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亦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正是他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政策,开创了一个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一个英雄时代,他一生的功绩最引以为傲也更让后人瞻仰的一点,就是他对匈奴的征战上。
从大多数人观点上认为,汉武帝的对匈作战非常对成功。慧眼识珠“帝国双璧”卫青、霍去病,统帅大军旗开得胜,
自此以后汉朝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让匈奴屡次遭到强汉军队的冲杀,多次使匈奴惨败,汉匈之间攻守易型的格局也得以实现。
汉匈之战对峙时间长达三百年之久,尽管战火连连,但是最终汉朝的胜利对历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汉武帝对匈作战的确是一件常常令人称赞的战争与决策,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汉匈战争亦不例外。
《孙子兵法》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自从创作以来一直被奉为兵家经典,对我国后世的战争也有着非常深重的影响。
后世战争也常常借助《孙子兵法》中的思想进行两军间的作战,因此从《孙子兵法》来分析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战略得失可以得到一个十分合理的结果,亦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一、《孙子兵法》之占据战略主动权
汉朝自从刘邦“白登之围”被冒顿单于围困逃脱之后,与匈奴结下了和亲之约,但其实也就是从此刻开始,汉匈之间攻守形势基本上就确立,以至于一直到汉武帝初期,匈奴仍然经常发兵南下侵略汉朝,
汉朝都处于被动防御的局势,战争的主动权数百年间一直都握在匈奴人手中,对汉朝十分不利。
但是自从汉武帝执政以来,就对汉朝与匈奴的这种卑躬屈膝的关系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从小就开始筹划着汉匈之战。
汉武帝自小就熟读各种兵法类的书籍,从孙子兵法中他发现了一句话,那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意思就是在双方战争中,我们需要做的是支配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支配。
很明显在汉武帝之前的汉朝历史上,汉匈之间的战争一直都是被匈奴人所支配的,战争主动权被牢牢的攥紧在匈奴人手中。
孙子兵法中认为在作战中要时刻掌握战略主动权,要做到牵制敌人而不为敌人所牵制,不管是战略进攻还是战略防守都要时刻注意战略主动权的得失。
汉武帝在对匈奴发动首战时,就对出征的各位将军讲述了掌握战略主动权的重要性。
以往汉匈战争的主战场都是在汉朝疆域之上,但是这次汉武帝让将军们率军主动出击,在漠北草原之上寻求匈奴人进行战争,这对于汉朝来说可谓是前所未有。
因为一旦进入漠北草原,匈奴人必将紧急制定方略,整个战场形势为我所控,可以讲战争胜利最大化。
卫青在这一场首战中出其不意,率领一万骑兵千里奔袭龙城,也正是此战成为了汉匈之战的开端,更是汉匈之间攻守易形的标志。
汉武帝随后进行的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均是由汉朝主动发起,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汉匈之间战略主导权,也成功让匈奴进入汉朝进攻的节奏之中。
从孙子兵法上来看,汉武帝的确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以一己之力掌握了汉匈之间的军事动向。
因此汉武帝在这场汉匈战争中受益匪浅,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掌握了后世汉匈之间的攻守形势,为后世彻底解决了这样一个潜在的大问题,为后世营造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这就是说善于统兵作战的人总能想出办法调动敌人的进攻与防守,需要先到达两军交战之地方能进行有条不紊的军事调动,
使敌人一直在我方的节奏中进行军事行动,这就是掌握了作战双方战略主动权。
汉武帝对匈作战中正好很灵活的运用了这一战略思想,
在对匈奴首战以及后续战争中都在贯彻着这一思想,将战略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这才使得匈奴屡次败倒在汉军手中,这便是汉匈之战中汉武帝最大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