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古代婚姻制度中,被称作“大女”的年龄竟然是十五岁。
很多朝代都规定女子到了十三四岁就可以谈婚论嫁,而且,这些女子过了15岁不嫁人就会祸及家人。
汉惠帝时曾这样要求:15-30岁的女性,若不嫁人,就必须缴纳5倍的人头税,约750钱,相当于普通家庭全家一年的吃喝用度。
西晋时更为离谱,他们规定若女子15岁不嫁,父母受罚。若女子17岁还没有出嫁,将由地方官员做主,将她强行嫁给当地的光棍。
事情一旦到了这种境地,不但女子的家人会被惩罚,这个女子所嫁之人也是非老即残,下场惨烈。为了不陷入被动,古代女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家人就会着急忙慌地为她们寻找婆家。
古代社会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历朝历代都需要人口。这些人口将会化作赋税,化作劳役,以及兵丁,维护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
比如,汉朝初期,因为连年战乱,全国人口仅有600万左右,民生凋敝,赋税不兴,在吕后的建议下,汉惠帝改变了婚姻制度之后,这种局面才日渐改善。
除了朝廷规定,民间男子也多喜欢挑选十三四岁的女子为妻。十三四岁的女子,上头压着15岁前出嫁的“红线”,又到了法定婚配年龄,是古代婚恋市场上的“主流”。
家中有男子的家庭,断然没有放着十三四岁的女子不选,反去等待“被挑剩下”的“大龄”女子。
更重要的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有能力投入更多人力的人家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收益。
一个家族的人丁是否兴亡,也关乎着家族的命运,多子多福一直是古人所推崇的。相比娶一个20岁的女子,娶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子,将会让家族多繁衍一到两代。
在古人看来,娶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子进门,显然符合家族利益。
古人医学常识不多,《黄帝内经》认为,女子“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在他们看来,十三四岁的女子大多葵水已至,有了生育能力,是可以迎娶回家,为家中传宗接代。
且,古代女子平均寿命只有30岁,所以,一个女子能长到十三四岁,不管从那一方面来看,已经是能独当一面的大人,可以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抚育后代。
这些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思维大多没有定型,往往更温顺听话,到了夫家后,她们也会依照夫家要求接受各种束缚。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找一个更听话的媳妇,显然更符合男方需求。
且,十三四岁的女孩,自带青春光芒,正是美好的年纪,为此,古人还将女子的十三四岁夸赞为豆蔻年华,予以赞美。
总而言之,古人娶妻首要目的就是生育后代,繁衍家族。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认为身处十三四岁的女子漂亮。温顺,且有利于生养。
可殊不知,造成古代人口数量少的原因,不仅仅是出生率不尽人意。
古代人寿命短,男子平均年龄仅有35岁,女子只有30岁。
在他们一生中,却经常会遇到灾荒、瘟疫甚至是战争。
人常说,乱世人不如太平犬,在动不动就会起纷乱的古代,手无寸铁的人常常是刀下鱼肉,任人宰割,很多人还没有长大,就死于各种各样的战乱。
古代百姓虽然肩负着维持国家运转的重任,可分配给他们的粮食等却少之又少。
很多人忍饥受饿,营养不良,且古人饮食卫生常不能达标,很容易罹患疾病。可得了病后,他们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治疗。
以往,医学水平很低,就算有一些名医存世,但他们的服务对象很少是普通百姓。
大多数百姓没有钱寻医问药,得了病全靠免疫力去支撑,病亡是一件很普遍的事。
且,喜好娶十三四岁的女孩,也是古代人口数量少的原因之一。
现代医学证明,十三四岁的女子正处于发育期,假若生育孩子,将会给身体带去很大伤害。
而且,她们生下的孩子,也大多免疫力脆弱,很容易造成难产。
这也是古代孩子夭折几率较高的原因。
就算这些孩子侥幸生还,但因为在母体发育时条件较差,很多人生来先天不足,反而影响了人口的质量。
新生儿夭折率高,人口质量参差不齐,许多时期的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生产水平低下,是古代人口少的重要原因。
可古人偏偏选择了迎娶十三四岁的女孩去解决此事,这舍本逐末的方式方法,自然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