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的什么人可以当清朝御前侍卫?

清朝的什么人可以当清朝御前侍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575 更新时间:2024/1/23 20:00:32

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其人身安全的保障,可以说是最高的,也因此诞生了许多安保的组织,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御前侍卫,什么人可以当,带刀上朝,难道皇帝不怕被刺杀吗?

康熙年间,有一个叫曹寅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家族关系,进入皇宫做了銮仪卫。因为经常跟皇帝见面,所以产生了一定感情。后来,他被下放到地方做官,得到了皇帝的大力扶持,康熙先后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都住在曹寅的家里,让曹家声望一下子提高了好多。

按照清朝的规矩,只有四品以上的地方官员,才有资格给皇帝写奏折,汇报自己的情况。而曹寅因为跟皇帝的特殊关系,在做五品官的时候,就经常给皇帝写奏折,其数量甚至比一些封疆大吏还多。康熙不仅没有厌烦,反而经常鼓励曹寅,多写一些自己的情况。后来,曹寅认为卖黄铜可以赚钱,他直接跟皇帝提出申请,希望从朝廷先借用了十万两银子做生意。这份奏折被送上去后,皇帝非常痛快答应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曹寅因为市场环境大变,亏损了很多钱,他随便找了一个理由,跟皇帝推脱说自己不相干了。这件事儿,康熙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连亏损的钱都没有让他弥补。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曹寅回京述职不小心患病,康熙派人快马加鞭,星夜兼程给他送去了一副良药,而且还亲自用满文写了一份服药说明。从种种迹象来看,经常出现在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确实更容易得到皇帝的青睐。那么,清朝初期什么人可以当御前侍卫?

1、第一种是在战场上建立功勋的人

清太祖当年扩张的时候,手下有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这些人如果能在战场上立功的话,有机会被努尔哈赤提拔到身边培养。在这期间,侍卫一般都会尽可能的表现自己,进一步得到君主的重视。皇太极时期,虽然否定了努尔哈赤之前提拔功臣做侍卫的做法。但实际上在他身边做侍卫的人,跟之前基本一样,没有出现太大变化。

2、第二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武官。

清军入关以后,逐渐控制了国内的局面,基本恢复了和平的状态。因此,能在战场上立功的人大幅度减少,于是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人,很容易就成了皇帝选拔的首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就有一个武进士,被朝廷选中成了皇帝身边的侍卫,雍正年间进一步完善了这种选拔侍卫的方式。雍正五年(1727年)以后,每年都有二十人左右,通过科举成为皇帝身边的侍卫。

3、第三种,爱新觉罗宗室。

清朝执掌天下后,王公贵族们都过上了奢靡的生活,他们大量娶妻纳妾,陆续生下了很多子嗣。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继承家族的地位和权力,更多的人成了闲散人员。康熙皇帝后来为了解决这些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特别下令允许他们进宫做侍卫,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此时,爱新觉罗宗室进入皇宫任职相对容易,完全没有年限和数量上的限制。不过,康熙实施的这种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爱新觉罗宗室的升迁问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御前侍卫这个职位都应该是一顶一的武林高手,然而在清宫剧中御前侍卫却很少以武力示人,反倒是积极的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最终成为了军机大臣、大学士。比如明珠、和坤、福康安、傅恒、索额图等等。侍卫这个制度古来有之,最早出现于周礼。这个在每个朝代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有士庶子、郎中、执御器械、怯薛歹、锦衣卫等。称呼的不同也反映了各个朝代不同的政事特点,清朝的侍卫是侍从护卫的缩写,侍从是第一位的,护卫在后面。据专家考证,清朝的侍卫制度起源于朝鲜。女真人曾依附于朝鲜王朝,爱新觉罗氏先祖就长期在这里面任职。在女真人逐渐强大起来之后,这些侍卫制度也被他们学去了。

清朝的侍卫制度在皇太极时代逐渐形成制度化。联姻和入侍是部落间合纵连横的两大方式。入质的一方借此与统治者形成共同体,这样可以保持身份的尊贵,所以在后金时代的侍卫与汗王的关系密切,他们通常称汗王为父汗或者是汉父。自八旗入关后,清朝的统治者“定内外文武官制”时,效法周礼,又融合了蒙古的怯薛、明朝的藩王护卫制度,正式形成了三旗侍卫体制,就是从上三旗中挑选侍卫。随着清朝统治的不断稳定,侍卫这个职位逐渐成为对新旧世家的一种恩赏与拉拢。侍卫处是清朝侍卫系统的最高机关。

领侍卫中大臣的地位最高,是正一品,上三旗中每旗各两人。内大臣是从一品,也是上三旗各两人。散秩大臣是从二品,领三品俸禄。因为属于荣誉性职位,没有具体的编制。作为天子的近御人员,清朝的侍卫制度不光只对皇帝的安全负责,主要的是他为巩固清王朝统治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侍卫制度的出现让满洲八旗权贵子弟不必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即可承袭政治特权。侍卫为皇帝所信任,皇帝为了控制官僚体系,侍常被派驻各地体察下情、监督大臣。领差大臣前往各地办案时,通常有御前侍卫随往差委。侍卫名义上归钦差大臣差遣,实际上却是代表皇帝行使监督之权。除了控制官僚体系外,侍卫在军事领域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侍卫地位很高,遇到紧急事务能直接奏报皇帝,清军作战常以侍卫为领队,比如清初的索尼、清中期的傅恒、福康安等大将都是侍卫出身。清朝吸取明朝太监专政的恶果,清军出征没有太监监军,由侍卫取而代之。

侍卫制度在清朝的人才储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功勋子弟和武进士可以侍卫岗位上得到更好的学习和历练的机会,同时方便皇帝观察和选拔人才。这点类似于科举制度中,考中进士后学习为官之道然后外放一方大员。

清朝,专门设置了御前侍卫的侍卫制度,最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设立的,当时还没有入主中原,而随着清王朝皇权的逐渐加强巩固,侍卫制度不断补充完善。到了康熙时期,特设御前大臣和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职务,这些侍卫的人员基本都是皇帝亲自选的,不假他人之手,皇帝都有着极强的猜忌心和疑心,这是几乎所有皇帝的通病。可为什么有些御前侍卫被允许带刀呢,他们又被称为带刀侍卫,就这样行走在宫中,跟随在皇帝前后,难道皇帝不会害怕侍卫刺杀吗?

其实还真不用怕,因为清朝的特殊制度决定了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能够被选作侍卫的人基本是满洲、蒙古王公勋戚子弟、宗室子弟,还有一些是皇帝赏识的一些侍卫,而御前侍卫中被允许带刀的则是拥有特权的人,起码是四品,而四品又是根据他们的出身影响,所以能够做到四品的人大多都是皇帝的亲信,知根知底。

清朝是满人建立的王朝,就算明朝有些遗留百姓想要刺杀皇帝,但他们根本无法收买满人侍卫,最起码两个族之间是没有太多交际的,民间传说雍正皇帝被吕四娘刺杀,她设计潜入乾清宫,刺杀雍正,削下头颅,提首级而去,但这只当是野史传说而已。

选拔御前侍卫的具体标准是非常严格的,皇帝亲自从上三旗中挑选,这上三旗是八旗之中的上等贵族,而且他们还需要通过武艺测验,或者是武举出身的胜利者,只能是武艺高超的人才能够被选中当皇帝的贴身侍卫。保护皇帝需要高超的武艺,但毕竟是皇帝,还需要讲究面子仪式,所以针对御前侍卫的考核还有相貌文采等。

根据史料记载,皇太极的御前侍卫组成亲兵,还有其他一些侍卫,竟然可以与明军大战,攻克了锦州城外的九处台堡,由此看出,御前侍卫的战斗力有多么强。皇帝还会选自己信任的侍卫,即便那人的能力不是最突出的,但深得皇帝信任就可以做御前侍卫,比如康熙身边的纳兰明珠,他是康熙的表叔,对康熙忠心耿耿,所以他从御前侍卫做到了大学士。

御前侍卫本来就是从贵族宗室中挑选出来的,皇室自然也不会委屈了他们,他们可以享受较高的福利待遇,拥有较高品级。能够被皇帝选为侍卫,在他们看来是莫大的荣耀,可以光耀门楣,而且以后在朝中的升迁也会比较快,乾隆时期,著名的和珅就是从侍卫用了七年的时间做到户部侍郎,所以这些御前侍卫还是深得皇帝的信任和欢心的。

朝中做个九品小官,还不如做皇帝的御前侍卫,他们有品级且大都在正三品到正六品之间,还可以接近皇帝,幸运的话,他们还可以被赐黄马褂,在《教泽碑》记载着,清朝武进士何礼,经过选拔,成为皇帝的御前侍卫,被赐花翎,穿黄马褂,家中更是有一副“御前侍卫府”的牌匾流传至今,这对满朝文武官员都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

御前侍卫享受着如此高的待遇,又是皇帝的信任之人,他们怎么会糊涂地去刺杀皇帝呢?要知道刺杀失败后,那可是杀头大罪,甚至是满门抄斩,所以他们基本都不会刺杀皇帝。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疆域最大时期是在什么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1、领土范围1760年,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清朝疆域达到极盛,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莫

  • 清朝军事构成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1、八旗军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制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朴诩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是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后皇太极于天聪

  • 晋朝政治体制与行政架构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晋朝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晋朝的三省制,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 。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统一中国,施行的政策虽然造就了太康盛世的短暂和平繁荣,但没有彻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施行偃武修文的国策以及诸王、

  • 府兵制的建立者是谁 4个朝代府兵制的特点与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府兵制自创立初期不断改善,发展到后期似乎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甚至还暴露出种种弊端。府兵制停废于唐朝,那么唐代府兵制是怎样的呢?唐代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施行的,均田制是基础。府兵是从分到田地的农民中征集,且规定分到国家田地的农民每年需要有一个月的服兵役时间,这期间所有的兵粮得自备。这项举措不仅巩固

  • 西魏是如何从最弱国变成最强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西魏是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对立。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控制着政权,在他努力下,任用苏绰等人改革,采用和北攻南策,使西魏进一步强盛。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安居乐业,且在三次战役中大败东魏大军,奠定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和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 仇池政权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仇池是东汉建安年间氐人杨腾率领部众迁入的定居地,他的后人在晋朝及南北朝时期在那里建立了氐族政权。杨氏家族本来是略阳清水氐人,在秦、汉时期一直定居陇右。[1]东汉建安年间,杨腾率领部众迁到仇池。三国时曾联合凉州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氐王阿贵汇合共同反抗曹操。后因战败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其余

  •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命其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九品中正制是由

  • 东晋算正统王朝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西晋灭亡的前后,西晋宗室子弟司马睿在江南士族的支持下,在吴国故地重新开张,重建晋朝朝廷,历史上,将这个晋朝称之为东晋。东晋虽然偏安南方,但是却从来没有丢失掉自己的气节,也从来没有向异族低头俯首称臣。为华夏文明保留了最后一点血脉,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意义是巨大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被忽视和低估的王朝,它虽

  • 西晋军事制度与军事力量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西晋国祚51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西晋代魏后,灭刘蜀、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那么西晋时期的军事制度、军事力量如何? 晋朝的军事制度沿袭曹魏,采用世兵制。晋武帝颁布去州郡兵及封国制,并任众王都督诸州军事。东晋兵制袭用世兵制,并以募兵制补充兵力。由于中央衰落,军力外重

  • 东晋门阀政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八王之乱后期,惠帝子孙全都死亡,惠帝兄弟成为其时司马皇统中血统最近的亲属。成都王颖抢得了皇位继承权,称皇太弟,居邺城遥制洛阳朝政。东海王越是八王之中最后参与乱事的藩王。按血统关系说,东海王越是司马懿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王司马泰之子,于武帝、惠帝皇统是疏而又疏,同成都王颖居于惠帝兄弟地位者大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