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和亲都在用“假公主”,不是宗室旁支就是宫廷婢女,可唯独清朝是个例外,全都是货真价实的皇家女子,为什么唯独清朝不能偷偷换人呢?
“和亲”这一现象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中就频繁出现,但是,那个时候的性质似乎有些不同,主要是用来巩固与周边邦国之间的和睦关系。
直至到了汉朝时期,和亲才成了一种稳固边陲、巩固国本的国策,并且一直延续到清朝。
公元前200年,初建汉帝国的刘邦信誓旦旦,亲率数十万大军北征匈奴,想要借此立威塞外。
只可惜,理想和现实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他率部轻敌冒进,没想到中了匈奴的圈套,被几十万匈奴大军围困在白登山上,差一点就被迫下线了。
世人对刘邦的评价,历来都是各执一词,说好听点,是大丈夫能屈能伸,识时务者为俊杰,说难听点,就是有傲气无傲骨,没有一点风骨气节。
刘邦被围在白登山上孤立无援,心情跟当时的严寒天气一样,拔凉拔凉的。
眼看汉军就到了绝境,好在心思机巧的陈平想了一个好主意,用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媳妇,才成功解除了“白登之围”。
白登脱险的刘邦回去之后,想起这件事就倒吸凉气,于是就想出了一个馊主意,主动向匈奴示好,开启了中原公主远嫁番邦的历史先河。
不过,有句老话说得好:出身决定出手。通过和亲这件事,也能看出市井出身的刘邦,在耍心眼上也是很有一套的。
当时,远嫁匈奴最合适的人选是刘邦的大女儿,但是,吕雉爱女心切,死活不同意女儿去塞外受罪,把刘邦气得一点招儿也没有。
可是,后来他眼珠子一转,心想这匈奴怎么知道中原公主长啥样呢?当即计上心来,从宗室旁支中找了个“女儿”嫁了过去。
这就是刘邦的出手,骗死人不偿命,不管真假,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
他这一手玩得高,不仅开启了公主远嫁番邦和亲的先河,同时也开启了“假公主”代替“真公主”远嫁的先河。
从此之后,封建王朝对外和亲,都是真真假假相互掺杂,不仅有损风骨气节,而且还不讲诚信。
历史上最有名的几个“假公主”,比如汉代的王昭君出嫁之前就是个平民,唐代的文成公主也是宗室旁支之女。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其他王朝都有假公主和亲的例子,唯独清朝是个例外呢?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大清三百多年历史,爱新觉罗氏为了稳固满蒙关系,嫁到蒙古的格格就有118位,而且,都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真格格。
其实这个问题说起来很简单:人口基数小,不容易造假。
满蒙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是,毕竟都是草原民族,从根本上来说还有割舍不下的渊源,不管是早年的相互攻伐,还是后来的相亲相爱,联系都非常密切。
尤其是努尔哈赤崛起之后,满蒙之间就一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既然是相互和亲联姻,又相互征讨攻伐,反正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总是扯不清楚,要不然也不会被称为“满蒙一家”了。
正是因为两个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人口基数又小,尤其是生活在顶端的满蒙贵族,谁家有几个女儿基本上没有什么秘密可言,造假很容易就露馅了。
再加上,草原民族的性子烈,要是发现娶了个假格格,引起一场大战,那可就成了得不偿失的大事了。
当然,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原因,比如政治需要、利益动机等等。
但是,归根结底,封建王朝用弱女子来维护国本的举措,自始至终都是遭人诟病的,比如唐朝诗人就曾写下“遣妾一生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