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虽然被写进历史课本中,但因带有玄幻色彩一直被人们当做神话故事看待。因为故事中所描述的特大水灾,从夏朝到现代,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哪怕专家们用电脑建立模型分析,将初始条件设置得再极端,也无法发生黄河水灾爆发,令下游居民跑出屋子逃命的时间都没有的景象,由此可见,大禹治水,不太现实。
然而,在一次一九八二年的文物普查活动中,科学家们在青海挖掘出的喇家遗址,似乎向人们证明了大禹治水的真实性。根据碳十四测量法,喇家遗址当中埋葬的古物距今大约四千年历史,与大禹治水属于同一时期。
而且,科学家还在喇家遗址当中发现了许多骸骨,这些骸骨之所以能经历四千年不腐,全靠一种红色黏土的包裹,而这种黏土的来源,只有黄河。
也就是说,这些人也许正是死于黄河发洪,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从地理位置上看,喇家遗址高于黄河河床二十一米,即便黄河发大水,喇家遗址的居民也不可能连逃命的机会都没有。
随着挖掘活动的继续进行,这一问题很快得到了答案。科学家在喇家遗址发现了大量山体裂缝,于是他们推断,喇家遗址并非直接死于黄河发洪水,而是死于地震与洪水的双重打击。
地震过后,黄河上游的山峰断裂,倒塌的巨石最终堵住了黄河上游,形成了一个小型堤坝,随着河水越积越多,天然堤坝最终绝地,大量的黄河水从天而降,身处下游的喇家遗址居民根本来不及逃命,惨剧由此酿成。
既然黄河发洪水这件事是真的,那么大禹治水显然也是真的,可这是否能说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出于他的奉献与责任心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据史料记载,大禹的父亲是鲧,他们都是黄帝的后代。当时中原地带面临洪水危机,为了拯救黎民百姓,统治者尧找来大臣,希望大家推荐一个人前去治水,经过一番商讨后,大家一致推举鲧。尧对于鲧一直不怎么看好,可实在找不到更加合适的人选,便只能让鲧试一试。
鲧之所以受到大家推荐,与他在群众当中积攒下来的好名声不无关系。鲧上任后,采用堵的方式治理水患,然而时间过了九年,大水的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于是尧便以消极罢工的名头惩罚鲧,把他发配到边远地区自生自灭去了。
鲧离开后,尧又把大家召集起来,希望大家能再推举出一个治水能人。经过一番商讨,大家一致推举鲧的儿子禹,尧依旧觉得禹不靠谱,毕竟禹是鲧的儿子,龙生龙凤生凤,父亲都做不到的事情,儿子怎么可能做到。可在众人强烈的表态以及没有更好的人选面前,尧只能同意派禹去治水。
禹上任后,一改父亲鲧时期错误的做法,把堵改成疏通,只要水流能顺利流进大海,那么水患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为了不让信任自己的百姓们失望,禹以身作则,亲自跋山涉水,吃住都在外面,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和他刚刚结婚四天,他就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治水。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禹的努力换来了回报,在这十三年内,随着一处处水患被去除,老百姓终于能安心劳作,农田变成了米粮仓,昔日被水淹没的山岭再次露出了峥嵘,老百姓也因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一直以来人们大禹的形象都是神圣的,直到陶寺遗址的挖掘,那段历史的真相才缓慢浮现在人们眼前。
陶寺遗址也是距今大约四千年的遗址,在挖掘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了多处打斗的痕迹,由此专家推测,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度,可能并非历史书上记载的那样一帆风顺。
什么是禅让,相当于皇帝甘愿把皇位转让给另一个德行比他高的人,试问,世界上有这样大公无私的人存在吗?或许有,但尧舜禹一定不属于此列。从这些打斗痕迹当中,可以看出,禹获得权力的过程,大概率伴随着暴力。
禹在开始治水前,理当对各地水清先做勘察,勘察结束后,为了便于管理,禹便把中原土划分为九州,于是便形成了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区划。在治水的过程中,总有人偷奸耍滑,为了惩治这些人,禹设立了一套赏罚措施,并安排了一些管理人员,最早的司法体系由此形成。
这些跟着禹进行治水活动的人,由于脱离了劳动生产,因此没有粮食来源,他们的粮食,都来自于老百姓的劳动生产,这便是最早的税收。最后,大水退却,老百姓又面临着分田地的问题,于是禹又建立了最早的田地制度。
从尧安排禹治理水患的那一刻起,禹便开始了夺权之路,等到治水结束过后,禹在民间的威望已经远远大过尧和舜,百姓们都是大禹治水的受益者,那些跟着大禹治水的人们,也在治水过后成为了不用劳作就能获得粮食的官员,在这种形势下,与其说舜是甘愿把首领的位置让给禹,不如说他不得不这样做。
这也是为何,从禹开始,统领的位置便不再禅让,而是世袭给了自己的儿子,因为所谓的禅让,只不过是尧舜最后的一块遮羞布罢了。这样一来便不难解释为何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了,要想获得百姓们的支持,便要在行动上更贴近圣人,只有舍小家才能获得更大的大家。
禹的行为现代的一个词恰好可以用来描述他,这个词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自己更加长远的利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