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他出征的几位部将,为了补偿西征欠饷,死后竟然没钱买一副棺材。到底是怎么回事?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又称“左宗棠收复新疆” ,是晚清钦差大臣左宗棠统帅清军,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争。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在俄国人的鼓动下,率兵从喀什侵入我国新疆地区。
1871年,沙俄假借阿古柏势力会威胁到俄国安全的幌子,于是出兵侵占了伊犁,更是摆出了一幅侵吞我国西部疆域的野心。
1875年5月,清廷下诏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节制三军,着手进军新疆,收复失地。
这时还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当时的李鸿章认为支持海防是首要,并要求放弃新疆。但李鸿章也不是说完全不要新疆,他只是觉得,相对于新疆来说,海上的威胁更加可怕。
就这样,李鸿章及其党羽的鼓噪,一时间,“边疆无用论”、“得不偿失论”、“出兵必败论”,甚嚣尘上。
对于双方的意见,慈禧更担心洋人的军舰,至于收复新疆,她虽然也支持,但只为左宗棠搞来了500万两银子。
因为此时清廷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支持西北,于是让各省巡抚向左宗棠缴纳协饷,但由于太平天国等破坏严重,地方根本拿不出钱来。于是,这个经费问题还是需要左宗棠自己想办法解决。
于是,左宗棠就找到两江总督沈葆桢,让他以各省协饷作为担保,向西方列强借钱。
沈葆桢也十分为难,他在综合多方面的意见后,决定向洋行借800万两,剩下的一半由户部和各省办理。
于是,借钱的事情,左宗棠就让当时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去办理了。最终在胡雪岩牵线搭桥之下,终于搞来了两笔钱:
第一笔是左宗棠以清朝关税作为抵押,向洋人银行累计借了1375万两白银。
第二笔是左宗棠向华商借了846万两。
在国家大义面前,左宗棠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向各地的督抚、巡抚请求援助,解决了打仗需要的粮饷问题。最后,他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心态抬棺出兵,誓死收复新疆。
左宗棠做好战略部署以后,采取了先北后南的方针。并命刘锦棠作为先锋大将。
1876年,左宗棠掌控局势,同时命令刘锦棠、金顺两路出击,围攻乌鲁木齐,迫使白彦虎弃城南逃。
最终左宗棠他们不负众望,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的阴谋。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省。
可以说,战略层面上,左宗棠居功至伟。而在前线战术层面上,刘锦棠则功不可没。没有他们俩的互相合作,就没有收复新疆的可能。
武力收复新疆一役,也成了左宗棠一生最为豪迈、最为英雄的事迹。
但是后世有几人深究过,这豪迈的英雄壮举背后,究竟藏着多少心酸和苦楚?而这些才是左宗棠以及他的部将们,最为可敬可叹的地方。
因为收复新疆后,将帅们的结局,却令人伤感落泪……
西征中路军统帅刘锦棠,战后首任新疆巡抚。甲午年间,中日战起,清廷诏刘锦棠入京,他刚刚走到县城,突然中风,被左右抬回家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家人用竹箱敛尸,乡邻不知其曾为达官贵人。
西征北路军统帅金顺,后来担任伊犁将军。病死在进京的路上,身后事“不名一钱,无以为殓”。
西征南路军统帅张曜,后来担任山东巡抚,还出任过海军帮办大臣。为了补偿属下的欠饷,曾向洋行借款74万两,直到病逝也未还清。死后,无一私财。
西征军副帅,营务总管刘典,西征时坐镇兰州。最后病逝在兰州督署,身后也是一文不名,全家老幼无以为养。
收复新疆,是晚清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能够在晚期保住新疆大部分地区实属不易。因此,我们必须感谢左宗棠,是他坚持抬棺出征,最终才收复了此地。
我们还要感谢在这场战争中英勇奋战的刘锦棠,以及配合作战的无数没有记载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