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人没有碘盐如何治大脖子病

古人没有碘盐如何治大脖子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399 更新时间:2024/2/13 0:37:05

很多人都知道碘缺乏可以导致大脖子病,但真正见过此病的人很少,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近些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缺碘,至少不是那么普遍和严重。古人不知道碘元素,更没有碘盐,如果真的缺碘,岂不是大脖子病横行?”你别说,还真是这样。

大脖子病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常见的疾病,至少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记载。它还有一个专门的字叫“瘿”,“婴”原指女性颈部的贝壳项链,加“疒”指颈部疾病,即大脖子病。

古文中对瘿病的描述颇多,其中一些和现代医学观点不谋而合,令人称奇。

地理环境

古人发现大脖子病和地理环境有关,尤其是在山区最严重,比如秦岭、太行、三峡等。如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地形训》记载,“险阻之气多瘿”。西晋《博物志》记载,“山居之民多瘿疾,饮泉水之不流者也。”唐代王龟龄在《夔州》一诗中写道,“夔州苦无井,俗瘿殊可怜。”宋代范成大的文集中有很多大脖子病的记载,比如“入峡初程风物异,布裙跣妇总垂瘿”“自东川入峡,路至恭州,便有瘿俗”。元代有记载,武当山地区“诸宫观庵,岩居者为瘿所厄”。

现代科学的观点是,这些地方往往身处内陆,海产品少,且地表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水土碘含量很低。世界上最典型的缺碘地区,例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和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也是山地。

水源

古人认为饮用水源可能是大脖子病的元凶之一。如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记载,“轻水所,多秃与瘿人。”西汉的《养生方》记载,“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三国时期嵇康的《养生论》记载,“颈处险而瘿,水土之使然也。”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记载,“凡瀑涌漱湍之水,饮之令人有颈疾。”晋代陈延之的《小品方》记载,“长安及襄阳蛮人,其饮沙喜瘿。”南北朝的郦道元在《水经·沔水注》记载,“盐井,食之令人瘿疾。”

这也与现代科学的观点一致。在高水碘地区,即使不吃碘盐也不怎么缺碘。遗憾的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低水碘地区,很容易出现碘缺乏。

女性

古人还发现,女性似乎更容易得大脖子病。如宋代范成大《吴船录》记载,“山水皆有瘴,而水气尤毒,人喜生瘿,妇人尤多。”“峡江水性大恶,饮辄生瘿,妇人尤多。”明代王象春《齐音》记载:“女之滨济居者多瘿。”“城东有黑虎泉,俗传是水神,遂有庙祀。泉势冲突,妇女饮之则瘿。”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女性更容易罹患甲状腺疾病,尤其是孕妇和乳母的碘缺乏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她们一个人扛着两个人的需要量。在某些强制补碘的国家,例如新西兰,政府还建议孕妇和乳母额外补充碘剂。

情绪

古人虽然并不知道激素、内分泌等医学词汇,但他们已经意识到情绪因素和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如宋代陆游《送范舍人还朝》说,“常时念此气生瘿。”元代杨维桢的《碎玉杯》说,“元城老臣怒生瘿。”民间也用“脸红脖子粗”来形容生气的状态。现代医学证实,部分甲亢患者确实有易怒的症状,但古人误以为是因为易怒才得大脖子病,实际是本末倒置了。

现代医学认为,当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过度劳累状态时,更容易罹患各种疾病,甲状腺疾病是其中之一。

治疗

古人不仅观察到甲状腺肿,还通过实践发现了海产品,尤其是海藻,能够治疗碘缺乏病。中医典籍中这方面的记载很多。比如《神农本草经》记载,“海藻,主瘿瘤结气。”《疡医大全》的“四海舒郁汤”加了海带、海螵鞘、海蛤粉。此外,《外台秘要》记载,可以用羊和鹿的靥治疗瘿疾。靥指脸颊,我猜古人很可能是以形补形,将动物的脖颈部位切下,恰好包括了富集碘元素的甲状腺。

古人也曾尝试手术切除甲状腺肿,但受制于当时的医学水平,这种外科手术成功率低、死亡率高。古时有“十人割瘿十人死”的俗语。宋朝诗人辛弃疾说,“累然颈下瘿,割之命随溃。”

比较成功的治疗还是食疗,比如宋代张杲的《医说》记载,“华亭有一老僧,昔行脚河南管下寺,寺僧僮仆无一不病瘿。时有洛僧共寮,每食取携行苔脯同餐,经数月,僧项赘尽消,若未尝病。寺徒仆叹诃,乃知海崖咸物,能除是疾。”东晋葛洪的《肘后方》中还记载了“海藻酒”治瘿疾的方法:以绢袋盛海藻,用酒浸渍。

现在我们知道大脖子其实是由碘缺乏引起的甲状腺肿,但古时人们并不知道碘元素和甲状腺,没有科学手段去研究流行病和地方病,更没有循证医学的概念。古人通过朴素的观察总结出了地理环境、水源、性别、情绪状态等大脖子病的高危因素,甚至摸索出了用海藻治疗的方法,是不是令人敬佩呢?

最后分享一个与此相关的冷知识。在电视剧《芈月传》里,有个秦国贵族叫“樗里疾”,此人风趣幽默且足智多谋,但患有大脖子病。秦国人觉得他脖子上的肿块里都是智谋,因此称其为“智囊”。所以现在说的“智囊团”如果放古代,那可能就是一排大脖子病了……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雅克萨之战的历史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清顺治三年(1646年),波雅科夫率领残部经马亚河、阿尔丹河进入勒拿河,逃回雅库次克。波雅科夫回去后扬言,只要派兵300,修上3个堡寨,就能征服黑龙江。波雅科夫带回的有关黑龙江流域的情报和他提出的武力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打算,引起了沙俄当局的重视和赞许。顺治六年(1649年),雅库次克长官派哈巴罗夫率兵

  • 雅克萨之战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雅克萨之战清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是由于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军民特别是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其次是清军从长期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边界斗争的特点,采取了有效措施,作了较充分的准备。第三是实行了军政兼施的指导方针,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先对侵略者严辞警告,警告无效后,才发兵反击。反击时

  •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尼布楚条约》,俄方称“涅尔琴斯克条约”,是中国清朝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就东段边界等问题进行交涉。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俄历7197年8月28日),中方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等与俄方代表戈洛文等在尼布楚(今

  • 《尼布楚条约》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尼布楚条约》以近代主权国家之间的条约形式,从法律上确定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享有充分的主权。这并非古代粗浅的势力范围划分,而是受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保护的领土主权。这遏止了俄国继续向南扩张,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来自西方的国际法在《尼布

  •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夭折的色楞格谈判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俄历7194年)1月,俄方谈判外交使团组成,以戈洛文为全权大使,弗拉索夫为副使。2月5日(农历一月十三日,俄历1月26日)从莫斯科启程,卫兵多达500人,270车弹药粮草,在路过托博尔斯克时,又增哥萨克骑兵、步兵、火枪手、龙骑兵1400人以上,总人数超过20

  • 中华穿山甲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中华穿山甲(学名:Manis pentadactyla):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哺乳动物。头体长42-92厘米,尾长28-35厘米,体重2-7千克;鳞片与体轴平行,共15-18列。尾上另有纵向鳞片9-10片。鳞片棕褐色,老年兽的鳞片边缘橙褐或灰褐色,幼兽尚未角化的鳞片呈黄色。吻细长。脑颅大,呈圆锥形。

  • 捻军起义发生在什么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捻军起义是爆发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19世纪初开始活动于皖、鲁、豫一带。所谓“捻”,即农村迎神赛会时要搓捻子燃油,因此得名。他们活动分散,每一股称为一捻,少则几人、几十人;多者不过二三百人。越是荒年,人数越多,“居者为民,出者为捻”,多是一些生路艰难的农民群众。捻军的斗争自1853年开始

  • 台湾海峡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台湾海峡,简称“台海”,是中国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连通南海、东海的海峡。北起中国台湾省新北市富贵角与福建省平潭岛连线,南至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岛与中国台湾省鹅銮鼻连线。主要以大陆棚为主,平均水深约60米,最深处水深为88米。海域上的岛屿,除靠近福建的沿海岛屿外,尚有澎湖群岛与台湾省屏东县的小琉球。地理位置

  • 中华田园犬是什么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中华田园犬,传统称呼为“土狗”,北方有的地方又叫“柴狗”,属于食肉目、犬科、犬亚科的一种哺乳动物,长大后肩高约25~55厘米,体重约10~30公斤。属于亟待拯救的本土犬种。以前广泛存在于中国农村及东南亚地区,现在城镇化也广泛把中华田园犬当作宠物狗。物种介绍中华田园犬与早期的狼、中国狼、草原狼外形非常

  • 梅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梅雨,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简介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中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