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孝文帝迁都的过程

孝文帝迁都的过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576 更新时间:2023/12/19 2:00:17

太和十七年(493)八月,孝文帝拜辞冯太后永固陵,率领群从百官,步骑百余万从平城出发南伐。命太尉拓跋否与广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以河南王拓跋干为车骑大将军,负责关右一带的军事,与司空穆亮、安南将军卢渊、平南将军薛胤等共同镇守关中。

临行之际,太尉丕奏请以宫人相从,孝文帝厉声斥责说:“临戎不谈内事,不得妄请。”大军列队出城,一路之上,阵容整齐,浩浩荡荡,所过之处,秋毫无犯,经恒州、肆州,于九月底抵达洛阳。

时值深秋,阴雨连绵,大军就地休息待命,孝文帝则冒雨巡视洛阳故宫旧址,可眼前呈现的却是一派断坦残壁、杂草丛生的破败景象,他感慨系之地对侍臣说:“晋室不修功德,宗庙社稷倾于一旦,荒毁成这个样子,朕实在感到痛心。”

说完,潸然泪下,吟诵起《黍离》诗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接着,观洛桥,临太学,观石经。在洛阳稍事休整后,又诏令六军继续南进。

孝文帝身着戎装,手执马鞭,策马冲在队伍的最前面;群臣们经长途行军跋涉,疲惫不堪,都不愿冒雨继续前进,于是纷纷跪于御马之前,磕头泣谏,请停南伐。孝文帝故意责问道:“庙算已定,大军将继续前进,你们还啰嗦些什么?”

尚书李冲等人谏道:“此次举动,天下人都不愿意,唯独陛下要这样做;臣不知陛下违众南伐,究竟是为了什么?臣等敢以死相请。”孝文帝大怒道:“我方要经营天下,统一全国。你们这批儒生,屡屡阻疑大计。若再胡言,当以军法从事。”

安定王休等人又再三哭谏,孝文帝余怒未息,乃晓谕群臣说:“这次兴师动众,规模不小,动而无成,拿什么向后世表示?如果就这样班师,怎能垂名千载!若不南征,即当迁都于此,机不可失,诸位王公大臣以为如何?计议已定,不得旋踵。想迁都的站到左边,不想迁都的都站到右边。”

话音刚落,安定王休等人一齐站到了右边。南安王桢等人见势不妙,赶紧进言道:“古人说‘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若停南伐之谋,迁都洛阳,这才是臣等的愿望、百姓们的一大喜事啊!”群臣齐呼“万岁!”当时许多鲜卑大臣虽不愿内迁,但更畏惧南伐,故只得相从,不敢再提出异议,遂定迁都大计。

驻跸洛阳

洛阳久经战乱,旧时宫室残破不堪,孝文帝驻跸洛阳西北角的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一有闲暇,常亲诣寺内,与僧侣讲论佛义。城东北有上商里,殷顽民昔日所居之处,孝文帝改名闻义里,命朝士居处其中;朝士们迭相讥刺,不久竟纷纷离去。

这年十月初,下诏征召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臣董爵共同负责营建新都洛阳;随后,率众北巡,自金墉西入河南,经虎牢城(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在滑台城东设坛祭庙,把迁都的事情告诉祖宗。又命安定王休率领从官赴平城迎取眷属。十一月,徙居邺城行宫。

任城王澄至平城,留守百官始知迁都,莫不惊骇。澄援引古今迁都史实,多方开导,细加解说,众人无不折服。澄遂驰马南还邺城,孝文帝得到奏报,十分高兴地说:“若非任城,朕迁都大业难以成功。”

正式迁都

太和十八年(494)三月,孝文帝北巡至平城,临太极殿,引见留守百官大议迁都。他晓谕群臣说:“朕将迁都洛阳,诸位大臣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燕州刺史穆罴首先出班跪奏道:“迁都事大,依臣愚见,不宜迁都。”孝文帝平心静气地问道:“你就讲讲不能迁都的理由吧!”

穆罴振振有词地说:“国家北有柔然之冠,南有荆扬(指南齐政权)未曾宾服,西有吐谷浑之阻,东有高句丽之难。四方未能平定,国家尚待统一。以此相推,所以不可。况征讨四方,需要大量戎马,如果没有马,怎能取得胜利?”

孝文帝反驳说:“马常出北方,牧场设在代郡,何必担心无马?今代郡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正因这个缘故,所以要迁都中原。”穆罴仍不服气,接着非难道:“臣听说黄帝都于涿鹿。以此说来,古代圣王不必都要定都中原。”

孝文帝应声答道:“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也迁都河南。”尚书于果接着奏道:“臣不以为代郡胜过伊、洛之美,但自先帝以来,久居此地,百姓已安,一旦南迁,众人未必乐意。”平阳公丕以老臣自居,也带着责备的口气说:“陛下去年亲率六军南讨萧氏,到了洛阳,派任城王澄至平城宣旨,命臣等议论迁洛。初奉恩旨,心中惶惑。迁都大事,应当讯问卜筮,审定是否大吉,然后定夺。”

孝文帝耐心地回答道:“周公、召公是古代圣贤,乃能卜居相宅,往营洛邑。今日没有这样的圣贤,占卜又有什么益处!况且《左传》上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黄帝占卜不成功,贤哲天老也说是‘吉’,黄帝听从了他的话,终至昌盛吉利,这样,具有全德的人预计未来就比龟卜还正确。作帝王的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哪能常居一地!朕的远祖,世代居于塞外荒凉之地;平文皇帝开始都于东木根山,昭成皇帝营建盛乐(今内蒙呼和浩特市)新城,道武皇帝又迁都平城,朕为什么就不能迁都中原?”

一席话说得众人哑口无言。前怀州刺史青龙、前秦州刺史吕文恩等虽仍抱着顽固态度,也都辞屈而退。第二天,孝文帝亲临朝堂,宣布诏令,部分迁都洛阳。

十月,以太尉、平阳公丕为太傅,录尚书事,留守平城。孝文帝拜辞太庙,奉迁祖宗牌位,从平城出发,经邺城,于十一月下旬回到洛阳。

为清定流品,他以清河大族、尚书崔亮为吏部郎,负责选举;为解决迁洛后战马缺乏的问题,他命后军将军宇文福巡视牧地,选定洛阳稍北的河南孟县一带作为新牧场,取名河阳牧场,每年从河西走廊的河西牧场将大批牲畜先徙牧并州(今山西一带),再步步南迁到河阳,这样可使牲畜渐习水土,不至死伤。河阳牧场常年畜养戎马十万匹,杂畜无数,以宇文福为司卫监,专事管理,致使牲畜蕃滋,略无耗失。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孝文帝迁都后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

  • 古人为什么养门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部分先辈(贵族)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习惯,即供养门客。就当时而言,这些门客基本不用负责劳作,且每天都有专人负责他们的饮食。更有甚者,在本国已经非常贫穷的情况下,这些门客依然可以获得最基础的温饱补给。但问题在于,这些古代先辈们为何要供养大批的门客,这些门客到底能带给他

  • 古代门客是现代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门客这是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盛行的一种职业。那时候的门客又被叫做食客。他们是为辅佐主人而生的,也是贵族们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地位,都招收精通各种事物行业的人才。凡是投奔到他们门下的,他们都收留下来并供养着他们,这些被供养的人就称之为“门客”。门客们会为他们的主人

  • 龙涎香实际上是鲸鱼的便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龙涎香,也称龙腹香(在西方又被称为“灰琥珀”),是一种呈阴灰色或黑色的固态腊状可燃物质,具有其独特的甘甜土质香味(类似异丙醇的气味)。龙涎香的实质是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有的抹香鲸会将其吐出来,有的则会从肠道排出体外,仅有少部分抹香鲸将其留在体内。排入海中的龙涎香起初为浅黑色,在海水

  • 2021年6月24日:阿基诺三世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出生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政治家,菲律宾第15任总统。2021年6月24日,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三世病逝,终年61岁。个人简介1998年阿基诺三世步入政坛,当选菲律宾国会众议员。1999年开始在菲律宾自由党内任职,先后担任秘书长、副总裁、副主席。2007年在菲律宾国会中期选举中当选

  • 中国古代做官途径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自周代起,朝廷就已经很注意官吏的选拔工作。有些官吏可以世袭,但不是所有官吏都能世袭,自产自销者只是一小部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间的征逐吞并愈演愈烈,各个小国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全社会都希望有个客观标准来解决复杂的人事问题。秦国政治家商鞅,大胆否定了“世卿世禄”的世袭弊政,实行以军功选官的崭新制度,

  • 古代散官是什么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隋朝,包括之后的唐朝,官位主要分四类: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位。职事官最好理解,就是实际职务,你是市长就是市长,管一个市的政务,实实在在的国家干部。散官就是虚职,看着是官,其实不是官,只是用来定品秩,啥事不管。魏以前叫一千石,两千石,魏以后称呼一品、二品、三品一直到九品,史学家行话叫“九品中正制”,

  • 古代如何处理难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我们都知道妇女产子是大事,俗话说是过鬼门关,是女人都要过这一关的。现代女性如果难产,医生可以通过娴熟的剖腹产技术挽救产妇和胎儿的生命;但是在古代这项技术的死亡率极高,多数人可能会一尸两命。那古代没有剖腹产,那“难产”时该怎么办?答案或许有点让人意外。首先我们说到古人破腹产,不翻书还真说不出多少道道来

  • 古代人生孩子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热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老爷,少奶奶要生了。”“快请接生婆,通知伙房烧热水。”是不是这个场景很熟悉,是不是在哪看过这个场景,是的,电视里面古装剧生孩子的一幕,古时候生孩子和现在是没有办法相比的,现在是有消过毒的产房,古时候只能在自己家生产。今天帮妈就给大家说一下,古时候生产为什么所有的都要热水。现在生孩子有妇产科医生帮助

  • 古代用什么保温热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保温瓶、保温杯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尤其是冬季,有了能保温的杯瓶,意味着能随时喝到热茶。否则,就只能随用随烧,或者只能喝凉茶了。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尤其是贵族,为此他们发明了鉴缶。鉴缶类似冰箱,其分为外鉴内缶两层,内层缶中盛放需要保温的酒或者食物,而鉴和缶之间的空隙放热水,这样就能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