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时期的英使访华是为了做什么

乾隆时期的英使访华是为了做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844 更新时间:2024/1/22 22:54:17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又称马戛尔尼来华,指的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朝最高当局谈判,想在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的事件。

然而,由于中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的截然不同,而双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在各自的利益上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因此,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并由此导致外交谈判的失败。

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王以补祝弘历八十大寿的名义派出以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为首800多人的使团访问清帝国,并于次年到达。

弘历接到两广总督关于英使来华“进贡”的奏报十分高兴,他命人专门负责接待英国使团。英国使团到了北京,在圆明园休息几天后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参加弘历八十三岁寿辰的庆典。

清政府拟定了一套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双方都兴致勃勃等待正式会见的时候,却在礼仪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按清朝规定,外国使臣朝见清朝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礼。而马戛尔尼认为这样有损大英帝国的尊严,主张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节。弘历得知后非常生气。经过磋商双方达成妥协: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初六万树园欢迎宴会上行英式礼节;八月十三日,正式举行乾隆万寿典礼时行三跪九叩礼。

英使带来的礼品共19宗、590余件,都是当时英国先进科技的代表作,有座钟,天球仪,地球仪,望远镜,还有能够测报气象的仪器,手枪、步枪、榴弹炮等。弘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清朝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分别赏赐英王及使臣、随员一行丝绸绒、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三千多件。

英使团参加完庆典返京后,马戛尔尼递送的表由在京的传教士翻译了出来,原来是英国要求派人常驻北京。弘历以谕旨的形式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交马戛尔尼带回。这时弘历已隐隐感到英使另有企图,便催令他们赶快起程回国。

马戛尔尼离开英国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让他把一封信转交乾隆。马戛尔尼多次想通过和珅向弘历转达信中的意思,都被和珅转移了话题。于是马戛尔尼就按信的内容直接给弘历写了一封信,提出如下请求:开放珠山、宁波、天津等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取消澳门和广州之间的转口税,或照1782年的税率减免;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珠山附近划一个设有城寨的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囤货;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并自由往返澳门;允许英国人自由传教等等。

不难看出,英国在要求双方贸易的同时,也掩藏着殖民扩张的意图。对此弘历断然拒绝,乾隆在给英王的敕书中逐条加以批驳。九月初三,弘历任命侍郎松筠为钦差,专门护送英国使团一行起程离京。并传令沿途地方提高警惕,以防英国人滋事。

马戛尔尼访问失败了。47年后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南京条约》。乾隆时期英国使团想得到而没有得到东西,大英舰队用坚船利炮都得到了。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2004年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世界献血者日(World Blood Donor Day,WBDD)是每年的6月14日。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2004年6月1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历史来源为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

  • 2005年6月14日:国际博客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2005年6月14是第一个国际博客日(International Webbloggers’Day,InWeDay)。以后的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博客们都热烈庆祝这个自己的节日。基本介绍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

  • 1985年6月14日:申根协定签署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申根协定(Schengen Agreement),1985年6月14日,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五国在卢森堡边境小镇申根签署了《关于逐步取消共同边界检查》协定(又称《申根协定》),其宗旨意在取消各成员国之间边境,自由通行,无限期居住,现共有成员国26个。协议主要内容为:一、在协定签字国之间不

  • 1982年6月14日:马岛战争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西班牙文:Guerra de las Malvinas,拉丁语族国家又称:Guerra del AtlánticoSur,译文即“南大西洋战争”,英文:Malvinas War,又称:Falklands War,译文:福克兰群岛战争或福克兰海战,部分媒体简称:福岛战

  • 1868年6月14日:卡尔·兰德斯坦纳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奥地利著名医学家、生理学家,1868年6月14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继续留校,学习化学。因1900年发现了A、B、O、AB四种血型中的前三种,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生理学奖。于1943年逝世。简介卡尔·兰德斯坦

  • 1937年6月14日:美国国旗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美国的国旗日(Flag Day)是纪念美国大陆会议1777年6月14日通过美国第一面由贝蒂·罗斯(Betsy Ross)所设计的正式“星条”旗(当年只有13颗星,因为美国独立时只有13州)。现上面有50颗星。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国旗纪念活动是在1876年庆祝建国100周年时进行的。19世纪90年代,不

  • 科索沃战役的历史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科索沃战役是指1389年6月15日土耳其和塞尔维亚发生的战役,发生在塞尔维亚大公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Lazar Hrebeljanović)领导的巴尔干联军和由苏丹穆拉德一世统领的土耳其人之间,导致了塞尔维亚的沦亡。塞尔维亚拉扎尔大公率领军队在科索沃平原与入侵的土耳其人展开战斗,虽然塞军刺客刺

  • 科索沃战役的后续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科索沃战役的结果就是奥斯曼军队彻底剿灭了塞尔维亚的菁英们。在战役的最后关头,拉扎尔大公被俘并被斩首。但局面却突然出现了一个变数。6月16日,诈降的塞尔维亚骑士米洛斯-奥比利奇,突然成功地刺杀了苏丹穆拉德一世。也有说法认为穆拉德一世被刺是在6月15日的激战当中,克比利奇(Milos Kobilic)在

  • 比特币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并于2009年1月3日正式诞生。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虚拟的加密数字货币。点对点的传输意味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与所有的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

  • 科索沃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科索沃战役是塞尔维亚拉扎尔大公率领军队在科索沃平原与入侵的土耳其人展开的战斗,虽然塞军刺客刺杀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一世成功,但土军王子巴耶塞特一世战场继位,重振军队,最终大破塞军,塞军菁英人物被屠戮一空,此后,塞尔维亚受到土耳其统治长达500年之久。为了纪念战死的英雄,塞尔维亚产生了无数歌谣和作品来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