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京城、各省的官员数量近三万人,当时由于信息不发达,官场中人很难了解同僚之间的信息,比如文武百官的品级、出身、籍贯以及字号等等。
康熙年间,京城琉璃厂荣禄斋有一位老板看准了这个良机,便花重金从吏部、兵部书吏手中弄来了全国的官员名单,编撰成了一部名叫《爵秩全书》的手册。
对于《爵秩全书》,史料中也称《缙绅全书》或《缙绅录》,此书中详细记载了在京、在外九品以上官员的各种信息。
此书一经出版便风靡一时,几乎成了官员的必备手册,而且一些富商大贾也争相购买,据说当时价格最高时炒到了30多两一本。
因为官员调任、升降变数很大,哪怕是一年的时间,各种人事关系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琉璃厂老板是个很会做生意的人,他每年出版四次,分春夏秋冬版本。如此,官员们就得不停得购买。
没过几年,琉璃厂老板便发了家,其他商人也都眼红,于是都走吏部书吏的门路,纷纷取得版权予以刊刻出版。
乾隆时期,荣禄斋老板花了一万多两银子贿赂和珅,从吏部书吏那取得独家出版权,但到了晚清时期为了避荣禄的名讳,将“禄”改为“录”。
事实上,清代官场还有很多必备的“官员手册”,如各省知县、知州,人手一本《福惠全书》,这些书籍的出版,为新入仕的官员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