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普瓦提埃战役简介

普瓦提埃战役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74 更新时间:2024/1/24 10:25:01

普瓦提埃战役,发生在公元732年。

拉伯帝国征服西班牙后,开始对法兰克国的征服。阿拉伯军队与法兰克军队在普瓦提埃交战,法兰克军队获胜。此次战役被称作“普瓦提埃战役”。

战役简介

8世纪20年代初起,由阿拉伯人柏柏尔人组成的阿拉伯军队越过比利牛斯山,攻入了法兰克王国阿基坦地区。

732年,阿拉伯军队在西班牙省督、阿拉伯名将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齐率领下,大举进攻高卢地区。阿拉伯军队在波尔多击败了阿基坦伯爵厄德。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齐随后率骑兵沿通往巴黎的罗马旧道北上,进抵普瓦提埃。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率军准备在此迎击。

10月的一个星期六,双方在普瓦提埃展开激战,战斗到了夜晚才停息。阿拉伯军队统帅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齐阵亡,法兰克军队的损失也很严重。次日清晨,查理·马特发现阿拉伯军队已连夜撤退,并弃下了大批辎重。查理·马特由此成为这次战役的胜利者,并因而获得“锤子”(音译为马特)的称号。

阿拉伯军队退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他们在欧洲大陆到达的最北界限即为普瓦提埃,此时的阿拉伯帝国已经达到了其地理扩的极限。

军力对比

阿拉伯帝国方面

普瓦提埃战役中的阿拉伯军队均为骑兵,且均为轻骑兵,装备矛和剑,很少使用防御性的甲胄。

阿拉伯人是生在骆驼背和马背上的民族,骑兵战斗力很强,作战方式也以机动为主。

兵力约为5万人。

法兰克王国方面

普瓦提埃战役中的法兰克军队分为步兵和骑兵两部分。步兵又分为主将麾下的部队和民兵。法兰克军队的骑兵均为链甲骑兵。

法兰克军队枪盾步兵和骑兵一样穿着链甲。武器是双刃重战斧和长达3-4米的长矛和一面足以遮蔽全身的大型长方形盾牌,但是缺乏机动性。

法兰克军队兵力略多于阿拉伯军队,有7万人。但多为临时征发的民兵,缺乏战斗力。

战役过程

为了对抗主要是骑兵的阿拉伯军队。查理·马特对自己的军队做了重大改革。将原来以步兵为主配以少量轻骑兵的法兰克军队改编为以新式重装钢甲矛骑兵集团配以重装钢甲长矛步兵。查理·马特以法兰克人身材高大健壮有力的特点,组建了新式重装钢甲矛骑兵。这些骑兵头带可以能把整个头部都保护起来的钢制头盔,身批覆盖全身连手上都带了铁手套的钢制铠甲。

武器是一柄3米长的长矛和一把重剑以及一面长尖大盾牌。骑兵的战马是著名的高卢-西班牙马,耐力强,奔跑速度快而且负重量大。战马身上也披挂着覆盖周身的铁甲,连马头都被护面保护着。这样的重装钢甲矛骑兵具有极其强大的防护力和杀伤力,缺点是由于装备过于笨重造成速度和机动性不如轻骑兵。

但由于骑兵数量不足,法兰克军队仍然是以步兵为主。法兰克重装钢甲长矛步兵的铠甲防护和骑兵一样。武器是双刃重战斧和长达3-4米的长矛和一面足以遮蔽全身的大型长方形盾牌,同样也缺乏机动性。同时查理·马特还重组了消失已久的弩炮兵。

希腊弩炮带有坚固的支架,主梁置于支架之上,其前端两侧装有两具扭力弹簧组,每个弹簧组带动一只弩臂,弩臂末端连接弓弦,弓弦正中是容纳投射物的编制网袋;横梁上侧带有燕尾长槽,一个带长导轨的滑块可以沿着长槽前后滑动,滑块的后方装有一套激发机构,用来锁定和释放弓弦,横梁的末端有绞盘,炮手通过扳动手柄,通过绳索拖曳滑块移动,当击发机构锁定弓弦并后拉开后,武器就处于待发状态;在横梁两侧设置了金属齿条,既能让开弓的工不必一气呵成,又能调节武器的抛射力量,从而获得需要的射程。希腊弩炮以长矛为箭镞,最大射程达到300米,是火药武器出现以前西方最有威力的重型远射武器。齐射的弩炮对骑兵集团有极大的杀伤力。

在挑选阵地上,查理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事先做足了情报搜集工作,并根据敌人的特点制定了专门的作战计划。他认为,穆斯林军队主要由骑兵构成,法兰克人则以步兵为主,这是一场步骑大战,法兰克人赢得战役的关键点就在于如尽可能抵消掉穆斯林骑兵的冲锋力,否则将会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溃败。根据这个思路,查理将自己的步兵阵线安置在临近森林的地带,依靠森林可以有效地降低穆斯林骑兵冲锋所带来的伤害。

战斗打响后,在远征军统帅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齐的指挥下,阿拉伯骑兵以大规模集团冲锋的形式勇敢的向法兰克军方阵发起冲击。

阿拉伯骑兵面临的第一波次的打击就是法兰克军的远程希腊弩炮方阵。法兰克军的远程希腊弩炮在超过400米远的距离就开始密集射击,向阿拉伯骑兵阵发射了大量带火的长矛箭镞。密集的火力严重杀伤了一密集队形冲击阿拉伯骑兵。但阿拉伯人依旧勇猛地冲向法兰克步兵方阵。但当他们冲击到方阵附近时,由于缺乏骑射骑兵,没有弓箭的阿拉伯骑兵无法在远处用弓箭射制造出一个缺口。

当他们冲到方阵面前,又要面对由长达5米的长矛组成的“森林”。很多阿拉伯骑手由于来不及收马,连人带马的都撞在长矛上惨死。此时他们又必须面对法兰克人的重标枪的集中射击。这种1米长的重标枪两头都装有三棱铁尖,而且重量极重。虽然射程不远,但一旦用全力投掷出去,在自身重量和惯性的作用下具有强有力的穿甲能力。对防护力本来就有限的阿拉伯轻骑兵的杀伤力更大。

当天下午,查理·马特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下令骑兵全体上马出击。在希腊弩炮的远程火力掩护下,所有法兰克重装钢甲矛骑兵排成方阵放平长矛,最前锋的以楔型阵向阿拉伯军主力发起大规模集团冲锋。本来就缺乏远射火力的阿拉伯军队对有坚固防护力和强大杀伤力的法兰克重装钢甲矛骑兵集团的强大冲击毫无抵抗能力。很多阿拉伯人死在法兰克重装钢甲矛骑兵的长矛下或者被马踩死。同时,在查理·马特的命令下,当初那位惨败在阿拉伯人手下的阿基坦伯爵厄德率领他属下的军队绕到阿拉伯军背后袭击阿拉伯人军营,他们释放了被俘的法兰克人,并将敌军的战利品洗劫一空。

看到后方被劫,不少穆斯林骑兵开始不顾指挥官的怒吼,争相跑回后方去拯救自己的那部分战利品,穆斯林的阵线已经变得混乱不堪。人心涣散之下斗志全无,所有人只想着自己的战利品是否完好,对眼下的战局毫不关心。

查理见反击的时候到了,他下令两翼部队打开密集阵型向中间靠拢,将剩的穆斯林军队团团围住,拉赫曼本人也在其中,经过短时间的奋战,这股敌军全部阵亡。指挥官的死亡加上大营被劫,穆斯林终于彻底溃败,头也不回地逃回了伊比利亚。

当天晚上,决定西方明命运的普瓦提埃战役以法兰克人的全面胜利告终。这场战斗中,穆斯林约损失了10000多兵力,而法兰克人只损失了不到2000人。

战役结束

第二天清晨,阿基坦伯爵厄德向查理·马特提出要领兵追击阿拉伯人。查理·马特当即拒绝了他的要求。他有多种考虑,首先,他害怕如果继续追击,很有可能陷入阿拉伯人的诱敌深入之计被围歼;其次,作为精明的政治家的查理·马特意识到,只要留着阿拉伯势力在西班牙,就可以有力地牵制厄德。

胜败解读

普瓦提埃战役阿拉伯军队的失败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已经达到了其自然扩张的极限,距离阿拉伯人的兴起之地阿拉伯半岛至法兰克非遥远。另外,劳师远征也是阿拉伯军队失败的重要原因,而法兰克军队则是以逸待劳。在装备方面,阿拉伯军队均为轻骑兵,面对重步兵,没有将其冲散,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世界第三极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山体呈金字塔状,海拔8844.43米(2005年10月9日发布数据),是地球上第一高峰,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另外两极是指地球的北极和南极。世界第三极“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据气象记载,珠穆朗玛峰山顶最低温度为-60°C;最低月平

  • 布勒丁尼和约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1356年9月,普瓦捷之战,法军大败,法王约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众臣被俘,英借此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1360年法国王子查理被迫签订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约》,把加来及法国西南部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国。《布勒丁尼和约》即在1360年生效。起因1356年,黑太子爱德华登陆波尔多,一路所向披靡,并在

  • 英法百年战争第一阶段战况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于1340年爆发,直到1360年签订《布勒蒂尼条约》(Treaty of Brétigny)而宣告结束。这二十年的战争英国人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战无不胜,而且是能赢的赢,不能赢的一样赢。英军胜利的原因(一)战争思路不同法国人还习惯于中世纪的贵族间战争模式,抓贵族俘虏,绑票要赎金。就如

  • 世界的第三极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世界上除了有北极、南极,还有第三极:世界的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定义西藏称为第三极,是因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顶峰在中国西藏和尼泊尔国界线上,是地球最高的地方。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世界第一、第二高峰也在这里。而全球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中,西藏自治区就有5座。青藏高原和地球上的南、北极有

  • 内维尔十字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内维尔十字之战是中世纪时英格兰王国与苏格兰王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具体发生在1346年10月17日,地点在英格兰北部杜汉附近的内维尔十字。英格兰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入侵的苏格兰军并俘虏其国王大卫二世。战役概况内维尔十字之战,英法百年战争和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的一部分。1346年10月17日英格兰军队在内维

  • 扎克雷起义的起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扎克雷起义,是1358年法国的一次反封建农民起义,是中古时代西欧各国较大的农民起义之一。扎克雷,源自JacguesBonhomme——“呆扎克”,意即“乡下佬”,是贵族对农民的蔑称,起义由此得名。简介1358年法国北部爆发的反贵族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扎克意为乡下佬,是法国封建主对农民的蔑称。14世纪,

  • 行云二号发射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行云二号是“行云工程”所属卫星,由行云公司研制。2019年11月19日,“行云二号”01星、02星已完成组装,将搭乘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入轨,并开展行业试点和应用测试。2020年5月12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行云二号01/02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

  • 英法百年战争第二阶段战况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1364年,法国王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1380在位),查理五世欲报仇雪恨,夺回英国所占的地区,他在一次朝会上说:“现在是让可恶的英国人屈服的时候了。我发誓带领我的臣民夺回属于我们的一切。”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查理五世征召大量雇佣步兵取代连战连败的骑士部队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趁着英国

  • 纳胡拉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英法百年战争在1360年的加莱条约后,暂时告一段落。然而英法两国的较量却在这个短暂的休战期里,延伸到了第三国——卡斯提尔的领土。1367年,英法双方在位于当代西班牙北部的纳胡拉城外展开了大规模交战。这场战役让武功赫赫的黑太子爱德华,再次扬名海外。背景英法百年战争在1360年的加莱条约后便告一段落。然

  • 阿金库尔战役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阿金库尔战役发生于1415年的10月25日,是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亨利五世的率领下,英军以由步兵弓箭手为主力的军队于此击溃了法国由大批贵族组成的精锐部队,为随后在1419年夺取整个诺曼底奠定基础。这场战役成为了英国长弓手最辉煌的胜利之一,也对后世战争的依靠火力范围杀伤对手密集阵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