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巴内特战役的经过

巴内特战役的经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144 更新时间:2024/1/2 5:58:49

巴内特战役是玫瑰战争中陶顿战役后,爱德华与他的对手们又一次的对抗,在这场战役中,爱德华最终夺回了自己的位。

事件经过

再夺江山

1471年的3月,爱德华和理查德从尼德兰出发。勃艮第公爵出钱为他组建了一支1500人的小规模雇佣军,主要由来自弗兰德斯和德意志地区的长枪方阵步兵、长弓射手、火枪手以及炮兵组成。

当时的查理,已经开始他的新式军队改革,第一个实战练兵场就是英格兰。公爵手下还有一支规模不大的海军舰队,用12艘装备着火炮的卡拉克帆船,将爱德华一行人在3月运送到了英格兰东北部诺森伯兰郡登陆。

这一登陆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他的小部队行动迅速,很快就穿过了曾经属于兰开斯特家族死党的珀西家族领地。他本人还对外宣称,自己回国只是要求恢复父亲理查德传给自己的公爵头衔,而不是来夺取英格兰王位的。这一宣传非奏效。

沃里克的弟弟约翰已经带着一支部队北上阻止他前进,但士兵们都不愿意同在军队中依然保有威信的爱德华作战。

深感意外的沃里克立即北上,在昔日兰开斯特家族的大本营考垂,建立了基地。他从各地招募部队,留下新的萨默塞特公爵和亨利六世防御伦敦。兰开斯特家族一边的牛津伯爵则到达了诺丁汉附近的纽瓦克召集部队,准备在当地拦截南下的爱德华。

爱德华一路上遇到不少前来投奔的支持者,其中就有弟弟乔治。当他收到爱德华和理查德的消息,请求他回到约克家族的怀抱后,毫不犹豫的带着一大支部队北上约克。爱德华的兵力已经大大加强,不过依然少于沃里克等人的兵力。

所以在经过诺丁汉时,不愿同牛津伯爵的部队交手。他们就继续快速前进,很快就从牛津部队和沃里克主力部队直接通过。

当沃里克发现爱德华的约克军队已经在南方的伦敦进军时,迅速拔营追赶。他也让人传信给牛津伯爵和自己的弟弟约翰,让他们也带兵南下与自己会师。于是就出现了沃里克伯爵的军队追着爱德华三兄弟向南跑的有趣情形。

结果,爱德华还是在4月11日抢先抵达伦敦。伦敦的市民一贯更倾向于爱德华四世而不是亨利六世,约克军队再次兵不血刃的进入伦敦。负责守城的萨默塞特弃城而去,傻乎乎的亨利六世便乐呵呵地向爱德华投降了。

步入决战场

沃里克的部队此时也逼近伦敦。队伍中又加入了兰开斯特一边的埃克赛特公爵,加在一起足足有15000人以上,号称3万人。爱德华三兄弟仅有7000人的部队抵抗。幸好这时候,忠于约克家族一边的黑斯廷斯领主威廉,带着3000人的部队从南部海滨赶来。约克一边这才凑出了10000人的部队。爱德华随即决定与沃里克一伙人展开决战。

4月13日,约克军队在伦敦以北12英里的巴内特镇遭遇了一支沃里克的前卫部队。经过短促的交战,约克军夺取了小镇,并将这个小镇变成了自己的军营。沃里克和兰开斯特的大部队也已经沿着大道从北面赶来。他们抵达后便占据巴内特以北的一片高地,建立了营地。双方都进行了大战前的最后休整。

第二天,也就是1471年4月14日的凌晨4点,再也按捺不住的两军,开始朝着对手的方向列队前进。巴内特战役终于打响了。

两军同时沿着伦敦通向北方的主干道前进。兰开斯特一边的军队依靠较高的地势,并利用两边高出的山地来保护自己的侧翼。约翰·内维尔的部队成为中央战线的主力,牛津伯爵担任了右翼指挥,埃克赛特公爵则负责了左翼指挥。沃里克自己亲自指挥总预备队,位于全军的二线位置。他在战前主动下马,以此向士兵们表示自己不会因为战局的不利而逃跑。

整个兰开斯特军队战线的背后就是一大片树林,南北大道在此分为两条分别去往东方和西方的支路。这样,万一战局不利,还可以从容地利用树林掩护撤退。

约克军队一边,由爱德华亲自坐镇中央。他的弟弟理查德负责右翼,新加入的黑斯廷斯则是左翼指挥官。因为总兵力仅有对方的三分之二不到,约克人只能在第一线堆砌足够数量的部队,让阵线在长度上不输于对手。他的预备队力量薄弱很多,仅仅是一支为数不多的重骑兵部队。

相比沃里克部队的地利优势,爱德华将军队大部分都部署在了地势较低的开阔地带,只有右翼的理查德分队占据了一小块高地。不过两翼的理查德和黑斯廷斯还是尽可能地靠近两侧的山林,防止兰开斯特军队从他们的侧翼进行迂回。

双方的的布阵依然大体相当,作战计划也如出一辙。两军右翼的理查德和牛津,都是各自军中的主攻部队,其分队会在之后跟进加入战斗。此外,两军还都带来了一定数量的大炮。不过英国本土恶劣的天气再次影响了这些当世的高科技武器发挥,也直接左右了战局进程的发展。

雾中的血战

4月14日,日出的来临并没有让战场上的两支军队能够更清晰地看见对手。厚重的雾气一直满布战场,以至于双方的视线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坏天气降到了最低点。

爱德华原本还期望能进行一次突袭。结果等到约克军队接近目标之时,他们才发现兰开斯特军队一样也已经准备就绪。碰巧在此时,浓雾也稍稍退去,这给了两边远射武器以发挥的机会。

两军的后装大炮首先在薄雾中互相问候。但是这样的能见度,让野战炮兵的作用只能锦上添花,发挥多大效率则全凭上帝保佑。

接着就是英格兰军队的传统保留项目——长弓对射。只是在雾气弥漫的战场上,即便是整队弓箭手进行的大规模抛射,也不能保证箭头就真的直奔目标而去。两边的将领和士兵都尽可能的为自己装备了头盔、护甲和盾牌。这也让处于极限射程内的箭矢,威力再打折扣。

爱德华的雇佣兵,带来了不少欧洲大陆最新式的火绳枪,发射速率和精准度都超过了沃里克阵中的火门枪。这些外国人就像弩手一样站成散兵线,时不时的发射手里的烧火棍,让穿着米兰或者哥特板甲的贵族老爷们都要忌惮三分。

两军队很快就认识到这样的战斗毫无意义,于是不约而同的从右翼发起攻击。理查德和牛津的部队分别发起冲锋,杀向了对面的艾克赛特和黑斯廷斯。双方的战士们还来不及有时间思考和欣赏敌人那一身同样亮丽而雄壮的盔甲,就必须使出千锤百炼的姿势,用武器向对面砍去。

后面的部下与同僚们纷纷大喊着冲了上来。原本较为整齐的队伍逐渐失去了秩序,随后转化成了很多小群体间的对决。晚来的家伙们会从前排人的两侧绕过去,然后撞上对面迎来的敌方迂回者,就地开打。

在经过初期的相持之后,黑斯廷斯与艾克赛特的部队都被从雾气中冲出来的强敌打乱了阵脚。艾克赛特的部队被一点点地向后逼退,完全失去了原先的阵地位置。黑斯廷斯更是羸弱,被牛津杀得丢盔卸甲。

两军的中路主力跟随着右翼分队前进,在稍后遭遇到了对面的主力。爱德华和约翰·内维尔的血战,随即上演。和右翼的情况大体相当,两军的贵族战士们带头冲入敌阵。不过双方都以同样的匀速接近,队伍和整个战线都显得完整的多。

与众不同的是那些爱德华从海对岸带来的弗兰德斯长枪手,他们的长枪方阵让对面的下马骑士们着实有些难受。当兰开斯特家族的骑士们用手里的武器拨开第一排弗兰德斯人的长枪后,第二排枪手的长枪又从第一排敌人的肩上位置刺来。好在爱德华的雇佣军数量有限,否则约克军队会很快在中路打开一个缺口。

尽管如此,约翰的部队依然还是被逼得向后逐渐退去。由于双方在机动时都跟随迂回攻击的右翼部队,所以中路的部队也跟着一起偏向右前方位置。最后整条战线从右至左都发生了一个近乎90度的逆时针旋转。沃里克的一线部队,背靠着南北大道,拼死抵抗着疯狂进攻的约克人。手握预备队的他们,暂时还无法得知自己右翼的战况,坏消息则已经从左翼不断传来。

为了让自己的左翼不至于崩盘,沃里克不断地抽调预备队去往增援,接替那些已经被理查德分队杀的魂飞魄散的逃兵。爱德华本人则在军队的中央指挥战斗,他也不知道自己左翼的黑斯廷斯情况如

实际上,当两军大部分部队还在主干道附近厮杀的时候,牛津与黑斯廷斯之间的战斗早就胜负已分。约克人一边的新军,完全不是兰开斯特家悍将的对手。稍作抵抗就作鸟兽散了。但是贪心的牛津伯爵并没有收拢他的兵力,及时迂回攻击爱德华的本部。

由于雾气造成的混乱,让牛津的兰开斯特军一路追着黑斯廷斯的部队向南杀去。好在,同样是因为雾气的原因,约克人的中路军队也没有发现他们左翼的黑斯廷斯已经被彻底击溃。

结果在之后的几小时时间里,牛津伯爵的部队一直在追击败退的敌人,直到约克军的后方营地巴内特镇。小镇内的防御部队虽然人数很少,也对敌军的到来倍感意外,但还是拖住了牛津的部队相当长时间。

最后,当兰开斯特一边的不少士兵可以放心的进行劫掠时,牛津才想到应该进行迂回攻击。于是在混乱中,他留下了不少兵力打理战利品,仅仅率领800精锐沿着大道返回北面的战场。如果他的这些部队能够成功的从后方攻击约克军队,势必让他们在惊慌失措中全面败退。

可惜,在雾气的干扰下,牛津和他的部队直接走到了已经转向东面的约翰·内维尔部背后。受到突然惊吓的兰开斯特中央阵线,在雾气中根本看不清来者所佩戴的家族标志,误以为这是一支约克人的军队。毫不留情的他们,开始向后方射箭。

遭到莫名其妙射击的牛津伯爵也非常震怒。作为兰开斯特阵营的铁杆,他很自然的认为是不可靠的沃里克已经叛变。

因而,他和他的士兵一边还击,一边退出了战场。他如此冒失的来去匆匆,彻底葬送了整支兰开斯特军队。尤其是约翰指挥的中路部分,大家都纷纷谣传牛津已经叛变投敌。不少人在愤愤不平中开始撤退,以免被包围后遭到屠杀。

致命一击

此时已经临近正午,雾气逐渐散去,阳光自南面的天空投向整个战场。爱德华突然觉得远处的视线变得清晰而开阔。他在队伍中远远望见兰开斯特人已经乱作一团,知道反击的机会终于到了。

随着信号旗与号角响起,一直部署在约克军第二线的100名重装骑兵,终于开始杀向战场。虽然数量不多,他们却被用重型骑枪和板甲武装到了牙齿。连胯下的坐骑都装备了精良的马甲,非常适合于冲击敌阵。

已经乱作一团的兰开斯特军队,被这些重骑兵从背后发起了致命一击。约翰·内维尔的部队首先溃不成军,他本人在乱军中当场丧命。接着是艾克赛特的部队开始后撤,对面的理查德也终于发起了追击。

尘埃落定

位于兰开斯特军队第二线的沃里克伯爵,依然在指挥残存的部队有序撤退。作为英格兰当时最好的将领之一,轻易的认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望着洪水般溃退的兰开斯特部队,对面枪矛林立的约克部队逐渐压来,他也终于感到绝望了。

尽管爱德华四世下令将沃里克活捉,但是在命令抵达之前,他就被一名懒得识别家族纹章的约克士兵杀死。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宁远之战的战争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宁远之战是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此战明军取得胜利,后金军战败,这也是首次明军打败后金军。明廷情况1621年(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后金军继辽沈之战获捷后,又克广宁(今辽宁北镇)等40余城堡,并企图进兵

  • 广宁之战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广宁之战中大明朝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战略,也有着不同的结果,是胜是败,是输是赢,皆在选择的一念之间。一切的源头都要追随到大明王朝万历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历1616年,努尔哈赤借十三幅兵甲起兵,在赫图阿拉称大汗,建立女真人的帝国大金,在历史上称为后金,第二年努尔哈赤便以七大恨誓天,正式向大明朝宣战。明军准备

  • 广宁之战的战争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广宁之战,袁崇焕组织军民坚壁清野,协力共守,铲除奸细,凭坚城用大炮,配以火攻,杀伤后金军1.7万人,挫败了努尔哈赤夺占辽西和山海关的企图,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使明朝军民重新树立了战胜后金军的信心。伤亡记载《明熹宗实录》记载:“(宁远)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攻具焚弃,丧失殆尽。”《清太

  • 玫瑰战争结束的标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亨利七世继位为玫瑰战争结束的标志,为了缓和政治矛盾,并加强自己成为英王的合法性,1486年1月18日,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亨利七世同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举行了结婚典礼,他们原本就都是爱德华三世的后裔。亨利七世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平息了对其继位的争论,更以这场敌对家族之间的

  • 温室效应的原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

  • 温室效应的气候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对流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即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

  • 温室效应的环境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温室效应为地球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气候转变,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等。1、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这转变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外。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

  • 温室效应的经济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全球有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范围以内,其中大部分住在海港附近的城市区域。所以,海平面的显著上升对沿岸低洼地区及海岛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例如:加速沿岸沙滩被海水的冲蚀、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远的内陆地方。1、农业实验证明在CO2高浓度

  • 角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角石,古无脊椎动物,具有坚硬外壳的头足纲动物的总称。简介角石具有坚硬的外壳,顾名思义,角石外壳的形状象牛或羊的角,一般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或盘卷的。角石从开始发育到最终长成,壳的直径逐渐变大,肉体生长时不断前移并分泌钙质的壳,最后着生在壳体最前部,形成住室。住室后面向壳的尖端一方则形成一系列的气室,

  • 火星探测器的发展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火星探测器,是一种用来探测火星的人造航天器,包括从火星附近掠过的太空船、环绕火星运行的人造卫星、登陆火星表面的着陆器、可在火星表面自由行动的火星漫游车以及未来的载人火星飞船等。1960年,前苏联向火星发射了火星1A号探测器,它是人类探测火星的开端。1964年,美国成功发射水手4号火星探测器,它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