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欲望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强烈。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朝代,尤其热衷于对外征服的战争,并且欲望非常强烈,它就是汉朝。
汉朝建立后,曾多次发起对外的征服战争,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匈奴、西域、朝鲜、百越都曾是汉朝大军的征服对象,也因此留下了诸如“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志。那么,为何汉朝经常对外征战呢?
原来只因为汉朝所推崇的官衔制度。众所周知,昔日秦朝为激励将士,曾用官位封地作为奖赏,以激发将士血性,而刘邦建立汉朝后,延续秦朝制度,立下了“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的誓言。可这时的汉朝早已经统一中原,将士们没有战功,想要晋升只能是遥遥无期。恰好这时边境不稳,游离在外的少数民族屡屡侵犯汉朝疆土,为了消灭匈奴等少数民族,汉朝开始对外征战。
当然,对外征战固然有着为国捐躯的满腔热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朝时期将士们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望。可以说,官衔制度的推广,在某种程度极大地促进了将士们的积极性,让将士们热衷于建功立业,保家卫国。也正因为这项制度,让汉朝的军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让汉朝的综合国力愈发强盛。
正因如此,汉朝建立后,国家实力一度空前繁盛,加上经济繁荣,军力强盛,汉朝大国之威,已渐露峥嵘。
三大败仗:
高祖时白登山之围,先锋骑兵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达七天七夜,靠计谋脱困。
吕后时征讨南越赵佗之战,两万汉军在东南山地中几乎全军覆没,吕后本人也气病,不久后去世。从此南越得以割据东南地区达三十年。
汉武帝时征讨匈奴的燕然山战役,汉军原本节节胜利,谁知汉武帝在后方办了前线统帅李广利的罪,导致李广利孤注一掷,带领汉军蹈入死地,后只身投敌,此战后汉武帝停止了北追匈奴的步伐,停止了对外用兵,匈奴得以在漠西地带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三大胜仗:
汉武帝时的漠北大会战,卫青霍去病率十万铁骑与匈奴会战,消灭匈奴骑兵十万多人,几乎是匈奴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由漠北迁徙到漠西,再无力与中国对抗。而鲜卑族却西迁蒙古草原,填补了匈奴留下的空白。
汉武帝征南越之战,此战先败后胜,先是终军的两千汉军被全歼,使汉武帝下定了扫平南越的决心,程不识的两万大军经浴血奋战,终于平定南越,从此,东南沿海尽为中华版图。
陈汤灭匈奴之战,此战杀死了匈奴单于,使匈奴归附于汉朝,匈奴对汉朝的侵扰彻底解决,汉武帝若在天有灵,也可含笑九泉了。
[东汉]:
三大败仗:
光武帝时湖南五溪族反叛,汉朝四次讨伐均告失败,老将马援也染病身亡,五溪的侵扰从此困扰东汉二十多年。
明帝时羌族反叛河西,作乱达六年,东汉损兵折将难以平服。此战延缓了东汉反击匈奴的步伐,中国的势力被阻止在玉门关外几十年。
章帝时南越叛乱战,叛乱四年之久,汉朝军队死伤无数。不过最终还是平定,算是惨胜里有大败。
三大胜仗:
和帝时燕然山战役,大将军窦宪消灭俘虏匈奴近二十万人,北匈奴遭受沉重打击,不得不退到葱岭地带。
和帝时金微山之战,消灭匈奴近万人,匈奴单于只身西逃,此战宣告了北匈奴的最终灭亡。也使得匈奴残部西迁欧洲。
马援平定交趾之战,印度支那领土尽为中华版图,马援被越南人敬奉为“木头公”,直到今天许多越南人依然将其敬奉为神,每日朝拜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