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彭年:推动宋朝科举制度前进一大步,造福无数考生!

陈彭年:推动宋朝科举制度前进一大步,造福无数考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367 更新时间:2024/1/21 2:48:32

宋朝建立之初,科举考试制度并不完善和规范,糊名、誊录等防作弊的手段尚未被朝廷采用,故请托作弊之事时有发生,其时,考生个人品德也在考量范围之内,考官有权力根据考生日常德行决定取舍,甚至考官根据个人喜恶来决定考生命运之事也时有发生,这就导致科举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大打折扣。

江西一位才华横溢的考生因为性格为考官所不喜,最终名落孙山,但这位考生没有气馁,继续参加考试,并在几年后金榜题名,这位考生立志不让发生在自己的悲剧在其他考生身上重演,一生致力于改变现行科举考试制度,使之趋于完善和规范。

这位推动科举考试制度向前迈进一大步的考生,就是宋真宗时期的名臣陈彭年!

陈彭年是(今江西南城)抚州南城人,家乡位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境内,幼时勤奋好学,十三岁的时候,写出“《皇纲论》万余言,为江左名辈所赏”,才名传到京城,被李后主召入皇宫陪伴皇子。

南唐灭亡后,陈彭年师从著名学者徐铱,太平兴国年间,到东京参加科举考试,由于陈彭年喜欢作诗讽刺别人,名声传到主考官宋白耳中,宋白认为他“佻薄”,故意将其黜落。

宋太宗时期的科举考试,还没有采用糊名和誊录等防作弊措施,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全部标注在卷首,主考官宋白可以轻易找到陈彭年的试卷,而且,当时的科举,除了考试成绩,考生的品德也在考官的考量范围之内,所以,陈彭年遇到厌恶自己的宋白,落榜是无法避免的。

再次参加考试,主考官依然是宋白,于是,陈彭年毫无悬念的再次落榜,“频为宋白所黜”。

直到雍熙年二年,朝廷变更主考官,陈彭年才顺利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任司理参军、推官、转运、寺丞等职,升秘书郎,调任大理寺详断官,后因事牵连外放为监湖州(今浙江湖州市)盐税,不久被停职。

陈彭年为官清廉,停职期间,生活拮据,全靠靠仆人做买卖或者给别人打工来接济。

宋真宗继位后,陈彭年复职为秘书郎,多次上疏论及政事,升为秘书丞、知州,后来针对北宋初期朝政弊端,上疏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真宗器重。

陈彭年因当年参加科举被考官因个人喜好原因黜落一事,对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痛心疾首,景德四年,和晁迥同知贡举后,共同向皇帝请求进行考试改革,得到同意后,大力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并和戚纶制定了详细的考试条式,其中就包括试卷糊名、誊录等。

新考试条式中的“糊名”制度,就是将试卷中的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进行弥封,这样一来,主考官也无法知道试卷是哪位考生的,为了避免考官认识考生字迹,或者是考生在试卷中留下的特定文字记号,又新增了“誊录”制度,即所有考生的试卷,全部由书吏照抄一遍,再呈送考官,有效杜绝了“杜绝请托”等作弊问题,使考试公平和公正性大幅提高。

“糊名”制度并非陈彭年首倡,早在宋太宗淳化年间,将作监丞莆田陈靖就曾上疏皇帝,请求在考试中使用糊名办法,得到宋太宗同意,但不知什么原因,这项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得以推行;真宗时期,周起也曾向朝廷建议考试糊名,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称:“真宗时,周安惠公起,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宋真宗最终采纳了陈彭年等人的糊名建议,并下诏由命礼部封印卷首。

新条式同时对考生德行的考量也在予以废止,只注重考生的考试成绩,也就是考生的才艺,但如此一来,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然置甲等者,或非宿名之士,自彭年始也”,即录取的进士不都是有名望的饱学之士的弊端,正是从陈彭年的新条式开始的。

当时的宰相王旦,对变更科举制度很不满,接到陈彭年拟定的科举新条式呈后,扔在地上说:“内翰得官几日,乃欲隔截天下进士耶?”,彭年皇恐而退。

新的科举制度,虽然并不完美,但从保证绝大多数考生的公正性角度而言,优点远远大于不足。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二月,陈彭年病逝,享年57岁,宋真宗亲临陈家吊唁,发现“所居陋弊,叹息数四”并为此辍朝数日,后追赠其右仆射,谥曰文僖。

陈彭年为官清廉,勤于职守,但在很多重大事件上,一味迎合宋真宗,又和王钦若丁谓等人来往密切,故后世评价不高,被称为真宗朝“五鬼”之一。

标签: 宋朝科举陈彭年

更多文章

  • 中国古建筑为何悬鱼?悬鱼装饰起源及文化特征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古建筑,悬鱼,悬鱼装饰起源

    我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并且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审美价值特征,是艺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我国古建筑的艺术,除了了解其主要特征之外,还要了解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装饰就是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手段。从各个细节之处彰显建筑的美感,其中涉及了比如工艺、雕塑、民俗、饮食等各方面的文化。 悬鱼是我国古

  • 进士出身的文官谭纶,却与戚继光齐名,还做到了大明朝的兵部尚书!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戚继光,明朝历史,谭纶,兵部尚书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一大批文武双全的名人,如三国时期的周瑜,南宋时期的辛弃疾、岳飞等等,但是,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奇人:他进士出身,原本为文官,却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战功赫赫,与抗倭名将戚继光齐名,后来更是做到大明朝的兵部尚书,并且慧眼识人,擢拔了一批良将,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竟然还有深厚的艺术

  • 北宋瀛洲守将李延渥,坚守孤城半个月,打败20万精锐辽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北宋,李延渥,瀛洲,辽军,坚守孤城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打着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的旗号,率领20万精兵南下攻宋,辽军主力推进至瀛洲,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辽军连续攻城十余天,伤亡数万人马,始终无法攻破瀛洲城,无奈之下,萧太后只好率领部队转攻雄州,率领瀛洲军民以寡敌众,挫败辽国大军的宋朝官员

  • 董鄂氏是如何成为了顺治的贤内助?董鄂氏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顺治,董鄂氏,董鄂氏是怎么死的

    董鄂氏是名正言顺地成了顺治的妻子。让我们首先僻个谣,人们总喜欢在私生活做形而下的创作以满足自己形而下的文化需求,顺治帝夺娶弟弟襄亲王福晋的事也一样。 多年来,一直有个说法,说这董鄂氏是顺治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在一次宴会上,顺治帝看中了这个弟妹。于是,百般纠缠,兄弟失和,直到把

  • 狄仁杰为何焚毁江南的1700多所祠庙?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狄仁杰,祠庙

    话说老狄是一个天生劳碌的命,俗语也云能者多劳也。因为他在司法界创出了名堂,当然是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第二梯队干部推荐到地方去做封疆大吏,也作为基层政绩来考察未来的党国栋梁。公元686年,老狄任宁州刺史,宁州是一个边远山区(有点类似于陕甘宁边区),而且是多民族聚居的穷困地方,如果是庸官去那里,一样会认为是

  • 黄巢为何起兵反唐?起义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黄巢,黄巢起兵反唐

    说来领导这场起义的富商家庭出身的黄巢还是一个不第秀才,他的著名诗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大家可能都是耳熟能详,据说这是他五岁时占的诗句,果然也是智慧超群的神童。尤其是他那“冲天香阵满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充满政治谶语况味的诗句,便已经透露和暗示

  • 鸿门宴里5个明白人,1个糊涂人,谁明白谁糊涂?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鸿门宴,张良,刘邦,项羽,范增

    鸿门,是古代的地名,位于陕西省临潼东新丰街道鸿门村。根据《史记》记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这里的“谢”字,很多人误解为“谢罪、请罪”的意思。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刘邦为什么要来“谢罪”,这不就承认自己有罪吗?刘邦要是有罪,他还敢跑来这里面见项羽吗?所以,这里的“谢”不是“谢

  • 爱新觉罗是赵宋的后代吗?与宋徽宗和宋钦宗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徽宗,爱新觉罗,宋钦宗

    古代女真人并不怎么重视自己的姓氏,通常,就以部族名为姓。比如说,平辽灭宋、建立大金帝国的完颜部就以完颜为姓,金太祖的名字就叫完颜阿骨打。明朝末年在关东与建州女真争雄的海西女真叶赫部部族也大都姓叶赫。但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姓氏,既不见诸《金史》,也不见诸《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叙列满洲

  • 古代皇帝结婚要经过多少流程环节?有什么礼仪?穿什么服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皇帝结婚,皇帝结婚礼仪流程

    在古代,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住在紫禁城中的明清皇帝们既不需要金榜题名,也不会流落异乡,但是他们也得经历人生中的“洞房花烛夜”,普通老百姓结婚仪式图的是喜庆,那么主宰天下的皇帝们结婚需要走哪些流程呢?早在周代,《礼记》就确定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 大清太监工资多少?为什么太监工资这么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大清,太监,太监工资

    太监作为一个劳动者,也是靠出卖劳动来换取报酬的,自然是要领取俸禄的,而且,太监是有品级的,领取的俸禄自然也不会一样。在清代,按照规定,太监的俸禄有:月例、月米、公费钱和恩加银。其中恩加银是赏给服役年久而勤劳的太监的。太监不管品级高低,都是要领取俸禄的,只是多少不一样而已。近代清朝太监中无官职之太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