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562年4月24日:徐光启出生

1562年4月24日:徐光启出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865 更新时间:2024/1/17 6:42:24

徐光(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

天文学

历法修订

编制历法,为历代王朝所重视。但是到了明末,却明显地呈现出落后的状态。一方面是由于此时西欧的天文学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明王朝禁研历法政策的结果。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说“国初学天文有历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指的就是此事。

明代施行的《大统历》,是继元代《授时历》,日久天长,已严重不准。据《明史·历志》记载,自成化年间开始(1481)陆续有人建议修改历法,但建议者不是被治罪便是以“古法未可轻变”,“祖制不可改”为由遭拒。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一月日食,司天监再次预报错误,朝廷决定由徐光启与传教士等共同译西法。

供邢云路修改历法时参考,但不久又不了了之。直至崇祯二年五月朔日食,徐光启以西法推算最为精密,礼部奏请开设历局。以徐光启督修历法,改历工作终于走上正轨,但后来满清侵入中原,改历工作在明代实际并未完成。当时协助徐光启进行修改历法的中国人有李之藻李天经等,外国传教士有龙华民、熊三拔等。

编纂《崇祯历书》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崇祯历书》的编译,自明崇祯四年(1631年)起直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克完成。全书46种,137卷,分五次进呈。前三次乃是徐光启亲自进呈(23种,75卷),后二次是徐光启死后由李天经进呈。其中第四次还是徐光启亲手订正(13种,30卷),第五次则是徐氏“手订及半”最后由李天经完成的(10种,32卷)。

其他编译

徐光启翻译古文,为其润色,校订实验。除《崇祯历书》全书的总编工作外。还亲自参加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等书的具体编译工作。

数学

数学应用

徐光启在修改历法的疏奏中,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个方面(“度数旁通十事”),即: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计时器。说把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讲述得十分完备。徐光启还曾建议开展这些方面的分科研究。

译《几何原本》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几何原本》(前6卷)翻译。徐光启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同时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几何”名称的由来。在中国古代数学分科叫作“形学”。“几何”二字,在中文里原不是数学专有名词,而是个虚词,意思是“多少”。徐光启是首先把“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的,用它来称呼这门数学分科的。

他所翻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直到20世纪初,中国废科举、兴学校,以《几何原本》内容为主要内容的初等几何学方才成为中等学校必修科目。《几何原本》的翻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因而,这个过程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几何原本》是由利玛窦(Matteo Ricci)和徐光启共同翻译,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开始,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完成。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2011年4月24日:陈丽春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陈丽春(1924年4月15日-2011年4月24日),俗称吴廷瑈夫人或瑈夫人(Madame Ngo Dinh Nhu),出生于河内。其夫吴廷瑈是首任越南共和国总统吴廷琰的胞弟兼总统顾问。她的体内流着贵族的血液,父亲曾出任驻美大使,母亲是常驻联合国的外交官;她是总统的弟媳,长时间扮演第一夫人的角色;她

  • 2016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设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中国航天日(Space Day of China),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计划设立的一个纪念日。首个航天日,习主席要求科学家帮助实现中国成为全球天空巨头的梦想。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2016年3月

  • 王勃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唐代大诗人王勃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称得上是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王勃出生书香门第,六岁即能写诗作赋,十四岁便以出众的文采受到唐高宗的赏识而官拜朝散郎,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可谓少年得志,富贵功名不可限量。顶着“神童”的美誉,王勃的仕途经历一度顺风顺水。在此期间,他的文学创作水平达到巅峰,留下了许

  • 庆历新政的起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庆历新政为中国北宋仁宗庆历(1041年—1048年)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

  • 庆历新政的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宋仁宗在召对中,对范仲淹、富弼等特别礼遇,并曾多次催促,要求执政大臣马上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来。庆历三年(1043年)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庆历三年(1043年),李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

  • 庆历新政为何最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范仲淹整顿官僚机构的六项措施,只不过是微小的改革。至于其它四项如“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摇役”更谈不上彻底的改革。“十事”宣布后,“修武备”一项,便因众多大臣反对而取消;其它各项虽然从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开始推行,但也无法贯彻下去。仅仅这样一点微弱的改革,当时一般官员已认为

  • 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河津,生于公元649年,卒于676年,诗文俱佳,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少年英才,出身显赫,祖上几代都是天下闻名的名士: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据说十五岁时就能当别人的老师,门生遍天下,贞观年间的房玄龄、杜如

  • 庆历新政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庆历新政的影响一直在历史上评价不高,因为人们一直认为庆历新政只不过是对封建体制的微小改革,而且范仲淹提出的很多措施根本就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有的中途而废,有的只停留在诏书上,而且庆历新政仅仅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匆匆结束,一大批改革派纷纷被贬职罢黜,全部被驱除出朝廷。庆历新政就如昙花一现,很快就被人遗忘

  • 北宋和谁签订了庆历和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签订背景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至庆历二年(1042)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即:延州之战、好水川之

  • 第一次宋夏战争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