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火器那么强为什么打不过清朝

明朝火器那么强为什么打不过清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727 更新时间:2024/2/7 13:38:48

明朝末期,清兵入关,但是在明朝时期,军事力量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明朝时期的火器,可以说是非常领先的,很多文献记载当中,明朝的火器都是很厉害的武器。不过为什么明朝既然有这么厉害的武器,却还是打不过武器落后的清兵?明朝输给清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武器吗?但是武器明明要更先进,为什么还是战败?

在我们的印象里,冷兵器的军队是打不过热兵器军队的,清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晚清落后的装备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被虐得体无完肤,丧权辱国。其实清朝曾经也有辉煌的一面,那就是依靠冷兵器打败了装备热兵器的宗主国军队,明王朝的军队,成功入主中原。装备热兵器的明朝军队怎么会输给只靠弓箭、大刀的后金?

明军的失败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明军引以为傲的火器部队曾一度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把十几万的日军送到大海里喂鱼,短短几十年,明军由原来的刀俎变成了砧板上的鱼肉。这个转变与明朝内部落后的生产体制有关,明朝末年党争不断、政治腐败,加剧了体制的腐败。

明军内部拥有大量的火器不假,但这些火器的质量却非常差,电影《大明劫》里面有一个场景,孙传庭考核火器的使用情况,结果很多铳都发射不出去,且精度也是偏得离谱。明军火器质量差在戚继光时期就存在了,在他自己的《练兵实纪》有记录到明军的火器弹药和枪的口径不匹配,即使弹丸放得进去,点火装置又不好用,效率极低。在戚继光时期的明军的火器就存在如此严重的质量问题,到崇祯时期更是雪上加霜。

明军的科技水平低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嘉靖年间,广东、四川、辽东等地区都有兵工厂,生产规模化,新式武器也不断开发,现代战争的水雷、机关枪等武器在明朝都有雏形。但生产体制的落后彻底禁锢了明朝的开发能力,尤其是在张居正死后,万历亲政,军工生产一落千丈。

明军生产体制部门多,相互制约,比如火力强大的鲁密铳、鹰扬铳炮,各部门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从中获取一些利益,各部门彼此争吵,相互打击、压制,结果这两款武器都不了了之。工匠们因为没有验收部门,得过且过,质量怎么可能好,如果像秦军那样在兵器上刻上工匠的名字,相信明军的火器必然会是上盛的。

明军的落后还体现在人的身上,李如松死后,辽东的军备也日益废弛,这才让努尔哈赤有了可乘之机。明军虽然人数众多,又是实行卫所制度,军事训练松懈,以当时明军的装备水平,最好的野战方式是结阵而战,两翼由骑兵保护。

戚继光早期建立起了一种车阵,这种车阵以“佛郎机”炮为主体,火箭、铳、骑兵为辅的阵型,“佛郎机”是一种后填装炮,射速快,每分钟可以发射5-9次,这套阵型曾打得后蒙和日本毫无还手之力。但这套阵型需要较好的训练水平和兵种的协调,特别是火器兵的训练,但明朝后期的明军的训练水平可以说是鸡肋,军队缺编,训练水平糟糕到一些火器兵连队列和发射号令都不懂,基层指战员战斗经验缺乏,连将帅对阵法也是一脸懵逼,再强大的武器、战术、阵型没有训练保障也只是摆设。

萨尔浒战役开始时,明军中的五千火器兵竟然连枪都没摸过,临时加班加点操练,战役开始时无论是杜松还是马林都没有按照戚继光的战法要求去作战,当时的明军却是一轮齐射之后,用骑兵和后金骑兵对冲,明朝那些骑兵那是后金骑兵的对手,结果就是溃散被歼。

后金军的套路都是主动进攻,明军防守,清除明军的两翼骑兵后,再切断明军的补给,明军粮草不足,被逼放弃营盘出来野战才被歼。如果明军固守,不主动进攻,保护好后勤,后金军是拿明军没办法的。

将火器部队和骑兵分开来使用,没有发挥出车阵的威力,在机关枪没出来之前,单靠射速慢的枪很难抵抗大规模的骑兵冲锋,再加上精度差,50米开外完全凭运气,连同时期的西方火绳枪都需要靠排枪和近距离来提高射击精度,这种排队枪毙的阵型也需要极高士兵素质才能完成。

明军“缺钱”,明朝末年的税收陷入了一种怪圈,就是朝廷拼命的加税,但朝廷却看不到钱,甚至欠税,一些省份竟然三年未缴税。钱都进了那些地主富商的口袋,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破产,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上,而明朝的士绅优待政策,这些人不交税或少交税,导致了明朝中央财政的危机,也加剧内部混乱状况。缺钱是导致明军缺编、缺训、装备差的主因。

反观后金这边,努尔哈赤一开始的确靠弓箭、大刀吃过明军火器的亏,但努尔哈赤是个厉害的角色,造反之初就开始研究明军的火器,并雇佣汉人工匠提供技术,用大量貂皮换取火药这些资源。到辽沈大战时,已经能很熟练使用火器,到了后期,后金军的火器装备水平与明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辽阳大战,明军用大炮猛轰,八旗军居然能与明军对轰,且火力还比明军强,明军的杀手锏部队-----火器部队,只有七人生还,可见八旗的火力之猛。八旗也不是那种原始的骑兵冲锋模式,遇到攻城战,步兵下马作战。

明军后期引进的红夷大炮也为八旗做了嫁衣,红夷大炮是一种守城或攻城兵器,笨重、射速慢,明军却用来野战,被后金掠夺过来的汉人工匠王天相制造出,并批量生产,迅速投入到大凌河战役,对明军杀伤极大。

明军最大的失败是在人的身上,战争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明军有众多火器,如果兵员训练有素,火器加上其它兵种配合,即使火器次一点,萨尔浒之前也许就没有后金的事了。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火器为什么打不过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明朝是对火器最重视的一个。从明朝建立的初期,明朝军队就已经开始使用火器了。在与蒙古骑兵作战的过程中,明朝军队多次使用火器。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朝军队装备的火器越来越多。但是在明朝末期,拥有大量火器的明军,为何总是打不过清军的骑兵。其实不是清军过于强大,而是明朝自身出了问题。早在朱元璋

  • 中国火器为什么会落后西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有一段关于火药与焰火的记载:最后,我们应该谈淡硝石;这种东西相当多,但并不广泛用于制备黑色火药,因为中国人并不精于使用枪炮,很少用之于作战。然而,硝石却大量用于制造焰火,供群众性娱乐或节日时燃放。……我在南京时曾目睹为了庆祝元月而举行的焰火会,这是他们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场合我估计

  • 中国的火器为什么没有能发展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中国在唐朝末年最先发明了火药,宋朝最早制造出管形射击武器,直至14世纪末期即明朝建立之初在火器方面还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明朝初期永乐大帝还专一的创新出了一支纯火器的队伍,那就是我们熟知的神机营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支全部装备火器作战的队伍,足足领先了世界各国百余年。也正是有了这支队伍才让永乐大帝一生中五

  • 农耕民族为什么打不过游牧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游牧民族是活跃在北方草原的一个庞大族群,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民族的劲敌。众所周知,游牧民族人口少、生产力落后,无论经济、文化还是科技都远远比不上农耕民族。但历史上,农耕民族在和游牧民族的斗争中往往处于下风,经常被游牧民族压着打。那么为何人口众多、生产力发达的农耕民族打不过野蛮落后的游牧民族?下面小编就为

  • 游牧民族为什么不种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对中国古代历史稍微了解的读者都知道,中国古代史,基本上可以被归类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角力史,古代中国的王朝也随着两种文明形态的更替兴衰,分别在农耕王朝和游牧王朝之间切换。在工业文明还未出现的时候,气候就是对农耕王朝政权影响最大的外在因素。大致看一下中国的古代史,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时候,中国古代的农耕

  • 为什么游牧民族战斗力都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游牧民族是活跃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庞大族群,历史上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游牧民族之所以那么让人头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民族拥有强大的骑兵,游牧民族骑兵的战斗力杠杠的,满清和蒙古靠着十几万骑兵就得了天下。那么游牧民族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第一,马骑的好。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马背上,每个人都是优秀的

  • 袋狼长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袋狼(学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肩高约58厘米;体长约180厘米,这个长度包括48-61厘米的尾巴;体重30千克。体型瘦长,脸似狐狸,嘴巴可以张成180°,经常潜伏树上,然后突然跳到猎物背上,一口可以将猎物的颅骨咬碎。袋狼的背上布满条纹,因其身上斑纹似虎,又名塔斯马尼亚

  • 伯希和是怎么偷盗敦煌壁画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第二个前来敦煌盗宝的人是法国的伯希和。伯希和是专门研究中国学问的汉学家,除了精通汉语之外,还懂得几种中亚流行的语言。从1899年开始,他供职于设在越南河内的法国远东学院,曾在1901年前往中国购买书籍、绘画和美术品。他在语言上的天赋和对中国图书版本学的知识,为他后来盗窃藏经洞文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大

  • 天空出现的巨型光柱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沈阳浑河附近的商场上空出现了罕见的奇观,巨大的光柱从天空中照射下来,光柱上还有不少横线,看起来就像是天梯,引发现场不少人驻足拍摄。那么,这种奇特的光柱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会不会是海市蜃楼呢?至于此次出现在沈阳的光柱,并非是海市蜃楼,那里并没有出现可辨别的景物。既然不是海市蜃楼,那又是什么现象呢?或者说

  •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者酿造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时间,当时中国的东北全境便沦陷在了日军的铁蹄之下。九一八事变应该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可耻的事件。可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当时东北最高行政长官张学良面对如此局势竟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三十万东北军面对一万多关东军竟然不战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