红楼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节详细描写了这种地方官赴任之初耳聋眼瞎的情况。如果没有门子的帮助,贾雨村如何断得清冯薛两家的葫芦案?而一旦地方官摸清底细后,又马上要到任离职。代表国家权力的地方官无法有效、合理施政,反过来会限制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

雍正七年,为了防止地方胥吏胡作非为,朝廷下令“凡江苏、安徽、湖北、湖南、陕西、甘肃诸处,府州县以下官员得本省之缺,不在本籍巡抚统辖之内者,不必令其回避。其相隔在五百里之内者,仍照隔省回避之例,一体遵行。”

说来说去,回避制度的诞生源于皇权专制的需要,在权力自上而下授予的情况下十分必要,哪怕回避制度对地方行政和社会发展造成阻碍,也只能在大框架下微调,而绝无废除的可能。至于乾隆四十二年那个倒霉的通判张廷泰,史书上再无记载,如果不是沾了地域回避的边,他或许也能官运亨通名留清史吧。

标签: 乾隆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后妃一般都是通过选秀,汉朝军队也是选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朝,历史解密

    如今的社会算是一个娱乐性时代,有的人为了出名参加大大小小的选秀节目,然而要知道参加选秀容易,但是最终成功出道却很难。选秀这个词起源于古人对于后妃亦或者是军队的选拔,什么选秀竟然和军队选拔掺杂在一起,想必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后妃通过选秀可以理解,但是军队通过选秀就有点不能理解了。要说军队可以通过选秀挑选

  • 刘备如果没有冲动起兵讨吴,蜀汉会灭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国,关羽,历史解密

    关羽败走麦城后,不幸被孙权的伏兵抓到,最后被残忍杀害了。刘备也因为要给关羽报仇,所以才刚刚登基做皇帝,就宣布要讨伐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被陆逊打败,最后差点命丧夷陵。而这么一系列的悲剧让后世人唏嘘,许多人觉得,刘备太冲动了,关羽襄樊战役被杀后,倘若刘备没有选择为他报仇讨伐东吴,那么蜀汉就不至于败得这

  • 这对郎舅生前是旷世名将,死后一个成为阎罗王,一个成为天神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韩擒虎,李靖,历史解密

    如果有人告诉你,地府的阎罗王和天庭的托塔天王李靖是舅舅与外甥的关系,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然而这确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当事人就是位列中国古代72名将之列的隋唐名将韩擒虎和李靖。先来说一说被封为阎罗王的隋朝名将韩擒虎。韩擒虎是河南东垣人,538年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他的父亲原来给他取名为韩擒豹,寓言是希

  • 揭秘:汉武帝的时候有“普通话”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武帝,汉朝,历史解密

    汉武帝的时候有“普通话”吗?有,叫法不同而已,那么,这个“普通话”是怎么来的。一:古代“普通话”的由来“起初,天下只有一门语言,人类全说同样的话”,这句话虽然来自于传说,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这么说。单拿上古来说,也就是夏、商以前,那时候还没有辽阔的疆域,天下也只集中在古中原地区

  • 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朝臣都倒向了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李世民,历史解密

    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朝臣都倒向了李世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皇帝即位都是嫡长子,可是在唐朝建立第二个皇帝却不是的,李世民通过宣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逼父亲将皇位让给他。那为什么当时所有的朝臣一面偏倒李世民,而不是当今皇帝李渊了呢?对于唐朝历史比较了解的

  • 南宋与蒙元之间的战争,真的是个死局吗?南宋是否有胜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宋,历史解密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其疆域相对北宋而言位置靠南,史称南宋,国祚152年。蒙古铁骑实力强劲,南宋最终败于蒙元的攻势下。面对强大的蒙古铁骑,南宋真的一点胜算都没有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十三世纪,可以说是属于冷兵器时代的巅峰时期,当我们回顾这一百年的岁月时,能够发现,蒙古人的

  • 哪吒背后的大靠山是谁 为什么他能够无法无天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靖,哪吒,历史解密

    哪吒是灵珠子转世,在母亲殷夫人肚里待了三年六个月。他出生的时候是一个肉球,李靖用刀劈开这个肉球,见到了一个可爱活泼的小孩,不忍把他当妖怪杀死,遂和夫人把他养起来。太乙真人在此时收他为徒,并为他取名哪吒。而哪吒的熊孩子之旅开始于哪吒闹海。因为天气燥热,哪吒和家将出去关外玩,就是在关外,哪吒变身熊孩子。

  • 陈友谅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刘伯温两字道出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百多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有被后世人景仰的明君圣主,也有遭人诟病的无道昏 君,当然,还有一些皇帝,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乃至于一直到今天,依然争议不断。其中最有名的代表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不得不说,历史上真正能够从无到有,从弱变强,最终白手起家建立一个王朝的皇帝

  • 吴王诸樊之子:夫概的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夫概,春秋,历史解密

    夫概,姬姓,吴王诸樊之子,吴王阖闾之弟。公元前506年,楚国令尹囊瓦率军围攻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蔡在危急中向吴求救。吴国遂打起兴师救蔡的旗号,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吴军先锋夫概对吴王阖闾说:"囊瓦这个

  • 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揭秘王维的开挂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维,唐朝,历史解密

    在盛唐时期,诞生了李白、杜甫、王昌龄等著名诗人,每一位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就不一一举例了。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人也是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就是“诗佛”——王维。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王维的一生相比于其他诗人简直是太过一帆风顺了,仿佛开了挂一样。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王维幸运的人生。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