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末农民起义到大明建立

元末农民起义到大明建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985 更新时间:2024/1/18 19:23:09

崛起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

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奉命南略定远,招降驴牌寨壮丁三千人,又夜袭元军于横涧山,收精兵两万,随即进占滁州。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进兵和阳,渡江攻下太平、溧水、溧阳等地。这时,韩林儿在亳州称帝,他接受了韩林儿的官职、封号,军队皆以红巾裹头,亦称香军。

朱元璋军纪严明,又知人善任,文士如冯国胜、李善长等都为他出谋划策,勇猛善战的常遇春、胡大海也都来投奔他。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占领集庆路(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成为红巾军内部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从至正十六年至十九年间(1356—1359年),朱元璋以金陵为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充其势力。这时,在他北面是韩林儿、刘福通,西面是徐寿辉,东面是张士诚,惟有皖南、浙东一部分地区驻守的元兵势力较弱。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分别攻占宁国、徽州、池州等地,第二年又亲自率兵攻克婺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继续攻占衢州、处州,皖南以及浙东的东南部地区,此后这些地区都为朱元璋所控制。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罗致了浙东的文人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人,特别是刘基、宋濂在朱元璋的开创事业中起了显著的作用。从此朱元璋进一步取得东南地主阶级的支持,巩固了他对这一地区的统治。

朱元璋也注意恢复农业生产的工作,以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在各地兴筑堤防,兴修水利,预防旱涝,经营农田。又设管理民兵万户府,仿古代寓兵于农之意,选拔强壮农民,使其“农时则耕,闲则练习”,还屡次蠲免田赋。他还接受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

这些措施收到一定的成效,在他统治的地区,农民生活比较安定,军粮也有充足的供应。在朱元璋占领浙东等地时,韩林儿、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正遭遇到察罕帖木儿等元军及地主武装的袭击,徐寿辉又为部将陈友谅杀死。

陈友谅力量虽强,但“将士离心”、“政令不一”,明玉珍也只是割据四川,偏安一隅。占据苏州的张土诚和浙东庆元的方国珍,早已归附了元朝。他们在所辖地区之内只知霸占田产,奴役佃户,腐化享乐,不关心人民疾苦,因而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这种形势极有利于朱元璋的发展。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率军攻占太平,直入金陵,在江东桥为朱元璋所败。朱元璋复率军反攻,先后攻克饶州、安庆、洪都等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会战于鄱阳湖,经过三十六天的血战,陈友谅中箭死,全军大败。

第二年,其子陈理投降,至此,朱元璋解除了西方最大的威胁。

统一江南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把兵锋转向苏州张士诚。他

采取了“煎其肘翼”的军事部署,派将攻占久被张士诚控制的高邮、淮安等地,一面又东向湖州、嘉兴和杭州,歼灭张士诚军的主力,然后进围苏州。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吴元年)九月,苏州城破,张士诚被俘自缢而死,三吴平定。据守庆元、温州、台州一带的方国珍也遣使归降。

同年,又分别派将攻取广东、福建,朱元璋已据有东南半壁。进攻张士诚时,朱元璋在檄文中已公开骂白莲教是“妖术”,说红巾军“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他派人在瓜步杀了韩林儿。

朱元璋既打败江南的各个割据势力,更积极准备北上伐元。

此时,蒙古统治者更加腐化堕落,元顺帝信任喇嘛僧,朝夕逸乐,宫廷的政变不断发生,军力也一蹶不振,只有倚靠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等人的地主武装支持残局。扩廓帖木儿守河南,孛罗帖木儿守大同,李思齐张良弼等守关中,他们彼此连年交兵,到处掠夺屠杀,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北伐残元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吴元年),朱元璋决意北伐。在宋濂等人草拟的一篇声讨元朝的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

檄文中责备扩廓帖木儿、李思齐等“假元号以济私,持有众以要君”,指出这些人相互吞并是人民的巨害。同时更指出蒙古、色目虽不是汉族,只要“愿为臣民者”,皆与汉人同等对待。表现出朱元璋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由徐达、常遇春等人率领的北伐军先后在山东、汴梁、潼关等地打败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的军队。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称帝。七月,徐达会诸将于临清,连下德州、通州等城,元顺帝率后妃、太子和一部分蒙古大臣从大都北逃。八月,北伐军进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之后朱元璋用了近20年的时间,消灭其他农民军,击溃元朝残余势力(北元),完成了中国的统一。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起义结束。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灭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实现了从放牛娃到至尊皇帝的华丽转身,登基之后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这些跟随他征战四野的开国元勋,哪一个不是劳苦功高、功勋卓著。徐达、刘伯温、常遇春、胡大海,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即便是在六百多年以后,依旧在被世人熟识和传诵。而在朱元璋的功劳薄上,排在最前列

  • 明灭元之战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明朝灭元的战争,此次战争是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进行的一次决战。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等攻占中原各地,孤立大都,最终取得全面胜利。1352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四年后即位吴王,设置百官。建立政权后,明太祖先后夺取了湖广、江西、江浙等地,为北上灭元扫平障碍。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

  • 明灭夏之战:为朱元璋平定西南奠定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至八月,在明统一战争中,明朝消灭四川明升夏政权的战争。当时明朝已基本统一全国,惟北方尚有塞外元残余势力,南方有四川夏政权和云南故元梁王政权。洪武三年,明军北征沙漠,稳定了北方的形势,出兵消灭四川夏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关于灭夏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蜀人闻

  • 1952年1月2日:罗盛教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1952年1月2日,罗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而英勇献身。罗盛教,原名罗雨成,1931年生于湖南省新化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1946年入省立九师附小(吉首大学师范院附属小学)就读。1947年

  • 元末农民起义的几大势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初期的反元斗争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提出了“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至元三年(1337年),又有广东朱光卿、聂秀卿的起义,称“定光佛出世”。同年又有河南棒胡的起义,棒胡烧香聚众,起义者“举弥勒小旗”。至元四年(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

  •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顾方舟(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男,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宁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伦敦)院士,欧洲科学、艺术、文学学院院士,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一级教授。顾方舟对脊髓灰质

  • 1900年1月2日:黄子卿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1900年1月2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槐子岗村。黄子卿(1900年1月2日—1982年7月23日),字碧帆。广东梅县人。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委。黄子卿从事过电化学、生物化

  • 元末起义为什么只有朱元璋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朱元璋出身低微,早年的时候帮地主家放过牛,当过和尚、乞丐。可就是这样一个身份如此“卑微”的人,竟然能在元朝末年社会大动荡和群雄竞争激烈的角逐中,出类拔萃,一举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起了大一统王朝——明朝。这其中究竟是何原因呢?依附龙凤政权朱元璋起兵之后以应天为中心,这一地理位置严格来说并没有那么好,因

  • 1999年1月2日:《今日说法》开播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今日说法节目于1999年1月2日中午12:38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次日04:29为重播。播出时长,每一集28分钟左右。节目以“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监督执法,促进立法、服务百姓”为宗旨,全力打造“中国人的法律午餐”。《今日说法》是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 明朝统一战争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在各路大军接连获胜之际,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即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随即进行了长达22年的统一战争,遣军推翻元朝、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及元朝残余势力。明朝统一战争持续的时间非常长,明朝统一战争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发生了这样的一系列作战:攻取河南、山东;攻取河北;攻占大都;攻取山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