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进士出身的文官谭纶,却与戚继光齐名,还做到了大明朝的兵部尚书!

进士出身的文官谭纶,却与戚继光齐名,还做到了大明朝的兵部尚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688 更新时间:2023/12/4 12:12:30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一大批文武双全的名人,如三国时期的周瑜,南宋时期的辛弃疾岳飞等等,但是,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奇人:他进士出身,原本为文官,却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战功赫赫,与抗倭名将戚继光齐名,后来更是做到大明朝的兵部尚书,并且慧眼识人,擢拔了一批良将,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竟然还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对中国曲艺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这位堪称全能的传奇人物放到今天,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人生赢家,那么,他到底是谁呢?

谭纶,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人,24岁时高中进士(嘉靖二十三年科、公元1544年),中进士时的年龄比有神童之称的张居正大了四岁(张20岁中进士)。

《明代进士登科录》中,对解元考中进士时有年龄记载的共有398人,他们考中进士时的平均年龄为 32.34岁,和这些解元比,谭纶中进士的年龄要低于他们的平均年龄8岁,所以,谭纶中进士的年龄应该在明朝还是属于比较早的。

唐朝时期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见中进士之难!

虽然中进士并不能成为衡量一个读书人才能的唯一标准,但能够在青年时期考中进士,也足以证明谭纶才学过人,至少不是周进和范进那种死读书之人。

周进和范进是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按照原著描述,他们二人都是有一定才华之人,可是却到了五六十岁才分别中举,周、范二人其实就是死读书的典范,他们只会死啃书本,活活的把书读死,不懂也不会灵活运用,单从这一点来看,和谭纶相比,真可谓有云泥之别。

谭纶出身于文官,却熟读兵法,且武艺高强,在抗倭战场上纵横驰骋。担任台州知府时,谭纶训练了一支千余人部队,“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寇进犯栅浦,谭纶率领这支部队迎战,三战三捷。

倭寇进犯台州,被击退,又转寇仙居、临海,被谭纶“擒斩殆尽”。

这个时期,戚继光担任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参将,从义乌招募了一批矿工,组建了戚家军,正在训练之中,无法作战,身为台州知府的谭纶独自承担辖区内所有作战任务,为戚继光全身心的投入部队训练创造了条件。

三年之后,戚家军训练完毕,从此,浙江抗倭战场进入戚继光时代,戚家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谭纶与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密切配合,终于彻底扫清了浙江倭患。

假如没有谭纶争取到的三年宝贵时间,而是由戚继光率领新招募的矿工一面训练,一面出战,那么,戚家军的战绩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可能远不如今天看到的战报那么好看。

嘉靖四十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攻陷重镇兴化城,福建巡抚游震得被嘉靖皇帝免职,谭纶临危受命,出任福建巡抚。

谭纶和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等将领密切配合,取得平海卫大捷,战报送到北京,嘉靖皇帝高兴地甚至跑到太庙里去告慰祖先。

谭纶一生征战沙场三十余年,“积首功二万一千五百”,与继光共事齐名,人称“谭、戚”。

谭纶是读书人出身,却武艺高强,精通剑法,训练新兵时,曾“教以荆楚剑法及方圆行阵”在战场上上,谭纶也是身先士卒,曾在战斗中“刃血渍腕,累沃乃脱”,有传闻说戚继光也曾向他讨教过剑法。

谭纶善于识人用人,“善任俞戚而建大勋”,举荐和提拔了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等一大批后来叱咤风云的战将,堪称明朝“伯乐”。

扫平倭寇后,谭纶又总督蓟、辽军务,练兵罝械,任内和戚继光通力合作,共修筑明长城两千余里,御鞑靼于关外,卫护了京师安宁。

谭纶酷爱戏曲,特别是流行于南方的“海盐腔”,甚至在军队里设置戏班,随军演出,这大概就是早期文工团了吧?

谭纶曾把海盐腔带回家乡宜黄,传授给家乡父老,还会亲临排演现场,后来将弋阳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黄腔”。

谭纶和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是忘年交好友,隆庆六年,谭纶升任为兵部尚书,汤显祖还特意写了一首诗《送谭尚书行边》,送给谭纶。

万历五年,一代名将谭纶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

更多文章

  • 北宋瀛洲守将李延渥,坚守孤城半个月,打败20万精锐辽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北宋,李延渥,瀛洲,辽军,坚守孤城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打着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的旗号,率领20万精兵南下攻宋,辽军主力推进至瀛洲,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辽军连续攻城十余天,伤亡数万人马,始终无法攻破瀛洲城,无奈之下,萧太后只好率领部队转攻雄州,率领瀛洲军民以寡敌众,挫败辽国大军的宋朝官员

  • 董鄂氏是如何成为了顺治的贤内助?董鄂氏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顺治,董鄂氏,董鄂氏是怎么死的

    董鄂氏是名正言顺地成了顺治的妻子。让我们首先僻个谣,人们总喜欢在私生活做形而下的创作以满足自己形而下的文化需求,顺治帝夺娶弟弟襄亲王福晋的事也一样。 多年来,一直有个说法,说这董鄂氏是顺治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在一次宴会上,顺治帝看中了这个弟妹。于是,百般纠缠,兄弟失和,直到把

  • 狄仁杰为何焚毁江南的1700多所祠庙?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狄仁杰,祠庙

    话说老狄是一个天生劳碌的命,俗语也云能者多劳也。因为他在司法界创出了名堂,当然是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第二梯队干部推荐到地方去做封疆大吏,也作为基层政绩来考察未来的党国栋梁。公元686年,老狄任宁州刺史,宁州是一个边远山区(有点类似于陕甘宁边区),而且是多民族聚居的穷困地方,如果是庸官去那里,一样会认为是

  • 黄巢为何起兵反唐?起义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黄巢,黄巢起兵反唐

    说来领导这场起义的富商家庭出身的黄巢还是一个不第秀才,他的著名诗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大家可能都是耳熟能详,据说这是他五岁时占的诗句,果然也是智慧超群的神童。尤其是他那“冲天香阵满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充满政治谶语况味的诗句,便已经透露和暗示

  • 鸿门宴里5个明白人,1个糊涂人,谁明白谁糊涂?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鸿门宴,张良,刘邦,项羽,范增

    鸿门,是古代的地名,位于陕西省临潼东新丰街道鸿门村。根据《史记》记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这里的“谢”字,很多人误解为“谢罪、请罪”的意思。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刘邦为什么要来“谢罪”,这不就承认自己有罪吗?刘邦要是有罪,他还敢跑来这里面见项羽吗?所以,这里的“谢”不是“谢

  • 爱新觉罗是赵宋的后代吗?与宋徽宗和宋钦宗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徽宗,爱新觉罗,宋钦宗

    古代女真人并不怎么重视自己的姓氏,通常,就以部族名为姓。比如说,平辽灭宋、建立大金帝国的完颜部就以完颜为姓,金太祖的名字就叫完颜阿骨打。明朝末年在关东与建州女真争雄的海西女真叶赫部部族也大都姓叶赫。但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姓氏,既不见诸《金史》,也不见诸《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叙列满洲

  • 古代皇帝结婚要经过多少流程环节?有什么礼仪?穿什么服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皇帝结婚,皇帝结婚礼仪流程

    在古代,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住在紫禁城中的明清皇帝们既不需要金榜题名,也不会流落异乡,但是他们也得经历人生中的“洞房花烛夜”,普通老百姓结婚仪式图的是喜庆,那么主宰天下的皇帝们结婚需要走哪些流程呢?早在周代,《礼记》就确定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 大清太监工资多少?为什么太监工资这么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大清,太监,太监工资

    太监作为一个劳动者,也是靠出卖劳动来换取报酬的,自然是要领取俸禄的,而且,太监是有品级的,领取的俸禄自然也不会一样。在清代,按照规定,太监的俸禄有:月例、月米、公费钱和恩加银。其中恩加银是赏给服役年久而勤劳的太监的。太监不管品级高低,都是要领取俸禄的,只是多少不一样而已。近代清朝太监中无官职之太监月

  • 历史上因炼丹吸毒而死的雍正皇帝,吞食各种丹药竟达200斤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炼丹,雍正皇帝,丹药

    皇帝炼丹,这当然是绝密事件,在官书正史上不可能有记载。可是,在清宫秘档中仍透露出一些蛛丝马迹。记载皇宫日用物品的内务府账本《活计档》,就披露了雍正皇帝炼丹的一些情况。最早出现的有关记载,是1730 年冬天的《活计档》四则。这四则档案向人们透露,1730 年末,在圆明园东南角的秀清村,在内务府总管海望

  • 顺治皇帝第一任妻子是谁?顺治为什么要废除结发妻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顺治,顺治皇帝妻子,顺治第一任妻子

    清朝入关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福临一生先后有过四位皇后,分别是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第三任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和第四任孝献皇后董鄂氏。顺治皇帝因为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的婚姻带有浓厚的满洲女真部族的特点,婚姻作为人生大事,顺治皇帝的婚姻也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顺治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