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印度骷髅湖到底是怎么回事

印度骷髅湖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835 更新时间:2024/1/19 7:30:52

位于印度北边喜玛拉雅山上有着一座被蒙上神秘面纱的“骷髅湖”,这里被发现堆积了上百具的人骨。

这座“骷髅湖”原名为Roopkund Lake,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期间,因为融雪的缘故,而被英国军人发现这堆被暴露了的人骨,自此后这座湖泊也闻名于世。

在喜马拉雅山脉山底的一个浅湖,堆积着数百具上千年历史的古人类骨骼。起初,研究人员推测,这个湖是一个集体自杀或滑坡的部位。但是,经过几十年研究后,研究人员终于拼凑出于1942年首次发现的骨头原状,揭开了经发生了什么,他们是如被杀害的神秘面纱。

Roopkund,喜马拉雅印度地区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它的浅冰湖下面是曾经是一个美丽的田园。

每年当冰雪融化时,数百人骨具具可见,融雪形成的湖因而被称为骷髅湖。

1942年,英国的护林员首次在冰封的湖面上,发现了混乱的人类骨骼。每当天到了,雪融化了,会看到数百人骨架浮在水面上,沿着湖的边缘分散。在湖边发现这些可怕的东西后,联系到1942年所处的二战时期,英国护林机构显得格外警觉,很快政府报告发现了骨架湖。

研究人员的第一个假设是,骨头属于入侵印度的日本士兵尸体。英格兰被可能是日本入侵印度的证据十分恐慌,于是,立刻派出一队调查人员去揭开了骷髅“之谜。

研究人员发现,骨头都太老了,属于日本兵。他们还了解到,骨头上的头发肉体是因为干燥,寒的空气而得到保留,但除此之外,研究人员无法解释这些骨架。

曾有研究认为这些人骨来自南亚,因某些原因来到此处后不幸遇难而死亡。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又再次对72具人骨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并非是在同个时期死亡,而是跨越了千年之久的积累,有些人死于7~10世纪之间,有些人则死于17~20世纪之间,他们在不同的事件中遭遇死劫。

直到2004年探险队做了骷髅DNA分析后,背后的真相才开始显露出来。分析DNA证据后,他们得知骷髅属于两个群体,一个家庭或部落和较短的一群人,可能有当地导游的。

骨头附近发现了长矛,竹杠,皮革服装。专家们推断,公元前850年,一群朝圣者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穿越山谷时出现变故死亡。

此外,该研究还得出一个结论,他们都以同样的方式,被击中头部而全部遇难。但是,经鉴定他们的头骨的深层裂缝,不是由人工制造的武器所伤。那么,在公元前850年,什么可以杀死数百人呢?

还可能是大约有200人,被强大的冰雹打死。因为他们无处可躲,或采取覆盖。

很有意思的是自然学者苏巴斯·沃里姆贝博士也在当地北坎德邦境找到了一首口口相传的民谣,记录的是当地女神被不祭拜的人们激怒,投下比铁块还要坚硬冰雹的故事,这或许佐证了这个地区有过重大冰雹伤亡事故的可能性。

2019年9月,美国的科研团队采集了这些骸骨的样本进行DNA分析,科学家发现样本带有三种不同的族群,分别是南亚人、地中海人和东亚人,但是接下来的研究却推翻了之前人们认为他们是同时遇害的结论。

放射碳测年显示,23名个体是南亚人血统,追溯到800年前,而另外14名地中海人血统的个体,他们竟然已经有了1800之久,这也让大家更加的困惑,年代不通过,民族不同,他们是如何聚集来到在荒无人烟高原呢?

这也要等到科学的进一步探测才能够知道了。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2020年3月30日:郝柏村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郝柏村(1919年8月8日~2020年3月30日),字伯春,江苏盐城人。郝担任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1990~1993),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2期。2020年3月30日,郝柏村去世,享年102岁。人物故居郝柏村故居,盐都区尚庄镇郝荣村,地处里下河合陇圩,与兴化市的大邹镇隔河相望。这里地势低洼,

  • 1452年4月15日:达·芬奇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他涉及的领域:包括素描、绘画、雕塑、建筑、科学、音乐、数学、工程、文学、解剖学、地质学、天文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和制图学。他被人们称为古生物学、植物学和建筑学之父,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 1865年4月15日:亚伯拉罕·林肯遇刺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国政治家、战略家、第16任总统。林肯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在任期间主导废除了美国黑人奴隶制。1834年8月,林肯作为辉格党人当选为伊利诺伊州议员。1856年,林肯退出辉格党,参加新成立的共和党。1860年1

  • 1874年4月15日:约翰尼斯·斯塔克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约翰尼斯·斯塔克(Johannes Stark,1874年4月15日-1957年6月21日),男,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种族主义者,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塔克效应”的发现者。1874年4月15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希根霍夫。1957年6月21日卒于德国巴伐利亚的特劳恩施泰因。科学成就斯塔克以

  • 1843年4月15日:亨利·詹姆斯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剧作家和散文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个美国人》、《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和《金碗》等。他的创作对20世纪崛起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文学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亨利·詹姆斯出身在纽约一位富

  • 1886年4月15日:古米廖夫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古米廖夫(1886年4月15日-1921年8月24日),杰出的俄罗斯诗人,现代主义流派阿克梅派(高峰派)宗师。出身贵族。他才华卓越,充满幻想,酷爱冒险和猎奇,曾留学法国,漫游英国、意大利等,并三次深入非洲探险。著有成名作《珍珠》,以及《浪漫之花》、《异国的天空》、《箭囊》、《火

  • 1765年4月15日:罗蒙诺索夫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1711年11月19日-1765年4月15日),俄国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诗人,被誉为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的雏形。出生于阿尔汉格尔斯克一个渔民家庭,罗蒙诺索夫是俄国科学院的第一个俄国籍院士,他还是瑞典科学院

  •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自杀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三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

  • 1889年4月16日:卓别林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电影是《谋生》。从1915年开始卓别林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甚至还担任制片和剪辑。稍后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并于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乐街》,

  • 1497年4月16日:毛利元就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毛利元就(もうりもとなり;Mouri Motonari;1497年4月16日—1571年7月6日),是日本战国时代雄踞中州地区的大名,为毛利弘元次子,幼名松寿丸。原姓大江,家系以大江广元四男毛利季光为祖先,家纹为一文字三星纹。毛利氏仅在元就一代的治下,就成功地从安艺国的一个小豪族跻身为统治十国的西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