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时众诸侯打成了一团,为何外族不趁机入侵?你看谁在镇守边关

三国时众诸侯打成了一团,为何外族不趁机入侵?你看谁在镇守边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366 更新时间:2023/12/27 0:08:34

三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段十分特殊的时期,中原地区因为汉室的衰弱,兴起了无数诸侯势力,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十分混乱的,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乱世,才涌现出了无数的人才,他们有的是能够以一当百的大将,有的是决胜千里的智者,他们的出现让这段历史充满了闪光点。

不过令人最感到意外的是,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三国时期并没有外敌的入侵,要知道之后的五胡乱华就说明了,当国内混乱的时候,是很容易被外敌钻了空子的。还有就是明朝末期,因为忙着对付国内的农民起义,导致被清朝最后捡了大便宜。那么为什么感觉三国时期的诸侯们都在忙着内战,外敌就没有趁机入侵中原呢?难道那时候的外族不是很强大,以至于看见这么好的机会都选择放弃吗?

事实上,不是那些外族不想入侵,而是他们没有能力入侵!相反,他们倒是经常被魏蜀吴三个国家痛揍,成为了魏蜀吴三国的经验包!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哪里是什么入侵啊,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这些外族就是最好的资源、人口、劳动力,他们就是来给三国打工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原王朝周边有许多的外族,他们野蛮强大,经常掠夺中原王朝的资源、人口,西晋八王之乱后,这些外族更是趁机做大,祸乱天下,仿佛他们就是恶魔一般。实际上这种看法放在晋朝时期,确实算不上错,但是放在西晋以前,这种看法就有点问题了!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外族确实很烦,经常前来骚扰,但与此同时,这些外族科技水平低下,又非常好打!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外族非常多,七大战国,哪个国家周边没有几个外族?结果他们最终不是全被收拾了吗?西汉时期,匈奴势大,为祸一方,结果经过汉武帝数十年的征讨,匈奴直接被打得不敢南下牧马。东汉时期,那些外族更是被打得四处远遁,汉家儿郎直接喊出:“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霸气话语,可见古时候统一王朝的战斗力是多么的强悍!

虽然史书时不时会记载外族又入侵骚扰了中原王朝,但中原王朝打击外族的时候,比这个狠多了,经常是动不动就灭国,而且史书中还只用了几个字(斩、破、没)就把别人的下场轻描淡写地记录了。能经常出现在史书中,经常入寇中原王朝的外族,都是外族中非常强大的存在,然而即便是这些强大的外族,仍然不是中原王朝的对手!他们也只敢偷袭骚扰,很少和中原王朝硬碰硬!

以上所说,都是描述西晋之前那些外族的真实状态,别看他们强大,实际上硬碰硬他们玩不过中原王朝,毕竟中原王朝的科技更加先进,军事训练更加有素,军事谋略更加出色!所以说,别把那些外族想得有多厉害,在西晋以前,中原王朝对他们,有一种天生的压制!而且即便是到了三国这种乱世,中原王朝内部都打成了一锅粥,这些外族仍然占不到丝毫好处,反而被魏蜀吴三国压着打,成为魏蜀吴三国的经验包、供养者!

我们先拿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汉来分析,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周边的外族的?

自从荆州丢失后,蜀汉只能蜗居于益州,但是蜀汉一直宣称自己是汉室后裔,宣称自己才是汉室正统,曹魏是乱臣贼子,所以蜀汉要不断的进攻曹魏,以向天下人和蜀汉国民证明,蜀汉才是真正的天下正统!不过大家都知道,蜀汉的地盘太小了,国力太弱了,长期征战,根本无法和曹魏对抗,这怎么办呢?于是诸葛亮时期,他直接把算盘打到了蜀汉周边的外族身上了!

刘备入主益州的时候,实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因为这个时候的荆州还是刘备手中,所以刘备没有心思管理蜀汉周边的外族,他一心只想着如何北伐,争夺天下!这个时候的蜀汉实力强大,看不上那些外族,只要他们不捣乱,刘备对他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然而这些外族不安分啊,刘备打汉中之战的时候,他们就不断闹腾,等到刘备在夷陵战败,蜀汉损失大量精锐后,这些外族又开始闹腾,而且规模非常大,这一下激起了蜀汉众人的怒火了。

蜀汉距离东汉才多久?这些人之前都是东汉的子民,而东汉人乃是以天朝上邦自居的,视周边外族为无物,他们对外族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现在他们看不上的外族竟然敢趁火打劫,这还得了,反了天了,不灭了你,你当蜀汉是泥捏的?于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做好了计划,开始南征!

当时蜀汉精锐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殆尽,战力大减,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仍然非常自信,认为只需要稍加备战,那些外族便不是他的对手。于是诸葛亮花了一年时间进行兵力补充、整训备战,于公元225年发动了对南中的征讨。此次征战,诸葛亮兵分三路,实行对外族的分割打击,结果仅用了几个月就把这些外族军队打得大败,诸葛亮三月出发,秋季就打完了整场战争,可见这些外族是多么的菜!

蜀汉西边的外族被击败,再也不敢大规模反抗,开始老老实实地认怂了,而认怂是要付出代价的,于是这些外族的各种矿产资源、金银珠宝开始不断的输入蜀汉,充实蜀汉国库,而且外族其中的精英,还被挑选出来加入蜀军,跟着蜀军一起北伐曹魏,诸葛亮北伐时期有一支非常厉害的军队,叫作无当飞军,他们就是由这些外族精英组成的!

可以看到,虽然蜀汉经历了荆州之败,夷陵之败,人口、军队、地盘大量减少,但是他们的实力仍然非常强大!对于那些外族来说,即便是最弱的蜀汉,仍然是高高在上,只能仰视的存在!他们倒是想要趁乱入侵蜀汉,可根本打不过蜀军啊,最终还成为了蜀军的经验包,帮助蜀军刷战绩,还被迫给蜀军提供各种资源,真是亏大了,当初老老实实别动手多好!

接下来我们再说三国时期国力排第二的东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东吴军队的战斗力似乎不怎样,他们比较擅长水战,但陆战非常弱,当年吕蒙孙权的一番对话,也足以证明这点!

当年孙权还没打算偷袭荆州,他想北伐打徐州,占领徐州,结果吕蒙的一番话彻底打消了孙权的念头,吕蒙的意思是徐州附近水路不畅通,吴军即便攻下徐州也很难守住,因为吴军陆战能力比不上曹军,唯一的优势就是水军,水路不同,吴军的增援会来得很慢,根本敌不过曹军的骑兵,所以建议孙权别打徐州,改打荆州算了。

正是因为吴军陆战能力比不上曹军,所以孙权改变了战略,直接偷袭了荆州,导致三国形势出现巨变。也因此东吴一直遭人诟病,认为他们实力太弱,只敢拿队友开刀。事实上,吴军相比于魏军,陆战能力确实不行,但是相比于周边的外族,战斗力可是爆表的!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曾派军队去攻打百越,最终损失惨重,而孙权所在的东吴,其实还有许多百越的后人,他们不受中原王朝的领导,还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这让孙权非常不爽。他打不过曹操,玩不过刘备,还揍不了这些外族了?于是孙权便把眼光放在了这些外族身上,多次发动对他们的打击,而且孙权这家伙非常粗暴,他经常是直接把这些外族人抓进军队,直接编入吴军,让他们帮吴军打仗,而且这些外族只要敢反抗,吴军是绝不手软的,所以史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吴军屠戮外族的记载。

事实上,在东吴境内的外族人,其实还是比较倒霉的,相较而言,蜀汉那边和曹魏那边外族的待遇要好得多!

华夏历来最大的威胁,都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这些人的战斗力比西南、东南的外族要强得多,所以三国时期,魏国所面临的外族压力其实是最大的!

魏国周边,乌桓、鲜卑、匈奴、羌人,一个接一个的,而且都非常强大,所以魏国为了对付这些外族,花费了很大的代价。为了搞定这些外族,魏国也涌现了一大批人才,比如田豫梁习牵招等。这些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非常擅长分化、打击,在他们的治理之下,这些外族根本翻不起什么风浪,而且即便是这些外族不受管束,魏军也会教他们做人!

魏军本来就是三国最为强大的军队,连蜀军、吴军这种正规军都不是魏军的对手,更不要说这些外族了。在镇守边疆的这些大臣控不住场面时,魏军就出马了,直接给这些外族来个犁庭扫穴,将其击溃,然而又实行分化策略,能谈的就拉拢过来,不能谈的就直接打,在这种策略下,魏国周边的强大外族一茬接一茬的换,可就是没有谁能够挑战魏国的权威!

不过这种策略也为后续的动乱埋下了伏笔!魏国使用分化拉拢的策略,将一部分愿意归降的外族牵入内地,用华夏文化感化他们,磨掉他们身上骜的性子,这本身没啥大错,只要中原王朝保持统一,内部不生动乱,这些人不会有什么威胁。可一旦中原王朝内部出现了问题,这些人离得近,受到诱惑,就很容易起来作乱,威胁天下!西晋八王之乱引发的乱世,其实就有这个原因!在这里,也不得不评价一下司马氏,真的是太无能了!好好的一副牌能打成那样,真的是牌技太差!

综合来看,三国打成一锅粥,却没有外族入侵,这并不是因为这些外族不想,而是因为他们不能!没办法啊,在西晋之前,这些外族看似强大,但科技水平,作战能力,军事思想都没有中原王朝厉害,所以他们是长期被吊打的存在,他们根本打不赢魏蜀吴三国的正规军!

蜀国诸葛亮实行南中征讨,彻底击败外族军队,使得其很长时间内都是一盘散沙,不得不成为蜀汉的供养者。东吴孙权及其手下,经常打击周边外族,很多东吴将领包括诸葛恪,都是打山越起家的,在他们眼中,东吴这边的外族就是经验包,是兵源地。至于魏国,那边的外族虽然实力强大,但是在田豫、梁习、牵招的分化拉拢下,这些外族也形不成强大的实力,再加上魏军战力更强,所以他们最终也未能形成气候,反而成为了魏军的雇佣兵,帮着魏国征战天下!

标签: 三国诸侯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身边的幕僚刘伯温,居然是朱元璋最讨厌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刘伯温

    众所周知,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有两大派别,一是李善长领衔的淮西派,二是刘伯温领衔的浙东派。对于刘伯温,朱元璋的态度是先扬后抑,打天下时,对刘伯温以老师相待,极尽拉拢之能事,建国后却翻脸打压,甚至逼着刘伯温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迫于形势,刘伯温硬着头皮也写了《乙卯岁早朝》这样的应景文章,但君臣二

  • 东林大将孙承宗要清君侧,为何魏忠贤被吓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承宗,魏忠贤

    早在魏忠贤捕捉东林六君子时,他就担心一个人会反。 这个人就是掌兵的东林系官员孙承宗。 孙承宗,河北保定人,相貌奇伟,声音浑厚,文武全才,忠烈刚勇,是见证晚明败亡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而后转拜中允。万历四十五年即公元1617年,孙承宗出任应天乡试主考

  •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做了一个终身决定,但依旧没能摆脱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马关条约,李鸿章

    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一个条约的签订,从“中兴名臣”,“擎天玉柱”变成“汉奸”、“卖国贼”者,千古之下,唯李鸿章尔。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故纸堆,去还原历史的真相时,往往发现,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今天,小编带大家聊聊马关条约下的李鸿章,一个古稀之年老人的抗争。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

  • 安史之乱中一任县令,何以成为抵抗叛军的英雄?背后真相令人心寒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史之乱,县令

    人们都道乱世出英雄,这话确实不假。虽然安史之乱的爆发,狠狠地戳破了盛世大唐的虚假浮华,但战乱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却也久久的回响在华夏神州的大地之上——就比如南宋时期,被文天祥讴歌称赞的忠臣义士张巡与许远。张巡与许远,在睢阳这一弹丸之地,前后交战四百余次,死死拖住安史叛军十三万人近两年时间,为战乱中

  • 秦昭王晚年疯了,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昭王

    秦昭王做了42年的孙子秦王,郁闷憋屈,好不容易熬到他娘芈月死了,一时扬眉吐气,要大展拳脚,叫国人天下人都看看,寡人才是英明雄主。 聪明人的特点是看谁都比自己聪明,傻子的特点则是看谁都比自己傻。秦昭王就是看谁都比自己傻。你瞧楚怀王多傻,寡人骗他来秦国访问,他就傻乎乎地来了,结果被寡人囚死

  • 刘邦七岁时的一场战事,决定了魏国灭亡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邦,魏国

    刘邦七岁这年的战事,其实是赵国惹出来的。这年赵国看着两次大败秦国,一次大败燕国,其中杀燕军主帅相国栗腹,俘获燕军副帅卿秦、乐闲,包围燕国都城迫使燕王喜割地求和,便感觉到吞并燕国唾手可得。看看天下大势,燕国在东北角,只与齐国相邻。燕齐两国又是世仇,赵攻燕,齐国一定不会出手相救。魏国刚刚死了魏安

  • “钱荒”:早在北宋时期就常有缺钱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宋,钱荒

    “钱荒”,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货币少了。那么,出现了“钱荒”怎么办?主流经济学者的建议很简单:放宽货币,降准,降息等等。但是,一个矛盾现象却被忽略:放宽货币之后,按道理,钱是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反倒会出现“钱荒”呢?没有想到的是,“钱荒”恰恰是钱(纸币或铸币)太多而导致的。其实,钱多之后,反而出现“钱荒”

  • 吴范死后占星术无人继承,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吴范,占星术

    吴范,字文则,会稽郡上虞县人。因研究历数,知晓气候,而闻名于郡中。被荐举为有道,来到京都,正值天下大乱而未被任用。时值孙权崛起于东南,吴范于是前往投奔并任职其下。凡是遇到灾祸、吉祥的征兆,他就推算预言将要发生的事情及其变化情状,其预言大多应验。于是以此声名显扬。起初,孙权在吴郡,准备讨伐黄祖,吴范说

  • 李鸿章第一次见马克沁机枪,没问价而是问一个问题,令现代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鸿章,马克沁机枪

    中国在历史上领先世界数千年,所以古人们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这种骄傲在满清的乾隆皇帝身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给英国外交使者的国书中写道:“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完全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口气,但其实当时的世界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 在那遥远的西方,欧洲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工业

  • 我们常说的“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古人的宇宙观让人惊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宇宙观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句话,这句话重点是在后面,形容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多,每个人的看法角度也不同。这个很好理解,但是这句话的前面的大千世界,大家也许耳熟,但是却不了解其到底是什么,有多大。大千世界是佛教宇宙观“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1000个小世界就为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