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自杀

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自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605 更新时间:2024/2/12 0:18:57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俄语:Влади́мир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Маяко́вский,1893年7月19日——1930年4月14日),苏联诗人、剧作家,代表作长诗《列宁》从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描写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术上有创新。由于长期受到宗派主义的打击,加上爱情遭遇的挫折,1930年4月14日,诗人开枪自杀,身后留下13卷诗

人物生平

马雅可夫斯基生于格鲁吉亚库塔伊西省的巴格达蒂村,父亲是个林务官。

1906年父亲去世后,全家移居莫斯科。1908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为党的宣传员。他积极从事地下活动,曾3次被捕,在狱中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莎士比亚、拜伦托尔斯泰的作品,同时尝试写诗。1911年进入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结识了一大批未来派的诗人、画家。

1912年底,他和大卫·布尔柳克等人共同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出版了俄国未来派的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收在诗集里的马雅可夫斯基两首短诗《夜》、《早晨》以及后来陆续发表的一些诗作如《码头》(1912)、《城市大地狱》(1913)等,都有着鲜明的未来主义烙印。第一部剧作《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1913)的主人公就是自己,同年由他本人在彼得堡上演时主演,显示了一定的表演才能。

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抛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追求标新立异,强调诗歌意境的音响、色彩和运动的效果,其思想倾则是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马雅可夫斯基在革命形势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下,写作了不少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战争的作品。

在第一部“纲领性的作品”——长诗《穿裤子的云》(1915)里,诗人向资产阶级喊出“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的响亮口号,反映了马雅可夫斯基对资本主义的全面否定和不妥协的抗争精神。在长诗《战争与世界》(1916)里,诗人控诉了帝国主义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发出了反对战争的悲愤呼声。

1917年,马雅可夫斯基从艺术之宫走上战斗的街垒,同革命人民一道参加埋葬旧世界的斗争。他那脍炙人口的诗句:“你吃吃凤梨,嚼嚼松鸡,你的末日到了,资产阶级!”以轻蔑的口吻宣判资产阶级反动政权的死刑,这首短诗成了革命水兵攻打冬宫时的战歌。十月革命后,马雅可夫斯基明确宣布站在苏维埃政权的一边,为新政权工作,他到广场去,到工厂去,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朗诵诗歌,进行革命宣传鼓动工作。面对资产阶级庸夫俗子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诅咒,马雅可夫斯基愤然挥笔,写下了震撼人心的《革命颂》(1918)。

1919年至1922年间,马雅可夫斯基参加俄罗斯电讯社(简称“罗斯塔”)工作,和一些诗人、画家合作出版了一种配有短诗的宣传招贴画“罗斯塔之窗”,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中的重大问题。

在十月革命以后的几年时间里,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创作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是诗人的艺术才华蓬勃发展的时期。革命后的1918年写了《宗教滑稽剧》,是苏联第一部具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戏剧作品。诗剧通过《圣经》中洪水淹没大地的神话传说,反映十月革命的内容。

长诗《一亿五千万》(1920)用夸和抽象的手法,表现新旧世界的斗争,歌颂一亿五千万苏联人民的伟大胜利。著名短诗《开会迷》(1922)以辛辣尖锐的语言,讽刺嘲笑苏维埃政府中那些整天浸泡在会议里的官僚主义者。之后有长诗《列宁》、《好!》(1924),讽刺喜剧《臭虫》(1928)、《澡堂》(1929)等。他是戏剧革新家。主张舞台应有强烈的剧场性和假定性,反对自然主义地描摹生活。又说"舞台不是普通的镜子,而是放大镜"。他的戏剧理论对后来的苏联戏剧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从1919年起,马雅可夫斯基同未来主义的右翼分道扬镳,组织“共产主义者——未来主义者”协会,简称“康夫”。1923年,他创办《列夫》(即《左翼艺术阵线》)杂志,担任主编。

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一系列关于文艺问题的诗篇中,如《给艺术大军的命令》(1918)、《给艺术大军的第二号命令》(1921)、《魏尔伦和塞尚》(1925)等,马雅可夫斯基对未来主义者们、想象主义者们、克梅主义者们提出批评,大声疾呼文学艺术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为现实斗争服务,为未来的共产主义服务。从创作实践来看,马雅可夫斯基这个时期的某些诗歌虽然或多或少的残留着未来主义的痕迹,但其主流是革命化和大众化。

1925年发表的著名长诗《列宁》,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长诗以强烈的感情,描写列宁战斗的一生。歌颂列宁高尚的人格、不朽的事业和光辉的思想,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艺术形象。长诗包括序诗和三章正诗。序诗阐明长诗的创作动机和指导思想,三章正诗分别从“列宁与时代”、“列宁与革命”、“列宁于人民”三个方面去描写列宁,阐明“他做过什么事?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来自什么地方?”主题鲜明,结构严谨。

1927年,马雅可夫斯基为了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创作了气势磅礴的著名长诗《好》。以史诗的形式,描写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战斗历程,展望社会主义苏维埃祖国的美好前景。全诗共19章,第一章可称为序,说明史诗的创作原则;第2章至第8章,描写苏维埃祖国在烽火中诞生;第9章至第16章,描写共和国的巩固和成长;最后三章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望共产主义未来。

从一个未来派诗人转变为无产阶级歌手,一方面招来了未来派的攻击,另一方面也受到“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排斥。这是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再加上爱情的失意,内心十分痛苦。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悲愤的自杀了,终年只有37岁。

代表作品

代表作有长诗《穿裤子的云》。革命后写了剧本《宗教滑稽剧》,是苏联第一部具有高度思想艺术水平的戏剧作品。之后有长诗《列宁》、《好!》,讽刺喜剧《臭虫》、《澡堂》等。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2016年4月14日:梁思礼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男,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导弹控制专家,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

  • 2004年4月14日:任长霞因公殉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任长霞(1964年2月8日—2004年4月14日),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警察界先进人物,曾被作为先进典范在全国学习。工作期间,被誉为“警界女神警”。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决了十多年积累的控申积案。2004年4月14日晚8时40分,时任登封市公安局长的任长

  • 印度人上厕所为什么不用卫生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在人类发展初期,是没有厕所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才慢慢出现了厕所,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厕所就出现在印度河流域。而今天的印度,却在为一个小小的厕所伤透脑筋。印度人口总数占世界第二,全国却有差不多一半的家庭是没有修建厕所的,去过印度的外国人,都对这种现象有很深的印象。印度有没有厕所?在印度,不管是城市还是

  • 印度骷髅湖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位于印度北边喜玛拉雅山上有着一座被蒙上神秘面纱的“骷髅湖”,这里被发现堆积了上百具的人骨。这座“骷髅湖”原名为Roopkund Lake,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期间,因为融雪的缘故,而被英国军人发现这堆被暴露了的人骨,自此后这座湖泊也闻名于世。在喜马拉雅山脉山底的一个浅湖,堆积着数百具上千年历

  • 2020年3月30日:郝柏村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郝柏村(1919年8月8日~2020年3月30日),字伯春,江苏盐城人。郝担任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1990~1993),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2期。2020年3月30日,郝柏村去世,享年102岁。人物故居郝柏村故居,盐都区尚庄镇郝荣村,地处里下河合陇圩,与兴化市的大邹镇隔河相望。这里地势低洼,

  • 1452年4月15日:达·芬奇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他涉及的领域:包括素描、绘画、雕塑、建筑、科学、音乐、数学、工程、文学、解剖学、地质学、天文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和制图学。他被人们称为古生物学、植物学和建筑学之父,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 1865年4月15日:亚伯拉罕·林肯遇刺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国政治家、战略家、第16任总统。林肯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在任期间主导废除了美国黑人奴隶制。1834年8月,林肯作为辉格党人当选为伊利诺伊州议员。1856年,林肯退出辉格党,参加新成立的共和党。1860年1

  • 1874年4月15日:约翰尼斯·斯塔克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约翰尼斯·斯塔克(Johannes Stark,1874年4月15日-1957年6月21日),男,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种族主义者,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塔克效应”的发现者。1874年4月15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希根霍夫。1957年6月21日卒于德国巴伐利亚的特劳恩施泰因。科学成就斯塔克以

  • 1843年4月15日:亨利·詹姆斯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剧作家和散文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个美国人》、《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和《金碗》等。他的创作对20世纪崛起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文学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亨利·詹姆斯出身在纽约一位富

  • 1886年4月15日:古米廖夫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古米廖夫(1886年4月15日-1921年8月24日),杰出的俄罗斯诗人,现代主义流派阿克梅派(高峰派)宗师。出身贵族。他才华卓越,充满幻想,酷爱冒险和猎奇,曾留学法国,漫游英国、意大利等,并三次深入非洲探险。著有成名作《珍珠》,以及《浪漫之花》、《异国的天空》、《箭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