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丁酉科场案:处罚人数之多史无前例,江南才子吴兆骞命运由此改变!

清朝丁酉科场案:处罚人数之多史无前例,江南才子吴兆骞命运由此改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458 更新时间:2023/12/7 20:44:25

公元1657丁酉年,清朝接连发生了3起震惊全国的科考舞弊案,史称丁酉科场案。其中最为离奇的要属江南科考案,这一案被处刑罚的人数之多都是史无前例,而江南才子吴兆骞也因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来,考试舞弊和反舞弊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为了防止舞弊的发生,各个朝代都制定了极其严格的规定,乡试考官在接到命令时要立即前往贡院,并且必须孤身一人,路上不允许和任何人说话,乡试期间也要被锁在贡院内,一日三餐由专人提供。而会试考官更为严格,接到通知后就会被官府的人锁在贡院,并被严加看管。

并且法律明确规定,考生必须都是和考官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如果有一点点的关系,都不被允许参加考试。

但即使如此严格,舞弊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而1657年的顺天乡试案就令当时的顺治皇帝颜面扫地。

在顺天乡试中,主考官振邺和张我朴等人收受贿赂,不仅在考场之上传阅试卷,并且在乡试结束后按照已拟定好的名单进行录取,导致当时大批落榜的考生集体去庙哭庙。经过调查,发现李振邺等人收受了三千两白银。

本来就注重科举的顺治帝大怒,下旨对纳贿考官斩立决,并没收全部财产,并且家人流放边疆。经过此次事件的顺治帝对接下来进行的江南乡试案极度的重视,特地将主考官方猷和钱开宗叫到面前,千叮咛万嘱咐地让他们公平公正的对待考生。

可能是因为顺治帝才年满二十岁,两人觉得顺治帝太年轻于是把他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江南乡试如火如荼地进行,结束后,江南的考生们就开始议论纷纷,觉得存在舞弊之事。在放榜的当天,众考生大跌眼镜,一些饱学之士如尤侗、汤传楹等人都名落孙山,反而一些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之人却纷纷上榜。

于是众考生再次哭文庙,有关系的托人上书告状,没关系的在官府面前闹事。不仅如此,尤侗为了表达愤怒,写了一篇《钧天乐》来控诉考试行贿舞弊之事,并在坊间流传开来。

顺治得知这次舞弊案后,愤怒到了极点,随即下令彻查此事。在给事中的上书中,说明的具体的情况,并且举例:中举之人方章钺和主考官方猷是联宗之人,而方章钺的父亲正是少詹事方拱乾的儿子。

顺治直接宣召方拱乾,但方拱乾一口咬定方猷跟自己家族没关系,顺治大怒,决定将所有中举之人全部押解京城进行复试。于是,各个县府出动大批的人马,开始对已经回乡的举人进行抓捕,动静极大。这其中,就包括靠自己实力中举的吴兆骞。

吴兆骞本就是江南才子,在年少时就作诗《京都赋》名震江南。而本因中举而沾沾自喜的他,却被破门而入的官兵带着锁铐给带走了,不仅如此,连同主考官、会试考官和乡试考官一并都被这种方式铐到了京城。

1658年二月,在中南海瀛台,一场特殊的复试开始了。负责监考的主考官是顺治帝和台下带着明晃晃大刀的侍卫以及刑部和礼部的工作人员,而考生无一不身披刑具。结果,七十五个人成绩合格,准许参加接下来的下科会试,二十四人被罚停会试,最后二十四人文理不通,直接革除功名。

而吴兆骞因为被这种场面吓到了,在惊恐中一道题也没有答出来,直接被认定为舞弊之人。

接下来,顺治帝开始算账。主考官直接砍头处死,同考官十八人全部处以绞刑,舞弊之人没收家里全部财产,并罚相关家人一起流放边远的宁古塔。与此案相关的朝中人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

吴兆骞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发配到了边疆,好友京华三绝之一的顾贞观听闻此事之后,决定对其进行营救。他先是找了相国子纳兰性德,与其交好并请求相助。在此期间,他多次收到吴兆骞的书信,因对好友悲戚生活的感慨,他写下了千古名篇《金缕曲》。

1681年,在纳兰容若和顾贞观的努力之下,通过两千两黄金将吴兆骞从宁古塔带了回来。三年后,吴兆骞郁郁而终,成为了江南科考案最大的悲剧人物。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