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胡惟庸最重要的罪状是毒死刘伯温?

揭秘:胡惟庸最重要的罪状是毒死刘伯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41 更新时间:2024/1/2 10:00:22

元末,中国历史走入了战火纷飞、饿殍满地的时代,由于元朝的残暴统治,中原百姓民不聊生,推翻暴元,力图重建汉室江山的义军风起云涌。在遍地义军之中,朱元璋和他的部下脱颖而出,最终消灭暴元,击败其他义军,统一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明王朝。

自唐末以来,汉族皇权式微,饱受周边少数民族侵扰之苦,明朝的建立彻底结束了这种局面。对外,明朝的铁骑把曾经不可一世的黄金家族打的望风逃窜,对内社会安定经济恢复,这是朱元璋和他的开国武将、治世能臣们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而在所有开国元勋中,.刘伯温无疑称得上大明第一智者,洪武之治的幕后第一推手。

(一)卓越的军事谋略

刘伯温刚刚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只是韩林儿手下一路军的元帅罢了,韩林儿自称是大宋皇室的后代,大英雄朱元璋都要遥拜这位小明王,但刘伯温毫不在意,说韩林儿就是一个牧童,有什么值得尊敬的。

刘伯温刚刚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向他询问进兵的策略,刘伯温敏锐地指出,张士诚外强中干、徒有虚名,根本不值一提,只有陈友谅阴险狡诈,必须尽快剪除,打败陈友谅张士诚便可一举平定。

刘伯温的想法让朱元璋眼前一亮,当时陈友谅大军来犯,朱元璋的部队人心惶惶,将士们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抵抗,莫衷一是。刘伯温瞪着眼睛,大声喝道:说要投降的都可以杀掉。之后,刘伯温向朱元璋献计,趁着陈友谅骄傲自满,尤其深入,然后阻断他的退路,就可以将他围歼。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果然将陈友谅打得大败而逃。

不久,陈友谅又占据了安庆,朱元璋亲自带兵救援,激战之后还是不能夺回安庆。刘伯温又提出新的计策,这一次是围魏救赵之策,朱元璋解了安庆之围,率兵直奔江州,江州是陈友谅的老巢,此刻城中空虚,抵抗不得,只好投降。陈友谅见大本营都被朱元璋拿下了,也无心恋战,只好带兵逃往武昌。

最终,朱元璋迎来了和陈友谅的决战,在鄱阳湖上,双方投入了全部的兵力,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大战持续了整整三天,双方未分胜负,刘伯温又向朱元璋建议,把军队转移到鄱阳湖湖口,堵住陈友谅军队的出口,之后再与陈友谅大战,陈友谅全军覆没,在逃跑途中死去,朱元璋终于消灭了最大的劲敌,向着帝业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出色的政治才华

刘伯温主张以民为本,宽仁治下,刘伯温极力主张为官清廉,轻徭薄赋,与百姓休养生

息。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一直有个心愿,想要在自己的老家凤阳建立中都,对此刘伯温极力反对,他认为国家刚刚建立,没有能力承担建立中都的巨大消耗。同时,王保保还手握重兵,应该把有限的钱粮用在对付王保保上面。但是很遗憾,朱元璋并没有把刘伯温的想法放在心上,而是在临濠大兴土木,和王保保的较量也吃了败仗,不得已,六年之后只好停工,劳民伤财。而这也显示了刘伯温的长远眼光。

刘伯温在明朝开国之后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朱元璋不再京城的时候,就让刘伯温和李善长共同主持朝政。刘伯温认为唐宋之所以衰落就是法度不明,于是他极力鼓励御史言官弹劾百官过失,不管对方是多么的位高权重,只要触犯大明法律,刘伯温就要报告给太子,按律查处。为了公正执法,刘伯温甚至得罪了大明第一开国功臣李善长,而这也为他日后仕途坎坷埋下了伏笔。

(三)独到的识人之智

众所周知,洪武一朝,宰相的命运都是因为触犯国法而身首异处,下场凄惨。

而刘伯温也很早地看出这些人不能胜任宰相的职位。

朱元璋曾经向刘伯温问询他对宰相人选的看法,当问到杨宪的时候,刘伯温回答说,杨

宪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没有宰相的心胸,做事情的时候喜欢把自己的想法掺进去,不能客观公正。朱元璋问他汪广洋怎么样,刘伯温回答说他还不如杨宪呢。等到问到胡惟庸的时候,刘伯温干脆回答说,宰相就是驾车的马,我担心胡惟庸连马车都得掀翻了。

朱元璋并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建议,而是先后任命这三个人为丞相,结果三人都被诛杀,而被刘伯温担心掀翻马车的胡惟庸下场最为惨烈,被他连累致死的臣民有数万之多,明初开国元勋基本上因为胡惟庸案而被诛除殆尽。

据史书记载,刘伯温长得相貌堂堂,而他本人也是忠肝义胆,为国家百姓竭尽心智,朱元璋曾经对太子说,满朝都可以是朋党,唯有刘伯温不会。

然而这位被朱元璋盛赞的大明第一智者结局却并不好。

刘伯温感染风疾,朱元璋派和刘伯温有过节的胡惟庸前来探视,结果刘伯温吃完胡惟庸带来的药之后肚子里便长了如拳头大的东西,之后身体日渐虚弱,不久去世,在整个过程中,朱元璋表现得特别冷漠,直到胡惟庸案发,毒死刘伯温成了胡惟庸一条重要的罪状,而后人更愿意相信,在深受大明天子器重的刘伯温是无人敢用药毒死的,除非那个幕后黑手就是大明天子朱元璋。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并没有给与任何的祭祀,也没有追封官职,更没有配享太庙这样的礼遇,直到一百多年后,明武宗才为他赠官、授予谥号,配享太庙。

而这对于刘伯温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他本身就是淡泊名利的,他要的就是用他满腹才华,换一个天下太平。

标签: 刘伯温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关于皇甫谧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在医学上有着怎样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皇甫谧,晋朝,历史解密

    意志品德残酷的社会生活环境,铸就了皇甫谧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影响并激励着后人。当他发奋读书,名声渐起时,周围的人就劝他修名广交,他认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作《玄守论》,提出了“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

  • 南北朝时期佛教叛乱之法庆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佛教叛乱,历史解密

    法庆事件,又称为法庆之乱、大乘教起义,是由北魏僧人法庆主导的一个历时两年的民变,被北征都督元遥平定。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佛教盛行,而僧人内部政治、经济地位相差悬殊。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明显地表现为社会阶级的斗争。最高统治者有时支持某些僧侣讲道说法,又严禁另一些僧侣聚徒传教。部分僧侣颂

  • 历史上唐德宗没做到的削平藩镇,宪宗为何做到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德宗,唐朝,历史解密

    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这是因为,在“安史之乱”的平叛后期,唐朝对安史叛将,采取了招降的办法。以至于,最终演变成为了后世所熟知的藩镇之祸。在唐德宗年间,唐朝和藩镇势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在德宗一朝,唐朝的高压削藩政策,一度使得藩镇势力愈演愈烈。以至于,最终演变成为了“二帝四王之乱

  • 密折制度的作用是什么?是雍正帝将大清牢牢掌握的秘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密折制度,清朝,历史解密

    雍正皇帝一生兢兢业业、勤恳有加,传说他为了公务繁忙毕生都无空闲离开过紫禁城。那么他是如何将朝廷要闻和党派琐事掌握在手的呢?先讲一个小故事。清朝官员王云锦喜好打叶子牌,类似于麻将风格的一种娱乐游戏。一天,他与朋友在家中打牌,几轮之后却发现少了一张牌,怎么找也找不到,于是无奈只得放弃。第二天,王云锦上朝

  • 心狠手辣的王温舒是怎么升职的?最后也死得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王温舒,汉朝,历史解密

    王温舒,西汉中期阳陵人。他为人心狠手辣,早年曾经杀人埋尸,后来当了县里的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一直就干得不太好。当了官之后,负责审判案件,对这事他比较有感觉,官拜廷尉史,相当于廷尉的秘书。酷吏张汤官拜御史大夫,比较看重王温舒,把他提拔为御史,负责督察盗贼,结果王温舒杀了很多人,升任广平都尉,负责广

  • 封疆大吏是一个什么样的官 为什么小官都不愿意去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袁世凯,历史解密

    古代人人都想要当皇帝,倘若做不成皇帝的话,做个大官也是好的,再退1万步说,哪怕做不了大官,做个小官也是不错的,但是并非每个官位是人人都想要当的,比如说封疆大吏这个官职这则就是很多朝廷上的官员不想被皇帝派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官非常的闲,可能一年到头也没一件正经事可以干,但是却官居一品,也不应该让

  • 《琅琊榜》谢玉深爱莅阳长公主?三个真相让你无话可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谢玉,莅阳长公主,历史解密

    《琅琊榜》得到梁帝亲笔题字“护国柱石”的一品军侯谢玉,算得上是得到了大梁十二年来,最荣耀的军功。于谢玉而言,得到这一切不费吹灰之力,无非是设计一个陷阱,把打败大渝皇属军主力二十万的赤焰军谋害了,军功自来。在此之前,大梁战场上最风光的一直是赤焰军主帅林燮,还有他的天才儿子赤羽营少帅林殊。而在很久很久以

  • 唐太宗与隋炀帝做了一件同样的事,隋朝灭亡唐朝却强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世民,唐朝,唐太宗,隋朝,历史解密

    唐太宗与隋炀帝都进行了修大运河与东征高句丽,为何李世民会成功而隋炀帝失败,是否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隋亡于急政,没有处理好关陇集团的利益,导致贵族集团率先倒戈,众叛亲离,无休止的徭役,再加上繁重的兵役,百姓负担太重,隋炀帝性格上的缺陷,前半生顺风顺水,后半生山河破碎,自暴自弃。破碗破摔。而唐在建

  • 薛崇简帮唐玄宗害死了太平公主 他到底有没有后悔过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唐玄宗,历史解密

    提到太平公主,大家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各式各样的标签,比如,武则天的女儿,心狠手辣的女人,养着男宠的公主,称帝失败的女强人等等,但是提到薛崇简,或许大家就没有过多的了解了,他是太平公主的次子,太平公主众多子女中唯一幸存的一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他。薛崇简是太平公主和她的第一任丈夫薛绍的儿子,也是

  • 晋国中军将:荀林父的生平事迹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荀林父,春秋,历史解密

    荀林父(?-前593年),姓不详,荀氏,名林父,因曾任中行之将,以官为氏,别为中行氏,谥桓,又称荀伯、荀桓子、中行伯、中行桓子、中行林父,是逝敖的长子,知氏始祖荀首的哥哥。晋国中军将。因荀林父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号,故多称荀林父。因死后的谥号为"桓",称中行伯、中行桓子、