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切尔诺贝利事故介绍

切尔诺贝利事故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194 更新时间:2024/1/22 5:45:05

切尔诺贝利被称为“鬼城”,于1986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重大事故,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经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可1986年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炉发生了爆炸,后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涵盖了大面积区域,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切尔诺贝利事故迫使切尔诺贝利成千上万人逃离、造成长期的健康、农业以及经济灾难。核辐射污染让这里成为危险区域,至今仍是死城。

21世纪初,核电站及其周围城镇依然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情景,宛如一座鬼城,这里的时间仿佛已经静止。25年过去了,他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依然存在,受害的人们依然没有办法走出悲痛的阴影。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乌克兰语Чорнобильськая катастрофа)或简称“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一件发生在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子反应堆事故。该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第二例是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普里皮亚季城因此被废弃。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于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乌克兰苏维埃共国境内的普里皮亚季市(俄语:Припять; 英语:Pripyat),该电站第4发电机组,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有31人当场死亡,200多人受到严重的放射性辐射,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为消除辐射危害,保证事故地区生态安全,乌克兰和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

1986年4月25日,4号反应堆计划关闭以做定期的维修和测试,并借此机会来测试反应堆的涡轮发电机能力——检查在电力损失的情况下是否仍有充足的电力供应给反应堆的安全系统(特别是水泵)。切尔诺贝利的反应堆设计有一对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力供应,但是柴油发电机无法瞬间动,此时反应堆将使用转动的涡轮作为能量来源,涡轮会和反应堆分离并在自身的惯性下转动。测试为了确定在柴油发电机尚未启动时,涡轮是否能在电力减少阶段仍充足地供应能量给水泵。该类测试早先在其它单位已执行成功(所有安全供应起动),但结果不尽人意(涡轮产生的力量不足以在减少阶段供给水泵动力)。

为了在更安全、更低功率情况下进行测试,操作人员首先断开了反应堆的安全系统,以保证安全系统不会因为实验操作而自动触发。安全章程要求控制杆的最少数量为30个,但自认为经验极其丰富的操作人员深信6个控制杆就够用了。

工程师们认为自己已经重新稳定了反应堆,便在凌晨1点23分04秒开始他们的实际试车实验。反应堆的不稳定状态没有在控制板上显示出来,并且所有工程师们也未意识到危险。由于控制棒的插入机制(18至20秒的慢速完成)和设计结构,控制棒底端设计有石墨,石墨与水却剂接触瞬间导致反应堆反应速率增加,功率的瞬间增大导致管道变形,控制棒在插入管道的三分之一就被卡住了,无法有效地停止反应。

凌晨1点23分45秒,反应堆功率急升至33,000兆瓦,这已达到十倍正功率值。燃料棒开始熔化,蒸汽压力迅速地增加,导致蒸汽爆炸,反应堆顶部移位并被破坏,冷却剂管道爆裂并将屋顶炸开一个洞。由于前苏联为了减少建设费用,反应堆以单一保护层的方式修建。于是放射性污染物在主要压力容器发生蒸汽爆炸破裂之后进入了大气,氧气流入并与极端高温的反应堆燃料和石墨慢化剂结合—引起了石墨火。火灾令放射性物质扩散并污染更广的区域。

2011年1月1日消息,乌克兰政府日前宣布,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现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废墟周围地区将变成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爱德华向北行军占领约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金雀花的理查在韦克菲尔德战役中阵亡,他的长子爱德华四世于1461年继位,成为约克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但是战争还在继续。爱德华在这个时候在和沃里克会师后从西面向伦敦行军。由于和王后向北往丹斯泰堡(Dunstable)的撤退巧合,这使得爱德华和沃里克得以带军队进入伦敦。他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从这个基本上

  • 玫瑰战争的初始阶段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蔷薇战争(又称玫瑰战争;英语: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尽管国王亨利和约克公爵理查的支持者之间的武装碰撞之前就发生过,但玫瑰战争的主要武装冲突

  • 萨尔浒战役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决定“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集中兵力

  • 萨尔浒之战的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萨尔浒之战是发生在明朝统治末期的一次著名的战役,交战双方分别是势力日渐崛起的努尔哈赤所在的女真部落和势力日渐衰弱的大明朝。萨尔浒之战起因一共包括3个部分,一个是努尔哈赤的上台,使得女真部落有了进一步强大的可能,二是明朝与女真之间重重矛盾,使得努尔哈赤下定决心攻打明朝,三是明朝统治混乱,朝廷腐败,努尔

  • 萨尔浒之战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萨尔浒之战是在明朝和后金两个朝代的更替之间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兴师伐明。战前准备明朝方面杨镐的作战方针是:以赫图阿拉为目标,分进合击,四路会攻,一举围歼后金军。明朝兵力方面: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发精骑约三万;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

  • 中华鬣羚的形态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中华鬣羚(学名: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是牛科、鬣羚属动物。头体长140~170厘米,肩高90~100厘米,尾长115~160毫米,耳长175~205毫米,颅全长280~320毫米,体重85~140千克。体高腿长,毛色深,具有向后弯的短角,颈背部有长而蓬松的鬃毛形成向背

  •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天问”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名称,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2020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

  • 萨尔浒之战的结果及其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萨尔浒之战,以明军的失败、后金军的胜利而告结束。此战之后,后金军乘势攻占开原、铁岭,征服了叶赫部,酋长金台吉、布扬古被杀死,余部俱降建州。朝鲜王朝的光海君于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农历五月,派遣使者去后金致谢,从此对后金与明朝采取中立政策,直至后来仁祖反正。萨尔浒、尚间崖及牛毛寨战

  • 萨尔浒之战明朝为什么败得这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发生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可谓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短短五天时间里,大明帝国11万征讨大军被满洲酋长努尔哈赤6万八旗劲旅一举击溃。后金从此崛起成为东北亚的支配性力量。这也是后世所谓明清(后金)战争的第一次决战,拉开了大明王朝解体直至覆亡的序幕。那么,明朝为什么会输掉这场至关重要的大战?如果调整战

  • 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与主要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眼(myopia)。此时检查验光则会提示近视度数,例如通常称近视50度,记录为“-0.50D”。在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进入眼内,其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则形成清晰像,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