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逝世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558 更新时间:2023/12/16 0:31:11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立“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朱自清散文主题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首先,言志表意散文。言志表意类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创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类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选择。

其次,览胜记游散文。《踪迹》《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中有许多为人所称道的览胜记游的散文名篇。朱自清览胜记游散文兼顾并重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描述展示。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松堂游记》《扬州的夏日》《蒙自杂记》等即是将对自然风情的描写和人文景观的刻画紧密融合在一起。

其三,书怀抒情散文。朱自清怀念家人友朋的书怀抒情散文有《给亡妇》《儿女》《哀韦杰三君》《怀魏怀青君》《我所见的叶圣陶》等。即兴书怀抒情的散文有《匆匆》《春》《歌声》《荷塘月色》《择偶记》《飞》等等。

其四,感悟觉世散文。朱自清还是一个不断思索着现实人生的现代作家和教育家,他每每将自我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与读者共分享。他笔下的人生感悟,扎实而不玄虚,真切而不做作,常将觉悟到的宝贵的人生奥秘,通过语言文字搭建的话语平台,尽量地向读者展示出来。如他散文集《语文影及其他》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将人生的诸多体验和感悟,娓娓道出。《谈抽烟》《说话》《沉默》《撩天》《正义》《论自己》《论别人》《论诚意》《论东西》等等。

其五,指摘时弊散文。朱自清在性格上是一个较为平和的人。他对时事政治往往尽量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时势有时候也会逼着平和的人写出“浮躁凌厉”之文,在这些文章中表达了朱自清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指斥时政的有《哀韦杰三君》《执政府大屠杀记》《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等;批判落后社会现象的有《生命的价格——七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等。揭示社会潜在的问题和四伏的危机的有《论不满现状》《论且顾眼前》等。

朱自清的人物影响

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抒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缤密的艺术风格。

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山歌妓卖唱引起的怅惘、矛盾、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1978年8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签字,华国锋、邓小平、廖承志出席,黄华和日本外务大臣圆田直分别代表本国在条约上签字。条约简称《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或“中日友好条约”。这是继1972年9月中日联合声明发表、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公报以来两国关系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中华人民

  • 三国合肥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张辽在白狼山之战后,开始名声卓著、脱颖而出,而合肥战役则使得张辽声名远播,连对手都钦佩不已,更是留下了“张辽止啼”的典故。起因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从征孙权,攻濡须。后来,曹军攻破孙权江西营,擒获孙权都督公孙阳。曹操望孙权军,慨叹孙权军队的军容齐肃,于是撤兵。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孙权亲

  • 慈安太后暴崩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咸丰帝死后不久,慈禧与恭亲王奕訢定计,发动祺祥政变(辛酉政变),处死了肃顺等辅政八大臣,夺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表面上,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以姐妹相称,共同垂帘听政,执掌国家最高权力。可是到了1881年4月8日,年仅四十五岁、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一下子变成了慈

  • 1975年8月13日:国际左撇子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国际左撇子日是8月13日,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左撇子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便,希望能促进在教育、日常生活工具的设计上,重视左撇子的权益并发起对左撇子的相关研究而设立的节日。全世界约有6%—13%的人是左撇子,在中国,左撇子人群至少约8000万,并且这一数字仍在呈上升趋势。1975年的8月13日,美国的一

  • 1704年8月13日:布伦海姆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奥地利、英国、荷兰联军与法国军队于1704年8月13日发生在巴伐利亚布伦海姆村的一次决定性会战,欧根亲王粉碎了当面的巴伐利亚军。马尔桑撤退,交战结束。联军胜利。经过布伦海姆之战(Battle of Blenheim)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中,奥地利、英国、荷

  • 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尔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南丁格尔终身未嫁,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尔在睡眠中溘然长逝,享年90岁。弗罗伦斯·南丁格尔(英语: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英国护士和统计学家,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英国上流社会的家庭。在德国学习护理后,曾往伦敦的医院工作。于1853年

  • 1961年8月13日:柏林墙动工修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柏林墙(德语:Berliner Mauer;英语:Berlin Wall;俄语:Берлинс

  • 逍遥津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逍遥津之战,指的是公元215年,曹魏名将张辽率领七千人迎击东吴的十万大军,先后两次大破东吴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战役后期,张辽率领追兵,以分兵毁桥的战术 ,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差点活捉孙权。孙权蹴马趋津,跳过断桥,才得以逃脱。一些东吴军人被俘。此战化解了合肥之围,又称逍遥津之战,是三国时期合肥

  • 三伏的来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伏”可称“长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土、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

  • 日内瓦公约的建立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日内瓦公约的建立是瑞士人道主义者亨利·杜南努力的结果,1859年他在索尔弗利诺战争中目击到战争的恐怖。1862年亨利·杜南在《索尔弗利诺的回忆》中描写了1859年法、意对奥战争中索尔弗里诺战役的惨状,以唤起世人对于战时救护伤病员问题的注意,并提倡各国创立救护团体。1863年创立红十字会组织的日内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