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自幼不务正业的刘邦,为何会被拥立为皇帝?

自幼不务正业的刘邦,为何会被拥立为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140 更新时间:2024/1/20 23:28:52

刘邦自幼不务正业,为何会有一帮能人志士追随他,拥立他当皇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自古以来,中国出了好多皇帝,细细算来,有近500位。

但并不是每位皇帝都像开国皇帝一样出众,如果要从这些开国皇帝中找出两个最有让人佩服的草根皇帝,映入不少人脑海中的是或许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如果用比较恰当的词形容这两个人在飞黄腾达之前的样子的话,一个是叫花子,一个则是混混,则是最恰当的说法。

关于朱元璋的故事,我们已经讲的不少,如果对于朱元璋当皇帝之前的生活不了解,或者对他当皇帝之后的所作所为不是很清楚,可以看看下面这一篇文章:

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赠他坟地的邻居,最终得到了什么报答?

说到这,或许有人就要说了,这太不负责任了吧,我们要了解朱元璋,你却给一个链接,其实这不能怪我,因为我们本篇是要讲混混皇帝刘邦的,只能委屈一下朱元璋住进“链接”里了。

言归正传,话说休繁。

正式开始说刘邦。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刘邦很“黑”,那简直是一个不务正业之人的混混,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此不优秀的刘邦,为何身边却有一大群人愿意追随他,并拥立他当皇帝呢?

说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太史公笔下的汉高祖刘邦。

浑身自带主角光环的刘邦。

刘邦从出生起就很“秀”,至于怎么秀,这点不用我们猜,太史公有交代,即“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说刘邦是龙之子。

这句话其实是有“水分”的,或者说是司马迁为刘邦的皇帝在找“正统血缘”,毕竟生活在汉朝,对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高祖,拍拍马屁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司马迁在历史,还算公正,因为他在褒扬刘邦的同时,也说出了刘邦真实的样子。

他是这样形容刘邦的为人的,即“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而在萧何眼中刘邦是“固多大言,少成事”,通俗点说,就是刘邦这个人好喝酒,而且极为好色,也不干一般百姓干的活,此外,还喜欢吹牛,却很少能办成大事。

不得不说这样的评价,放在现在来说,那就是十足的混混,不过太史公还是以“玄学”,极力在吹捧刘邦,而他借助的就是刘邦的相貌,只要是见到刘邦的面相,就会夸奖一番,此人是富贵之相,而吕雉之所以嫁给刘邦,那也是因为吕雉的父亲觉得刘邦此人面相富贵。

所幸的是,这些为刘邦看相的人看得是很准,不过充其量也只是马后炮罢了,就好比,我还知道西汉的江山最后被王莽给篡夺了呢,所以这些面相上的论断,都是在单纯的美化刘邦罢了。

刘邦身边的能人志士。

刘邦身边的能人志士有很多,名字一大串,说起来有萧何、张良、韩信曹参陈平周勃、樊哙、灌婴彭越英布、黥布和夏侯婴等,名单很长,我就先说这么多。

这群人中,几乎囊括了各类型的人才,尤其是萧何、张良、韩信,又被誉为汉初三杰,这点刘邦看得也很清楚,连他自己都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如自己手下的人,却被大家一致推选为老大,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刘邦可以“将将”,这两个字前者读三声后者读四声,意思也就是能够有本事驾驭手下的大将。

而这两个字的核心,就是刘邦的用人之术,这就好比一个大公司里的老板,他在理财方面或许不如财会专业,在招人方面或许不如人事专业,在业务拓展方面或许又不如销售员厉害,但是他就是老板,就是这些人的头头,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这些老板能够在宏观上进行统筹,这就是用人的艺术,无疑刘邦深得其理。

能人志士为何追随刘邦?

那么刘邦究竟是如何用人,又是如何让这些人死心塌地追随自己呢?归根结底是刘邦知晓这些人究竟要什么,他把这些人想要的东西,都送到他们面前,自然会让他们死心塌地。

比如说刘邦分封异姓王这件事,是刘邦愿意做的吗,当然不是,可是他却不吝啬王位,也不吝啬权力,至少在天下没有稳定之前,是这样,此外,对于其他有能力的人物,刘邦也是以赏赐为主,得到了刘邦封赏的大概有100多人,当真是把用人的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让人不服都不行。

而刘邦的这种“大度”,也并不是有了权力之后开始的,而是在年少时都具备的,司马迁曾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意思就是仁厚爱人,喜欢施舍,胸襟开阔,其实也是收买人心,让众人折服的个人魅力。

这就好比一群人的交往,没有人喜欢吝啬的人,相反都喜欢大度的人,而大度的人在日常中也会容易支配他们的行动,比如说,你在一群朋友中说,今晚我请客,想必捧场的人会不少,而你要说今天我想蹭饭,估计很多人一溜烟就跑了,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结束语:

刘邦自幼不务正业,为何会有一帮能人志士追随他,拥立他当皇帝?其实说白了是刘邦浑身都散发着让其他人折服的个人魅力,无论是大度也好,任人唯贤也罢,都是刘邦这种个人魅力的外在表现。

在很多的史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刘邦其实也没有我们印象中那么差劲,至少在推翻暴秦和与项羽的对决中,刘邦也曾身先士卒,尽管多次失败,但他从不气馁,而正是刘邦的这种“个人魅力”,让他在各种不利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标签: 刘邦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孝公期间做了三件大事 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秦孝公,历史解密

    秦孝公是秦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君主,孝公期间国力大增,三件大事,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秦孝公的招贤令,吸引了大批士子入秦秦孝公以前,中原诸侯十分看不起秦国,认为那是一块蛮夷之地、虎狼之地,秦民粗鄙不堪、野蛮不堪、不开教化,各种高层会议从不通知秦国,秦国的存在感极低。士子游学,从不到秦

  • 朱元璋不花一分钱就能养兵百万,背后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如果对明朝历史有一定了解人,也都基本上知道其中的原因。这实际上就是关于明朝的兵制问题。总的来说,明朝的兵制和唐朝的兵制相差不大,朱元璋在平定天下的时候,就曾定有“卫兵制度”,这其实也就相当于是唐朝时期的“府兵制”。那什么又是府兵制呢?我们知道,在唐朝以前,中国的兵役制度可以说是遍及全民众,也就是呈现

  • 德龄公主揭秘清末难以改革内幕 慈禧是最大阻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德龄公主原名裕德龄,从小随父亲旅居国外,17岁那年随着父亲回到清朝。因通晓外文和西方礼仪被慈禧招入宫中,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受到西方的良好交易,视野开阔的德龄公主在接受西方媒体访谈时,说起满清王朝跨天的真正原因,为何说慈禧是清王朝改革的最大阻碍?为何德龄公主 自认为清王朝的跨台是迟早的事情?现在跟

  • 揭秘:秦朝时期真的管辖云南和贵州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朝,历史解密

    谭其骧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据说他熟读《水经注》,对上面的每一个地名都十分了解。他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已经成为了教科书广泛使用的标志地图。他提出了“版图中国论”,也就是以清朝前期版图为标准,历史上活动在这个版图上的民族都是中国的民族。但是,他画的历史地图受到了当时客观政治因素的影响,因而出现

  • 哥哥被项羽杀死,后来成了刘邦手下的御史大夫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周昌,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在秦末各地都有很多的起义军,每个军队中士兵的数量并不多,但是军队的数量是多的数不过来。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这个人物他是刘邦的老乡,这个人叫做周昌,跟他在一块儿的还有一个他的堂哥叫做周苛,这两个人在军队中发展很好,都受到了重用,不过哥俩确实不一样的结局。他们堂兄弟两个都在沛县担任小小的办事员,等到刘邦在

  • 古代为什么要坚持“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个约定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战国,来使,历史解密

    古代战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条规定,从古至今,大家基本上都能够遵守。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能遵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呢?再说了,来使的存在,有可能把己方的军情刺探去,这对己方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冒着军情泄露的威胁,把来使放走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继承战

  • 朱元璋在明初实行加强中央集权,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历史上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英雄,恢复了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主体地位。也有人说,朱元璋的政策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朱元璋呢?先说朱元璋是不是恢复了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主体地位。这个话题,表面上看起来是确定无疑的。因为朱元璋建国

  • 清朝最得宠的嫡公主是谁?一生享尽荣华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公主是皇帝的女儿,但在皇室内部,公主地位也有不同,地位最高的是皇后所生的公主,称嫡公主,一般封为固伦公主,其次是皇后的养女或妃嫔所生的公主,一般封和硕公主,从宗法上来看,固伦公主的地位远高于和硕公主,甚至比后宫妃嫔的地位还要高,那么,清朝最得宠的嫡公主究竟是哪一位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

  • 元朝虽然时间很短,但做了一件措施却让人难忘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元朝,历史解密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可以说,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经历三次较大规模的兴修,直到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世人称之为:“京杭大运河”。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要长期的生存下去,就要有

  • 既然戚家军的实力如此强悍 为什么后来就不行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戚继光,历史解密

    提起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在当初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支极其强悍的军队,他们不仅有着严明的纪律、极高的战术涵养,甚至就连武器装备,在当时都是十分先进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年他们在对抗倭寇的时候,才能几乎百战百胜,创造出了十分傲人的战绩。不过,说到这里问题也就出现了。既然戚家军的实力如此强悍,为何后来他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