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身边的幕僚刘伯温,居然是朱元璋最讨厌的人

朱元璋身边的幕僚刘伯温,居然是朱元璋最讨厌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503 更新时间:2024/1/10 1:46:13

众所周知,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有两大派别,一是李善长领衔的淮西派,二是刘伯温领衔的浙东派。对于刘伯温,朱元璋的态度是先扬后抑,打天下时,对刘伯温以老师相待,极尽拉拢之能事,建国后却翻脸打压,甚至逼着刘伯温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迫于形势,刘伯温硬着头皮也写了《乙卯岁早朝》这样的应景文章,但君臣二人却由此拉开距离。从士大夫的分类来讲,刘伯温是独士,是个想拥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这种读书人,与想控制一切的暴君是犯冲的。

从投奔朱元璋的年头来看,刘伯温谋士群中算是比较晚的。他是在元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359年来到朱元璋麾下。此时距离朱元璋一统天下不到十年,朱家军已有些成大气候之势。这年11月,朱元璋部队攻占了浙江处州(今浙江丽水),这是刘伯温老家管辖地,老家都被人占了,于是刘伯温和另外三个当地名士—叶琛、宋濂、章溢,据说是被朱的兵士一路保护送到南京去见朱元璋。《明史》记载了这四人与朱元璋见面的场景,场面很是温馨。

朱元璋犒劳四人,对他们毕恭毕敬,不耻下问:

“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虽然是“舜之君”的老套子,但名士们还是被打动了。

刘伯温从此开始了为朱元璋运筹帷幄的人生新路。

后来人们为了增添传奇色彩,给二人的合作浓墨重彩,附会了不少神秘故事。

诸如,史籍中流传一个“西湖望云”的故事,说刘伯温早在投朱之前就发现金陵(南京)有“天子气”,所以决心“辅之”。刘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作用,几乎是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不亚于诸葛亮之于刘备。这显然是有些过了。但总得来说,作用确实不小。

诸如把朱元璋捧上神坛,就有刘伯温的一份功劳。

公元1367年11月,朱元璋北伐大军直击元大都,胜利在望。手下劝进朱元璋登基。而这位大哥自然要谦让一番。怎么办呢?请老天说话吧。当年夏历12月22日这一天,南京阴霾密布天降大雪,这天朱元璋祭祀天神地神。朱元璋发布祭文,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现在拥有的土地有两万里广,臣僚们都让我做皇帝,我已经推让再三了,现在没有办法只能做皇帝了。日期已经确定在第二年的元月四日,一切都已经就备了。但是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我就另推别人,如果同意,那么新年正月初四给我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

而这个日子正是刘伯温帮助敲定的。刘伯温通晓天文,算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很清楚,22日南京突然降雪,再过10天恶劣天气也会过去。到了新年元月初四(公元1368年1月23日),果然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朱元璋再次祭拜天地。随后来到了新修好的太庙祭祖,追封祖先,上数四辈都给予皇帝的称号,再到新建成的奉天殿登基成为皇帝。为什么叫做“奉天殿”?意思就是奉天登基做皇帝的,我的一切都是按照天命做的。从此,朱元璋发出的诏令就叫做“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谁跟他过不去,就是“逆天”了。

朱元璋统一天下,刘伯温和其他开国功臣一样得到了封赏,被授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这个级别并不怎么高,可见朱元璋对刘伯温态度是有保留的,隐约感到刘先生似乎不会轻易被驯服为忠实奴才。果然,受封后的刘伯温不为荣华富贵所惑,请朱元璋赐回家养老。回老家后,“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名为养老,其实是对暴君的一种消极抵抗。作为具有一定独立意识的儒士,新朝的建立使刘伯温自觉背负了一种新的使命,这就是“导君于正”,使新皇帝符合儒家的政治文化传统。但他却寸步难行,甚至感觉了不祥之兆。因为在朱元璋这等君主手下再想畅所欲言,形同找死,乃至赞美得不起劲,都会出大事。

于是刘伯温陪着小心,想保留士大夫最后自尊——沉默权。

但朱元璋不允许他这么做,对消极抵抗的老先生不满了。

主人不满,就该打手上场。朱元璋的刀笔吏胡惟庸出场,要击倒大明第一智囊。

洪武五年,刘伯温无意间做了一件事,让嗅觉灵敏的胡惟庸闻到味了。说刘伯温下乡回老家,发现这地方治安不太好,于是回来奏请朝廷,建议在他家乡附近一个叫谈洋弄个巡检司,加强管辖。但这件事智者千虑的刘伯温犯了大忌。

因为谈洋元末时曾被农民起义军占领,是个起兵造反的好地方。胡惟庸见此,立刻就将这个难得的机会抓住了。上书朱元璋,称谈洋一带有帝王之气,刘伯温此举别有用心。他是不是想把派出所发展成自己的武警部队,做大做强自己?

朱元璋对此事的态度值得仔细分析,“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朱元璋心“动”的是什么呢?是他相信胡惟庸所说,刘伯温真的为自己选了一块有王气的风水宝地吗?

不难想见,朱元璋的“所动”根本就是装出来的,他要骗的人恰恰就是进谗言的胡惟庸。朱元璋杀刘伯温的决心已定,却不想亲自动手,免得背上骂名,眼见胡惟庸如此急不可耐地要置刘伯温于死地,正好顺水推舟,借刀杀人。

刘伯温已经不能在家呆下去了,他程进京谢罪,“乃留京,不敢归”。朱元璋既不治刘伯温的罪,也不放他回家。处境和心情都恶劣,刘伯温的病情加重了。

当然,这还不算完。在朱元璋和胡惟庸眼里,刘伯温能掐会算,是一个永难驯服的大仙,不彻底整灭火还是不踏实,所以必置之死地而后快。不久,机会又来了。

史书记载,洪武八年,64岁的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方抓药服用后,病情不仅没有减缓,反而进一步加剧。刘伯温觉得大事不好。抱病见朱元璋,说胡大人带着御医来探病,给我开了药,我吃了之后“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好像生了一个大肿瘤。朱元璋听后反应冷淡,就像QQ里的懒人聊天一样,一个劲地“哦哦”。刘伯温见状明白大半,悻悻归故里。不久与世长辞。

刘伯温的大明时光只有七年,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眼见一个“尧舜之君”变身纣之君,他无能为力。最后因为赞美得不起劲,反复挨整,被下了地狱。

关于刘伯温之死,史上有诸多争议,但总之朱元璋与胡惟庸难脱干系,不能排除此系君臣二人合作的“整人成功案例”之一。两人相互利用,但还是朱元璋老奸巨猾,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比刘伯温的死因更耐人寻味的是,朱元璋在刘伯温死前表现出来的态度。

在刘伯温还在朝的时候,朱元璋极尽冷落。大明文集刻成,他赐给了李善长、胡惟庸、宋濂三人,却偏偏没有给刘伯温。刘伯温病重被赐归,朱元璋还颁发了一纸诏书,对二人君臣一场进行了一次总结,其中竟有责备刘伯温当年不早早归附的内容,并以此为据,表示自己当皇帝后,对刘伯温的安排和处置都是符合“国之大体”的。对病者刘伯温来说,得到这样一份诏书,肯定不是件愉快事,只能加重病情。

朱元璋和刘伯温君臣二人,在身份认识上大概是有一些偏差的。刘伯温虽被人们看成“谋臣”,但他更自居为“儒士”,然而让他羞愧的是,朱元璋也更多愿意把他当成“术士”。在一次谁是当今大儒的讨论中,朱元璋就曾经轻蔑地说,像刘伯温这样的人哪配称“大儒”?

朱元璋为什么不愿意承认刘伯温为“儒者”?因为他认为儒者都应该是愚忠的,奉君如神,应该做一个唯皇帝马首是瞻的家臣,而刘伯温显然不够这个标准。

据说刘伯温早已看穿了这一切,他临终前曾留下遗命,告诫子孙不得为官。显然,在现实的无情打击下,刘伯温的独立之士大梦最后终告破灭。

标签: 朱元璋刘伯温

更多文章

  • 东林大将孙承宗要清君侧,为何魏忠贤被吓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承宗,魏忠贤

    早在魏忠贤捕捉东林六君子时,他就担心一个人会反。 这个人就是掌兵的东林系官员孙承宗。 孙承宗,河北保定人,相貌奇伟,声音浑厚,文武全才,忠烈刚勇,是见证晚明败亡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而后转拜中允。万历四十五年即公元1617年,孙承宗出任应天乡试主考

  •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做了一个终身决定,但依旧没能摆脱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马关条约,李鸿章

    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一个条约的签订,从“中兴名臣”,“擎天玉柱”变成“汉奸”、“卖国贼”者,千古之下,唯李鸿章尔。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故纸堆,去还原历史的真相时,往往发现,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今天,小编带大家聊聊马关条约下的李鸿章,一个古稀之年老人的抗争。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

  • 安史之乱中一任县令,何以成为抵抗叛军的英雄?背后真相令人心寒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史之乱,县令

    人们都道乱世出英雄,这话确实不假。虽然安史之乱的爆发,狠狠地戳破了盛世大唐的虚假浮华,但战乱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却也久久的回响在华夏神州的大地之上——就比如南宋时期,被文天祥讴歌称赞的忠臣义士张巡与许远。张巡与许远,在睢阳这一弹丸之地,前后交战四百余次,死死拖住安史叛军十三万人近两年时间,为战乱中

  • 秦昭王晚年疯了,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昭王

    秦昭王做了42年的孙子秦王,郁闷憋屈,好不容易熬到他娘芈月死了,一时扬眉吐气,要大展拳脚,叫国人天下人都看看,寡人才是英明雄主。 聪明人的特点是看谁都比自己聪明,傻子的特点则是看谁都比自己傻。秦昭王就是看谁都比自己傻。你瞧楚怀王多傻,寡人骗他来秦国访问,他就傻乎乎地来了,结果被寡人囚死

  • 刘邦七岁时的一场战事,决定了魏国灭亡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邦,魏国

    刘邦七岁这年的战事,其实是赵国惹出来的。这年赵国看着两次大败秦国,一次大败燕国,其中杀燕军主帅相国栗腹,俘获燕军副帅卿秦、乐闲,包围燕国都城迫使燕王喜割地求和,便感觉到吞并燕国唾手可得。看看天下大势,燕国在东北角,只与齐国相邻。燕齐两国又是世仇,赵攻燕,齐国一定不会出手相救。魏国刚刚死了魏安

  • “钱荒”:早在北宋时期就常有缺钱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宋,钱荒

    “钱荒”,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货币少了。那么,出现了“钱荒”怎么办?主流经济学者的建议很简单:放宽货币,降准,降息等等。但是,一个矛盾现象却被忽略:放宽货币之后,按道理,钱是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反倒会出现“钱荒”呢?没有想到的是,“钱荒”恰恰是钱(纸币或铸币)太多而导致的。其实,钱多之后,反而出现“钱荒”

  • 吴范死后占星术无人继承,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吴范,占星术

    吴范,字文则,会稽郡上虞县人。因研究历数,知晓气候,而闻名于郡中。被荐举为有道,来到京都,正值天下大乱而未被任用。时值孙权崛起于东南,吴范于是前往投奔并任职其下。凡是遇到灾祸、吉祥的征兆,他就推算预言将要发生的事情及其变化情状,其预言大多应验。于是以此声名显扬。起初,孙权在吴郡,准备讨伐黄祖,吴范说

  • 李鸿章第一次见马克沁机枪,没问价而是问一个问题,令现代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鸿章,马克沁机枪

    中国在历史上领先世界数千年,所以古人们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这种骄傲在满清的乾隆皇帝身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给英国外交使者的国书中写道:“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完全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口气,但其实当时的世界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 在那遥远的西方,欧洲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工业

  • 我们常说的“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古人的宇宙观让人惊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宇宙观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句话,这句话重点是在后面,形容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多,每个人的看法角度也不同。这个很好理解,但是这句话的前面的大千世界,大家也许耳熟,但是却不了解其到底是什么,有多大。大千世界是佛教宇宙观“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1000个小世界就为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就为

  • 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驾崩后连敌国的皇帝和百姓都嚎啕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皇帝,最仁慈的皇帝

    皇帝是我国古代权势和地位象征,在“君权神授”的理论中,他们被认为是受上天的委派治理凡间,享有绝对的权威。有些皇帝的随心所欲,忽视民间疾苦,一心为自己营建华美的宫室、建造宏伟的工程。还有很多好大喜功的皇帝会举全国之力劳师远征,不顾及百姓的生活是否安定祥和、国家运行是否稳定有序。但在众多的帝王中,心系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