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为什么要画押按手印

古代为什么要画押按手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680 更新时间:2024/1/20 23:02:00

大家在看很多案件侦查的时候甚至看很多关于悬疑的电视剧时候,都会用到指纹这种东西。这世界上的人总有那么一个两个会很相似,但是指纹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就算是双胞胎指纹也是不一样的。而掌纹指纹在古代,我们国家其实也是有的。

比如说我们常在电视剧上面看到的摁下指纹签卖身契等等。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当时的古代并没有指纹识别那么为什么还要按手印呢?这就需要解释一下了。小编来说说:古时候没有指纹识别,为啥还要按手印?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化遗址上,出土的陶器上面,就有作为标记的指印。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周代泥印上,更清晰印着拇指印痕。“画押按指纹”这事,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我国古代关于指纹断案最早的记载是在代,著名的大宋提刑官宋慈,在他写的洗冤录中就存在使用指纹来断案的方法。

不过认识到通过指纹可以识别一个人的方法并不是宋慈发明的,1927年德国罗伯特·海因德尔就在其《指纹鉴定》一书中说,最早提出通过指纹识别一个人的第一人是唐代的贾公彦。古人发现,一个手指不管按多少次,指纹都不会改变。

于是押指纹甚至押手掌印,就成为了作为本人确认担保的重要凭据之一。古人不像现在有义务教育,大多数农民都不识字,更不会写字,于是就用按手印的方式来替代签字。但比起现代人熟悉的“按指纹”来,中国古人应用“指纹识别”技术,更多还是“按手纹”,《周礼》的说法叫“下手书”,唐朝人叫“画指券”。

也就是在订立契约的时候,签约甲乙方以及中间人,都要把手指在纸上平放,画下食指上三条指节,这种证明方式,在唐代契约里常叫“画指为信”。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契约里,包括借钱与购买的契约,都有这样鲜明的“画指券”。

我国古代人口虽然比不上现在,但人口数量却也不少,因为阶级的原因,不会像今天我们一样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读书识字是地主贵族的事,而占大多数的贫苦百姓是没有能力接受教育的,文盲居多,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那么如解决在一些文件上既安全又有效地确保本人已了解文件呢?在这种情况下,古人便想出了画押,按上自己的手指印,以示自己已同意。

有文化会写字也不是人人都有的技能,甚至还有很多一部分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所以相比之下,画手印似乎是最便捷又安全的方法了。

古代没有指纹识别技术,但是古代是有指纹对比技术的。在古代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指纹比对技术,只是当时没有相应地技术作为支撑。而且很多时候并不只是按压指纹的,而是整个掌纹,通过专人人工肉眼对比的方法,也是可以来判定识别身份的。

在唐代的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指纹识别”的概念。唐朝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个小故事:一名唐朝士兵因为缺钱,就一位和尚借了一千钱,月利息一分。双方约定,如果被借方需要,那么可以立即向借方索取所有的本金和利息,此时如果借方拿不出钱,则被借方可以拿走借方家中的所有财产。

为避免空口无凭,双方立下字据后,还都按了手印。这说明在唐朝的时候,民间借贷已经借助于按手印来保障双方权益了。当然,中国古代“指纹识别”技术悠久,“指纹造假”的历史,也同样悠久。

《宋史》里就记载了这么一桩雷事:永新县龙家恶霸少爷诱使良民赌博欠下巨债,然后要挟事主偷出家中母亲的手印,然后伪造文书霸占其田产。却被知县元绛看出破绽:通常都是先写文书再按手印,这张文书上的文字却盖住了手印,分明就是有假。果然一声拍案怒喝,吓得龙少爷乖乖认罪。古代技术条件下,“指纹识别”这事,也确实是火眼睛就的硬功夫。

而且古代人是非常讲诚信的,他们人为“举头三尺有神明”,按了手印就是一种承若,反悔是要遭到报应的,所以画押按手印是有很高的公信度,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在这一点上,现代人完全无法和古人比。

因此,虽然没有指纹识别仪器,但是,是有指纹鉴别技术的,所以画押按指纹也成为了最快捷方便的方式。他们认为按下指纹后一旦食言,就会招致神灵的惩罚,所以不敢轻易违反,像是让犯人简单地按个手印,也意味着他已经彻底承认所犯下的罪,因此很多被冤枉的人,就算是死也不愿画押。

而国外对于“指纹识别”的应用,其实也深受古代中国的影响。早在公元九世纪中叶时,阿拉伯人索拉曼的《大唐风情》里,就详细记录了唐朝商人“画指券”订立契约的场面。与此同时代的日本,也出台了“按食指指印为证”的法律。“指纹识别”的方式,这才陆续在各国扩散,催生了影响至今的指纹学。以这个意义说,中国古代的“指纹识别”,就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北京九门都是干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朝代最多的城市,所以北京的建设也是相当的具有代表性,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门多。北京九门是指明、清北京内城的9座城门,分别为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东面的东直门、朝阳门;南面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又称前三门;西面的西直门、阜成门。当年内城九门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

  • 古代女扮男装为什么看不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现在娱乐行业欣欣向荣,各种影视剧也是遍地开花。但我们在看某些古装电视剧之中,有一个情节的发生却始终令人迷惑不解。那就是“女扮男装”,经常性出现一个大家小姐女扮男装外出玩耍娱乐结交好友,但大家却都发现不了。可对作为上帝视角的我们看来,这女子女扮男装的如此明显,难道那些男人都瞎了吗竟然看不出来?而更令人

  • 古代的女子为什么只能穿裙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首先需要普及的是:在汉武帝之前是没有裤子的,不仅女人没有,男人也没有。但不要傻傻以为大家都是赤裸相见,只是他们只穿裙子或“裳”。到春秋战国时期终于有了裤子的记载,男人开始穿“袴”,也就是开裆裤。不管怎样也算是条裤子,可是女人却一直没有,这是为什么?女子穿裤子有违道德那个时候的人们把女人是不是穿裤子和

  • 洛阳是古代哪些朝代的首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事实是十五朝古都,“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说法,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加上西汉、武周两个朝代的都城,总共十五个正史(《二十五史

  • 孝文帝迁都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太和十七年(493)八月,孝文帝拜辞冯太后永固陵,率领群从百官,步骑百余万从平城出发南伐。命太尉拓跋否与广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以河南王拓跋干为车骑大将军,负责关右一带的军事,与司空穆亮、安南将军卢渊、平南将军薛胤等共同镇守关中。临行之际,太尉丕奏请以宫人相从,孝文帝厉声斥责说:“临戎不谈内事,不得妄

  • 孝文帝迁都后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

  • 古人为什么养门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部分先辈(贵族)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习惯,即供养门客。就当时而言,这些门客基本不用负责劳作,且每天都有专人负责他们的饮食。更有甚者,在本国已经非常贫穷的情况下,这些门客依然可以获得最基础的温饱补给。但问题在于,这些古代先辈们为何要供养大批的门客,这些门客到底能带给他

  • 古代门客是现代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门客这是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盛行的一种职业。那时候的门客又被叫做食客。他们是为辅佐主人而生的,也是贵族们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地位,都招收精通各种事物行业的人才。凡是投奔到他们门下的,他们都收留下来并供养着他们,这些被供养的人就称之为“门客”。门客们会为他们的主人

  • 龙涎香实际上是鲸鱼的便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龙涎香,也称龙腹香(在西方又被称为“灰琥珀”),是一种呈阴灰色或黑色的固态腊状可燃物质,具有其独特的甘甜土质香味(类似异丙醇的气味)。龙涎香的实质是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有的抹香鲸会将其吐出来,有的则会从肠道排出体外,仅有少部分抹香鲸将其留在体内。排入海中的龙涎香起初为浅黑色,在海水

  • 2021年6月24日:阿基诺三世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出生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政治家,菲律宾第15任总统。2021年6月24日,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三世病逝,终年61岁。个人简介1998年阿基诺三世步入政坛,当选菲律宾国会众议员。1999年开始在菲律宾自由党内任职,先后担任秘书长、副总裁、副主席。2007年在菲律宾国会中期选举中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